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洛阳市名人>新安县名人

李绿园

李绿园人物照片

新安名人李绿园介绍

清代文学家

李绿园(1707年-1790年),原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亦号碧圃老人。清代文学家,长篇古典小说《歧路灯》的作者,原籍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马行沟 ,生于宝丰宋寨(今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宋家寨)。

李绿园人物生平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绿园考中丙辰恩科举人。到40岁时,他三次赴京应试,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科考后,就留京谋职,当了3年教师。后经其学生举荐,李绿园被皇帝选任江浙漕运之职。从此,李绿园开始了他“舟车海内”的宦游生涯。晚年任思南府印江县(今属贵州)知县。20年中,他走遍大江南北,阅尽人世间百般风情,身经了宦海中沧桑变幻,留下了许多诗文名篇,并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歧路灯》。

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李绿园68岁,方回老家宋家寨。居家期间,他把《歧路灯》书稿重新修改一遍,到70岁时才脱稿刻印。《歧路灯》主要以康、乾盛世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富家子弟谭绍闻如何由一个败家子到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这也是一部中国小说史上仅有的以“浪子回头”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李绿园用他的巨笔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人物长廊,这部伟大作品为后人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李绿园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

李绿园,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年又称碧圃老人。李绿园生于1707年,终年84岁。李绿园是清代文学家、长篇小说《歧路灯》的作者。今年恰逢李绿园诞辰300周年,8月30日上午,记者一行从市区向南出发,去探访这位文学名家生活和居住过的地方——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

李绿园出生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7岁;李绿园10岁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他们是同一时代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位巨匠。

李绿园(1707年-1790年),名海观,乳名妙海,字孔堂,号绿园,晚年别署碧圃老人。清河南汝州宝丰县人。他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差不多与18世纪共始终。

他的祖籍在河南新安县,世居北冶镇马行沟村。祖父李玉琳是个穷秀才。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大饥荒,李玉琳兄弟准备奉母逃荒,适逢洛阳岁试。李玉琳遣弟玉玠先负母赴南阳,自己留乡参加考试,试毕,玉琳持七十钱,星夜奔迹寻母,步行八百里而音问渺然。一日将暮,玉琳至南阳梅林铺,计穷情急,坐道旁呼天大号,突见弟仓皇前来,乃得团圆。这个“寻母李孝子”的故事在新安、宝丰一带流传很广,李绿园早年师事之前辈友人、乾隆年间有“中原名儒”之称的襄城刘青芝在他所写的《宝丰文学李君墓表》中记载了此事,还据此又写了《李孝子传》。1939年编修的《新安县志》中还收有此事。李玉琳逃离新安后再未回到家乡,流落到汝州宝丰县鱼山脚下的宋家寨(今属平顶山市郊区)定居下来。李绿园的父亲李甲入籍宝丰,为宝丰庠生。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李绿园就出生在宋家寨。他在69岁时写的《宦途有感寄怀风穴上人》诗的自注中记他襁褓时被起乳名之事:“余生弥月,先貤赠公抱之寺,师冷公和尚赐名‘妙海’,实菩萨座下法派也。”他的学名李海观也应该是由此而来。这时李玉琳一家已与当地河岸李村李姓土著联了宗,他的学名已是按河岸李李姓的世次来取字了。他们一家得到了河岸李村李姓的许多照看。他幼年就读于鱼山寺的义学中,蒙师就是他的祖父。他晚年在诗中回忆道:“抱书此地童龄惯,坐数青山藉草茵。”(《立夏登村右鱼齿山》)家乡优美的山水、淳朴的农村生活和家庭环境对李绿园厚道务实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李绿园十三岁时,入城应童子试,何时成为秀才不详。三十岁时。他考取了乾隆元年(1736年)恩科乡试举人。这时他正当壮年,和封建时代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希望通过科举、仕宦的道路来做成一番事业。在他中举的次年(1737年),他在赠友人的一首诗中豪壮地写道:

君不见隆中名流似管乐,抱膝长吟志澹泊。又不见希文秀才襟浩落,早向民间寻忧乐。一日操权邀主知,功垂青史光烁烁。男儿有志在勋业,何代曾无麒麟阁?(《李绿园诗文辑佚卷之一· 赠汝州屈敬止》)在诗中他以诸葛亮、范仲淹为榜样,勉励自己。在这首诗中,他还写道:“莫耽读骚嗅兰茝,须念国计与民瘼。”表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乡试中式后,李绿园把他的试卷辑录成册,请刘青芝为序。刘序称李绿园的“忧世之怀,壮行之志,殷殷时露行间”,又赞他“仪观甚伟,风气非常”。由此也可约略窥见绿园先生的志行风采。

