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濮阳市名人>濮阳县名人

孙健初

孙健初人物照片

濮阳名人孙健初介绍

中国石油地质学家

孙健初,(1897年8月18日-1952年)石油地质学家。早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表了《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著作。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是中国石油地质的奠基人。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亦有很多贡献。

1952年,孙健初因煤气中毒而离世,年仅55岁。

孙健初个人生平

1897年8月18日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后孙密城村。

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获工学士学位。

1929年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0—1933年先后3次到绥远及察哈尔作地质矿产调查。

1935年调查祁连山地质,从青海穿越祁连山到达甘肃,是首次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1937年与美国专家合作到甘肃玉门考察石油。

1938年再次去玉门勘测石油,发现了玉门油田。

1942—194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Louisiana)、德克萨斯(Texas)、俄克拉荷马(Oklahoma)、南加里福尼亚(SouthernCalifornia)等地油田和研究所实习石油地质。

1945年在青海、甘肃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46年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

1950年任中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1952年11月逝于北京,时年55岁。

孙健初,字子乾。1897年8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后孙密城村一个农民家庭。该地是有名的黄泛区。祖父孙光凤曾因家乡被洪水淹没而流落山东,洪水退去,孙光凤又垦田耕地。终使家庭富裕起来。孙光凤经常向孙健初讲自己的经历,告诫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咬着牙干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孙健初的父亲孙云阶是一名秀才,在乡村开办私塾教学。孙健初从8岁起在父亲办的私塾里读书,到1912年考入濮阳县高等小学,熟读四书五经,也学会了田里的农活。

1920年孙健初从山东曹州(今菏泽县)鲁西国立第六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留下支撑家业,孙健初则要求深造。

1920年9月,孙健初考取山西大学采矿系预科班,两年后入本科。孙健初在山西大学期间学习刻苦,生活节俭,他同瑞典籍教授新常富(Nystrom)接触较密。新常富对孙健初的刻苦精神也很赏识。新常富对地质化学造诣颇深,主办了“瑞华博物考察会”。孙健初毕业后于1927年被吸收为该会第一批地质调查员,逐渐接受了新常富“以纯正科学来救国”的思想。他后来回忆说:“只相信学术可以救国,一心学采矿地质,并且把它学得很好”。

1929年1月,经新常富的举荐,孙健初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开始任地质调查员,后被提任技佐、技正。

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从1929年到1934年,5年间,他3次去绥远大青山、察哈尔一带调查,发现20多处煤矿和一些石棉、水晶、石墨矿;2次去辽宁、吉林,勘查煤矿、金矿;又去安徽、河南调查铁矿、煤矿。在长期地质调查的实践中,孙健初认真工作,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的丰富和提高,先后写出《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等20多篇论文和报告。其中有许多得到地质界权威人士的好评。

1934年,孙健初和侯德封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黄河上游地质调查,共同撰写了《南山及黄河上游之地质》报告,后又撰写了《黄河上游之地质与人生》的论文,专门探讨“地质之层序及其经济意义”和“从地文上观察其与人生之关系”。为改变西北地区的贫穷状况,提出:陇南、陇西“山岭较多由古岩层组成,泉多雨足,……宜农宜牧,林矿亦佳”;秦岭北坡、祁连山北坡“石山嶙峋,却宜林木;坡岗茂林,适宜牧畜;宽谷缓坡,得成活田”。这篇论文虽然发表了,但一直得不到付诸实施。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地区才开始大规模种草种树,自然面貌随之改观,孙健初的愿望才得以实现。

1935年初,中央地质调查所组成以翁文灏为主任、黄汲清为副主任的中国地质图编纂委员会,孙健初为委员,并负责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地质调查,历时8个多月。1937年,孙健初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安排,又参加“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开始在甘肃、青海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1938年—1939年由孙健初主持的玉门油田勘探,取得成功,转入正常开发。此后,孙健初即全力从事石油地质工作。1942年—1944年去美国考察油田,进修石油地质,写出《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和《发展中国油矿纲要》。1946年,孙健初任甘肃油矿局探勘处处长(后改为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抢掠、破坏,孙健初不顾个人安危,组织职工巡逻护厂,将全部勘探仪器和地质资料装箱密封,妥为保护。1949年8月兰州解放后,彭德怀、贺龙亲自到勘探处,对孙健初和勘探处职工的护厂功绩倍加赞扬。

