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名人吕兆琳介绍
吕兆琳(1619~1691),字敬芝,河南新安人,为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次子。清康熙年间曾任监察御史、资政大夫等职。
吕兆琳人物生平
吕兆琳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顺治五年(1648)乡试中举,顺治十六年(1659)考取进士,被授为西乡县(今四川省内)知县。
他为人诚实谦厚,事不张扬,在西乡任上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颇有建树,深得百姓爱戴。但他从不向朝廷和上级表露自己的功绩。所以,在腐败的清朝官场中,尽管他政绩卓著,但却默然无名,仕途维艰。
康熙初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联合反叛朝廷,他们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同时举事,西南局势岌岌可危,一触即发。朝廷一面对其安抚,一面调兵遣将,屯防大军云集汉中。汉中距西乡县仅三百余里,所以州府下檄催征粮草。就在吕兆琳亲自押送军需物资启程之际,有贼寇聚集西乡鱼渡灞,而且人多势大,蠢蠢欲动。吕兆琳欲往汉中犒军甚急,不暇他顾,但又恐贼寇惊扰地方,祸害百姓,只好请来数千兵将,誓以保境安民。并宣慰邑民曰:“朝廷发兵,为父老诛贼耳,愿安堵无恐。挽输之劳,吾自知之。此间兵不数千,刍糗犹可力办,汉中所需,当不相烦也。”直到天黑,方才一切安排就绪。然后,他星夜奔赴汉中。
到汉中后,他被留下为大军征集粮草。在汉中月余的时间里,凡交给他所办理的事务,他都能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圆满完成。由于他办事机敏干练,雷厉风行,深得上司赏识。就连大将军瓦尔喀和经略莫洛都争相交章向朝廷举荐其才。康熙十五年 (1676),吕兆琳擢升为监察御史,并掌福建道。
在任监察御史时,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查办了不少贪官污吏,使其名声鹊起,受到康熙帝的陛见,当问到他的家世时,首辅具奏其父维祺公为前明南京兵部尚书,在李自成破洛阳时忠节殉难。康熙赞叹道:“此乃名臣之后,应是好官”。
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乱平息,虽尚有余孽,但蜀中局势却渐次稳定。凡进剿兵饷,皆从三秦征运。三秦虽然地沃物丰,但距西南的清剿大军路途遥远,运送粮草的代价得不偿失。看到这种情况,生性耿直的吕兆琳便向朝廷谏言:“挽回天变,在恤民隐。自兴兵以来,秦民苦饷久矣,今去蜀中二千余里,率数锺而致一石,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也。闻蜀中米价尚平,若遣大臣和籴,德莫大焉。”朝廷深感他所奏利国利民,便命他随川陕总督进川征调。但尚未成行,朝廷又奉调他为仓场御史之职。
京通仓场虽是国家重库,但朝廷腐败,管理混乱,有不少京官与库吏内外勾结,假公济私。对此朝廷业已察觉,曾派员巡视督查,但该员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不敢追查,结果被朝廷罢免。吕兆琳任职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暴露了以陈大天王为首的一批仓蠹,他积极向朝廷参奏他们的罪行,结果陈大天王等贪官污吏被依法惩治,朝廷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吕兆琳的敢作敢为更为人们所敬佩。
由于吕兆琳正直无私,老成谋国,在朝中颇有声誉。但他从不骄纵张扬,而是更加廉洁自律,恪尽职守。每于军国大计,百姓利益,他都要直抒其见,多有披陈,而朝廷亦鉴其诚悃,凡所奏请,无不俞允,康熙帝将他倚为重臣。
就在朝廷委以他重任之时,吕兆琳突患足疾,行之不便,久治不愈,便向朝廷辞官归里。为此,康熙皇帝和满朝官员无不为其惜之。