李绿园中举前后,他曾在河南省会开封居住了很长时间。他的小说《歧路灯》就是以开封为主要背景的,书中所写的街巷、官署、寺庙等的坐落、方位、直走向等无不与实际一一相符,所写的风俗人情也是这一内地省城的真实写照。他还多次赴京会试,现存他的诗作中有六首与北京有关,《歧路灯》中对开封到北京的沿途风光描写得很具体详细,对北京的社会风情也多有展现。北京大约是李绿园除家乡和开封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但李绿园终未能博得春官一第,深为终身之憾。在《歧路灯》第七十七回中,他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休说什么科副榜用不的,就是什么科举人也用不的,都是些半截子功名,不满人意的前程。”这很能道出他胸中的块垒所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的父亲去世,葬父后守制在家。这时他已届不惑之年,对世情的练达历阅代替了少年的壮志豪情。虽然在科名上不尽如意,但毕竟是在他这一代,把一个普通农村读书人家庭,提高到乡绅的地位。他没有和他同时代的吴敬梓、曹雪芹那种因家道败落而对现实产生的愤懑,仍寄希望于封建纲纪伦常的复归。乾隆时期,朝政日益腐败,世家地主的败落和财产的再分配也日益加快。李绿园对窳败腐朽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看到了封建秩序的解体,官场黑暗,士人昏聩,世风日下,道德伦丧。他为官绅子弟一个又一个走上堕落败亡的歧路而忧虑,并从自己所历所闻的事实深感“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他在晚年所写的《家训谆言》中曾经说过:

近来浮浪子弟,添出几种怪异,如养鹰、供戏、斗鹌鹑、聚呼卢等是。我生之初不过见无赖之徒为之,今则俊丽后生、洁净书房,有此直为恒事。

人于浮浪子弟鬻产拆屋时,往往怜之曰:可惜!可惜!不知此固毫无足惜也。衣轻食肥,于天地既毫无所益;作奸犯科,于风俗且大有所损。他若常享丰厚,那些谨守正道,甘淡薄、受辛苦的子孙,该常常挑担荷锄、嚼糠吃菜乎?天道无亲,必不然矣!

他还说过:

问如今兴旺隆盛之室,那一家的祖宗不曾与患难相尝?那一家的子孙敢言与天地不朽?

他知道统治阶级的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煞费苦心地予以疗治。怀着这样的淑世心肠,他开笔撰写《歧路灯》。从他晚年在《歧路灯》脱稿后所写的自序中,可以看到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和经过:

古有四大奇书之目……迨于后世,则坊佣袭四大奇书之名,而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冒之。呜呼!果奇也乎哉!……余尝谓唐人小说、元人院本,为后世风俗大蛊。偶 阅阙里孔云亭《桃花扇》、丰润董恒岩《芝龛记》,以及近今周韵亭之《悯烈记》,喟然曰:吾故谓填词家当有是也。藉科诨排场间,写出忠孝节烈,而善者自卓千古,丑者难保一身,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潸然泪,即樵夫牧子厨妇爨婢,绋感动于不容已。以视王实甫《西厢》、阮园海《燕子笺》等出,皆桑濮也,讵可暂注目哉!因仿此意为撰《歧路灯》一册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子朱子曰:善者可以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友人皆谓于纲常彝伦间,煞有发明。盖阅三十岁以迨于今而始成书。前半笔意绵密,中以舟车海内,辍笔者二十年。后半笔意不逮前茅,识者谅我桑榆可也。

李绿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来创作,至50岁时大约已写完了《歧路灯》的前80回,后“以舟车海内,辍笔二十年”,到老年才得以续完。

50岁以后,李绿园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活。20年中,他到过黔、蜀、吴、楚、齐、鲁、幽、燕等地,长江上下、运河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曾在重庆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他的诗作中记下了他的游踪:蜀道之难上青天,黔南之山黑如黝;吴头楚尾多冈岭,齐郊鲁城亦丘阜;若拟日落观雁峰,总是台 牛马走。忽忆我到巫山峡,犹能仿佛十八九;白帝城下滟滪堆,黄陵庙边十二培;狼头恶滩石列姜,人鲊之瓮凹如臼。(《戊戌春正月坐横山惜阴斋……话山水》)

李绿园由蜀入黔到过开州、清平等地。千山叠嶂奇洞飞瀑的贵州山水,也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黔中山万亿,邃窟什之九。我频历奥区,每每见洞口。峭壁横哨壶,斜瓮更侧 。或惊飞泉喷,或讶阴风吼。”(《开州城北仙人洞》)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66岁时,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作了一任知县,达到了他仕宦之途的高峰。这大约是从幕僚这一条路升迁上去的。在短短的一年知县任中,他留下了很好的政声。道光本《印江县志·官师志卷五》记载:

李海观,字绿园。能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乾隆己丑(?)秋,邑大旱,步祷滴水崖,雨立沛。百姓设筵迎劳,海观教之食时用礼,以度岁歉。欢如也。

旧时方志中这类记载,多有溢美之词。不过李绿园对自己这段生活是很自负的。他在晚年还不时念及印江,在诗作中写道:“梦中偶到印江地,犹见吁呼待抚民。”(《丙申今有轩梦余口占》)“揽镜拈须雪色新,颓然剩得一闲身。蛮烟几历荒绥外,蜃气曾终渤海滨。……平生不负称循吏,梦绕桐乡爱我民。”(《揽镜》)

当时贵州是清政府的采铅重地。贵州铅厂生产之铅运输到内地京城十分困难,开支浩大。李绿园在任上“以运铅之役,缺匮部项,几频于险”(《李绿园诗文辑佚》卷之二),这项公事造成的亏空,对他的离任可能有不小的影响。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李绿园由黔经鄂西返豫抵家乡宝丰。这一年他68岁,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第二年他的次子李蘧考中进士,分吏部,以主事用。可能在这一年,李绿园开始续写《歧路灯》。约于乾隆四十二年初,他回到祖籍新安。三月,他的诗稿编定,题为《绿园诗钞》,四卷,有序。他在序中说:诗以道性情,裨名教,凡无当于三百之旨者,费辞也。余生平最喜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王建“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朴而弥文,读之使人孝悌之心,油然于唇吻喉臆间。……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明诗人林立,而晋义熙之陶渊明、唐宝应之杜少陵、宋乾道之陆剑南,凡知诗者,莫为矢口先之,果奚以故哉?彭泽以祖侃宰辅晋室,耻为宋民;子美麻鞋见天子;放翁谕子以宋室恢复无忘告祭君父之谊,拳拳肝膈:惟其于伦常上立得足,方能于文藻间张得口,所以感人易入,不知其然而然也。

这段文字正是李绿园的文艺观,其核心是以理学为基础的“道性情,裨名教”,“惟其于伦常上立得足,方能于文藻间张得口”的文学创作思想。这一思想是传统的也是保守的,可以作为《歧路灯》一书的注脚,代表了《歧路灯》的思想倾向。就在这一年的八月,《歧路灯》续完,李绿园又写了序言置于卷首。新安族人留他常住,把子侄辈托给他教育,他就在老家北冶镇马行沟作了塾师,住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绿园由新安南返宝丰。不久,李遽迎养他至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二十八日老死于北京米市胡同私邸,享年84岁。

李绿园补充介绍

  李绿园(1707年—1790年),字孔堂,号绿园,祖籍河南新安。一生著作颇丰,而《歧路灯》最为重要。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大饥,李绿园的祖父携全家逃荒到宝丰县落户。李绿园幼时随祖父读书,后入当地义学,13岁应童子试,其后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直到1736年30岁才中举,后居开封10余年,屡次赴京应试,终未能考中进士。

  乾隆十三年(1748年),李绿园因父丧返家守制,开始撰写长篇小说《歧路灯》。该书以开封为背景,客观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他埋头写作近10年,完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后因出仕,暂时中断了小说的写作。他在此后的20年中,宦游冀、鲁、苏、浙、赣、湘、鄂、川、黔诸省。所到之处,皆有诗作。最后在资州印江县为知县,能“兴利除弊,爱民如子,嫉盗如仇”,深受民众尊崇。

  乾隆三十九年(1754年),李绿园辞官还乡,开始继续撰写《歧路灯》。这一次,他回到了祖居地新安县,在近3年时间里,他设馆教学,教授族人子弟,并在此最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歧路灯》的创作。小说计108回,共60余万字。其间,李绿园还检校了历年诗作,编订为《绿园诗抄》,并与当时在河南享有盛名的新安吕姓诗人(包括吕公路、吕公滋、吕公溥、吕耀曾、吕肃高、吕燕昭等)频繁交往,留下了不少赠答诗篇。

  乾隆四十四年(1759年),李绿园回到宝丰。不久,由其在吏部为官的次子李遽“迎养京师”。四十八年(1763年),他又返家宝丰,五十五年(1770年)病卒,享年84岁。

  李绿园一生著作计有《绿园文集》(佚)、《拾捃录》12卷(佚)、《家训谆言》1卷、《绿园诗抄》4卷,《歧路灯》1部。

  “李绿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