1950年,孙健初出席中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后又担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参加编制中国石油勘探方案的领导工作。1951年,在北京石油工业展览会上,孙健初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及远景。1952年10月,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发展石油工业的需要,孙健初主持开办了第一期石油地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课,参加讨论,指导总结。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中国石油地质界的中坚。

1952年11月10日深夜,因煤气中毒逝世,终年55岁。

孙健初个人成就

敢于提出与洋人不同的新见解

在“瑞华地质调查会”时,孙健初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一带调查地质。在此之前,美国人B.维里士(Willis)也到这里做过地质调查,B.维里士是美国地质委员会研究员、著名地质构造学家,对五台山地区地层划分有过权威性的意见,一直是中国古老地层的划分依据。孙健初在掌握大量实地调查的资料以后,对维里士的论断提出了异议。维里士认为“五台山主要区域的东南倾斜包括数个向斜层”。孙健初认为“最近的研究不仅证明这种倾斜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复杂,而且维里士有关时期的划分,很可能存在错误。在维里士未去的刘定寺附近,发现了一系列岩层,要比山河庙部分的时期新,而较西台的时期老”。原来维里士把命名的滹沱系(滹沱群)部分中的一些层位划归为太古代,而孙健初把它们划为元古代。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英文),经新常富教授推荐,刊登在1928年上半年出版的《瑞华博物考察会会刊》上,下半年由《中国地质学会会志》第7卷转载。

1936年夏,孙健初到大冶铁矿调查,近代许多地质学家前往大冶铁矿调查,都认为东西两处矿山是各自独立的矿体,中间是空白地带,没有铁矿存在。孙健初经过研究分析,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在地质报告中说:“大石门、狮子山两处铁矿,据昔日地面观察,本不相接,今由窿洞试探,乃知其实相连续。又龙洞、纱帽翅两处铁矿,前就地面上看,亦是间断,近经露天采掘,乃见其一脉之相连。由此可见象鼻山及龙洞之间,及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面上虽无铁矿露头之可见,而地面下似不无多少铁矿之潜藏,极应钻探,以证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为了给华中新建大型钢铁厂准备原料基地,地质部中南地质调查所多次派地质队到大冶勘察。1953年4月,经钻探发现了潜伏矿体,证实孙健初的论断是正确的。1987年出版的《大冶铁矿志》记述了这段历史:“孙健初根据大石门、狮子山两矿体在地下相连的情况,提出象鼻山与龙洞之间,纱帽翅与铁门坎之间地下应有铁矿潜藏,是中国第一个推断尖林山地下有潜伏矿体的地质学家”。

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孙健初始终如一地从事野外地质调查。西北戈壁,东北草原,黄河上下,长江两岸,到处留下他的足迹。正像他自己后来所说的:“一切不顾,哪里有地质材料就往哪里跑”。所到之处,不但条件艰苦,有时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孙健初曾几次遇到土匪。一次在陕西镇安铁矿做地质调查时,被土匪强行搜身。土匪没有想到,孙健初身上除了几个干馒头,就是一包包矿石,只好悻悻离去。

30年代,地质工作不被当局重视,经费少得可怜。有调查任务时,一般派2个人,有时只派1个人去完成。勘探仪器只有1个罗盘,1把小铁锤。1930年—1933年,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就是1个人完成的。其范围由北纬40°30—41°30′,东经108°—114°,幅员占绥远省之本部及察哈尔之西南隅,行程曲折达3000公里。经过这3次调查,孙健初写出《绥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引起地质界的重视,被誉为中国区域地质方面的重要文献。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回忆地质调查所的往事时,称赞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区域之大,行程之长,考察之细,对所得资料分析、论述之令人信服,在30年代初期的地质界确属难能可贵”。

1935年4月,孙健初接到赴青海进行地质调查的任务后,即与周宗浚西行经湟源,过日月山到贵德,然后沿黄河继续向西,直到龙羊峡谷。山路崎岖,行走艰难,爬山、涉水、过沼泽,有时一天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刚才还太阳当空,忽然变成暴风雪袭来,又冻得发抖。他们沿青海湖考察,在布哈河一带作了地质调查和地形测绘。回到西宁稍事休整,又开始了对祁连山的考察。

从19世纪末叶起,先后有14名外国学者到祁连山考察,均有著作问世。有的山峰便以外国人名命名。孙健初认为“这是中国人的莫大耻辱”。孙健初同周宗浚在祁连山中跋涉2个多月,多半时间行走在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上,饿了吃炒面,渴了喝山泉水。面颊被高山日光晒得黝黑,被干燥的山风吹出裂口。他们经过努力,终于走到祁连山主峰之下,采集标本,测绘地质图,考察了地层情况及地层分界。又经过几天跋涉,翻过几个大坂,终于走出祁连山北麓的山口,到达甘肃地界的酒泉金佛寺。孙健初成为第一位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

通过这次历时8个月的地质调查(包括紧接着进行的祁连山北麓的调查),孙健初共写了3篇重要的论著:《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甘肃及青海之金矿》和《青海湖》。黄汲清说:“在我的地质研究中,有关祁连山的论著,总喜欢和孙先生交谈。在我的印象中,他亲自深入祁连山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是可靠的、权威的。”

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玉门油田的奠基人

1935年孙健初和周宗浚跨越祁连山后考察北麓的时候,就打算到玉门考察石油,却遭到酒泉地方驻军的阻挠。

1936年,“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获准开采甘肃、青海、新疆3省石油,组成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从美国请来2名地质学家J.M.韦勒(Weller)博士和F.A.萨顿(Suton)工程师。中央地质调查所派孙健初参加此项工作。1937年10月,他们来到玉门老君庙。在距离石油河十多里的地方看到一个很大的沥青堆,便在石油露头的周围详细观察。从石油河岸边断层和两处干油泉的周围地层看,孙健初认为“玉门油泉一带地质颇不简单,地层多经变质,构造褶皱断层兼有之”,“这里是煤油将来之希望”。他迫不及待地给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写了一封信,希望早日钻探。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孙健初、韦勒、萨顿共同署名的《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提出,玉门一带有希望找到储量可观的油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开采,经济上不合算;如战争急需,可考虑开采。翁文灏两次召见孙健初,听取玉门石油地质情况的汇报,并支持孙健初的建议,作出进一步探查玉门石油的决定。

孙健初接受了去玉门详察的任务,和助手靳锡庚在兰州招募了几名测量工人,再次去玉门。1938年12月4日,到达酒泉,同行的还有新成立的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严爽。12月23日,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人骑着骆驼,向老君庙出发。

1938年12月27日黄昏时分,孙健初等到达老君庙。他们在老君庙旁搭起蒙古包,开始了艰苦的勘测工作。他们每天都是白天在野外踏勘,晚上回到蒙古包里点上蜡烛绘图计算。从石油河到干油泉、角塘沟、三橛湾、马莲泉、红沟河坝,他们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给资源委员会写了报告,详细述说玉门勘测的地质情况,并提出钻井探油的具体计划,定出钻井井位。

1939年3月,经周恩来批准由陕甘宁边区借来的第一部钻机运抵老君庙,立即按孙健初所定井位钻进。3月27日,挖方井导洞至23米处遇到石油。811日钻至115.51米探得一个油层,孙健初为它定名K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后来第2号井、3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K油层。1940年8月,从湘潭煤矿运来的钻机到矿,决定加深4号井。11月2日开钻,1941年4月21日凌晨3时钻到439.17米发生强烈井喷,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田的主力油层L油层,证明玉门油田是一个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随着情况的发展,孙健初对玉门油田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1940年他写成《修正甘肃玉门油田地质报告》,1941年1月再次修改。孙健初运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以玉门油田的地质为对象,开始探索石油生成、运移、储集的规律。

1942—1944年孙健初在美国考察和进修,回国后,除主持玉门油田的地质勘探工作、继续对祁连山北麓进行调查外,重点对青年地质人员进行培养,关心他们的成长。玉门油矿地质室有9名新来的大学生,孙健初帮助他们阅读研讨石油地质理论,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谈自己在美国实习的体会。使这些青年人很快得到提高,出了不少成果。

孙健初主要论著

1孙健初.《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8,7.

2孙健初,王曰伦.《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地质汇刊》,1930,15.

孙健初后世纪念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孙健初故居纪念馆位于濮阳县白堽乡后孙密城村,主要以图、文、音频、视频和实物展示等形式介绍孙健初勇于探索创新、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是集科学家精神宣传、党性教育、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5月,孙健初故居纪念馆入选国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发表了穆伟的文章《孙健初精神永放光芒》。

孙健初补充介绍

  孙健初(1897年~1952年) 字子乾,濮阳县白埕乡后孙密城村人。玉门油田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10岁丧母,靠祖母抚养成人。后在曹州(今菏泽)六中读书。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地质系,旋被山西省建设厅聘去,不久被南京中央国民政府农矿部调走。初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士,继升技正,从此开始了他的地质研究生涯。

  孙健初为了寻求祖国地下宝藏,长期坚持野外调查,跋山涉水,不畏险阻,不避寒暑,风餐露宿,足迹遍及晋、冀、豫、皖、鄂、陕、甘、宁、青、察、绥、蒙等十几个省(区)的高山峻岭、江河湖泊。孙健初不论是采集岩石、整理标本、记录地质资料,还是绘制图纸或撰写论文,总是亲自动手,先后写出关于石油、煤、铁等矿藏及有关岩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30多篇,填补了中国地质科研的空白。

  经过长期的考查和实践,孙健初科学地论断,中国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1937年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组织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时,他欣然应邀前往,发现并研究了玉门油矿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君庙的地质构造。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洋油"(石油产品)进口的海上路线,国民党政府-考虑内地油田开发。1938年年底,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增设甘肃油矿筹备处后,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奉命到老君庙进行石油地质考查。时值隆冬,塞外高原漫天皆白,朔风凛冽,环境异常恶劣,但他们骑着骆驼,冒严寒、迎冰雪、践风沙,起早贪黑坚持野外作业,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查明该地区生油层、储油层及地质构造状况,以事实驳倒西方学者有关"中国贫油"的谬论。为了更确切地了解老君庙油区的地质构造和含油、气层,孙健初立即要求国民党中央政府调来钻机开始钻探。当时,国民政府不顾他数次电请,就是不调钻机钻探。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电告延安,调来两台钻机和一批钻井工人,帮助他开发油矿。

  1939年5月,孙健初在老君庙主持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钻探。当钻头钻至1300米处时,油喷不止,日产量达20桶,接着其他各区钻井均见油层。1941年4月10日,4号井和8号井在钻进油层时,出现猛烈井喷,终于证实玉门油田是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国民党政府一见玉门油田大有希望,马上成立甘肃油矿局,并委孙健初为地质室主任,掌握地质研究事宜,指导玉门油矿建设。

  1942年,孙健初被派往美国进行考察学习,历时两年写成《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等论文,对国内石油地质研究影响很大。1944年回国后,孙健初仍主持西北石油地质研究,立即投入甘肃文殊山、皋兰河和青海享堂等地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写出《甘肃文殊山地质》等调查报告,论断认为文殊山有钻探价值,皋兰河、享堂有大量油层存在。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发动内战,没有心思去开发油田,致使钻机瘫痪,仅有的几位地质工作者闲置起来。1946年到1948年,孙健初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石油地质理论的研究上,写成《西北油田地质说略》、《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如何在钻井下研究石油地质》等多篇具有科学价值的论文,并编制一幅《中国石油理想图》。这些科学预见,多数被新中国建立后的石油勘探所证实。1949年8月26日,孙健初在兰州迎接解放,冒着极大风险保护了所能掌握的全部石油地质资料及仪器和设备,完整无损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陪同下,亲自登门拜访,倾听他对开发祖国石油资源的设想和意见。

  新中国刚成立,孙健初便被任命为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处长,兼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和兰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4月,在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石油会议时,孙健初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1951年在全国石油工业展览会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专门接见孙健初,并听取他关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大西北勘探开发远景的汇报。

  孙健初经常深入各油田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夜以继日,集中精力进行学术探讨,写成《中国各主要油区地质情况及开发计划》,并领导编制《全国石油勘探方向图》。他励精图治,规划蓝图。孙健初不幸于1952年11月10日深夜在北京因煤气中毒逝世,年仅56岁。

  “孙健初”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