吕兆琳归里后,朝廷多次派人抚慰,地方官员也常登门拜望,他除应酬外,主要是严课子孙。他有四子,长子贲恒出继给乃兄,曾任湖广武昌知县;次子履恒,官至少司农;三子谦恒,任职光禄寺正卿;幼子复恒,为拔贡生。由于他言传身教,所以子贤孙孝,家道昌盛。归乡的第五年,康熙三十年(1691)吕兆琳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吕兆琳文学成就
吕兆琳虽然一生从政,但在暇余常笔耕不辍,在他未为官前,便主持修编了首次的《新安吕氏家谱》。入仕后,他先后编著《西乡志过录》《西乡疾呼草灸书》《南村诗草》《忠节公年谱》《镜萤堂古文》等书,并留传于世,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州先哲传》中。
吕兆琳补充介绍
吕兆琳(1619~1691),字敬芝,新安人,为明末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次子。清康熙年间曾任监察御史、资政大夫等职。
吕兆琳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十月,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顺治五年(1648)乡试中举,顺治十六年(1659)考取进士,被授为西乡县(今四川省内)知县。
他为人诚实谦厚,事不张扬,在西乡任上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颇有建树,深得百姓爱戴。但他从不向朝廷和上级表露自己的功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只埋头推车,不抬头看路。所以,在腐败的清朝官场中,尽管他政绩卓著,但却默然无名,仕途维艰。
康熙初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联合反叛朝廷,他们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同时举事,西南局势岌岌可危,一触即发。朝廷一面对其安抚,一面调兵遣将,屯防大军云集汉中。汉中距西乡县仅三百余里,所以州府下檄催征粮草。就在吕兆琳亲自押送军需物资启程之际,有贼寇聚集西乡鱼渡灞,而且人多势大,蠢蠢欲动。吕兆琳欲往汉中犒军甚急,不暇他顾,但又恐贼寇惊扰地方,祸害百姓,只好请来数千兵将,誓以保境安民。并宣慰邑民曰:“朝廷发兵,为父老诛贼耳,愿安堵无恐。挽输之劳,吾自知之。此间兵不数千,刍糗犹可力办,汉中所需,当不相烦也。”直到天黑,方才一切安排就绪。然后,他星夜奔赴汉中。
到汉中后,他被留下为大军征集粮草。在汉中月余的时间里,凡交给他所办理的事务,他都能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0完成。由于他办事机敏干练,雷厉风行,深得上司赏识。就连大将军瓦尔喀和经略莫洛都争相交章向朝廷举荐其才。康熙十五年(1676),吕兆琳擢升为监察御史,并掌福建道。
在任监察御史时,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查办了不少-污吏,使其名声鹊起,受到康熙帝的陛见,当问到他的家世时,首辅具奏其父维祺公为前明南京兵部尚书,在李自成破洛阳时忠节殉难。康熙赞叹道:“此乃名臣之后,应是好官”。
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乱平息,虽尚有余孽,但蜀中局势却渐次稳定。凡进剿兵饷,皆从三秦征运。三秦虽然地沃物丰,但距西南的清剿大军路途遥远,运送粮草的代价得不偿失。看到这种情况,生性耿直的吕兆琳便向朝廷谏言:“挽回天变,在恤民隐。自兴兵以来,秦民苦饷久矣,今去蜀中二千余里,率数锺而致一石,所谓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也。闻蜀中米价尚平,若遣大臣和籴,德莫大焉。”朝廷深感他所奏利国利民,便命他随川陕总督进川征调。但尚未成行,朝廷又奉调他为仓场御史之职。
京通仓场虽是国家重库,但朝廷腐败,管理混乱,有不少京官与库吏内外勾结,假公济私。对此朝廷业已察觉,曾派员巡视督查,但该员胆小怕事,明哲保身,不敢追查,结果被朝廷罢免。吕兆琳任职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暴露了以陈大天王为首的一批仓蠹,他积极向朝廷参奏他们的罪行,结果陈大天王等-污吏被依法惩治,朝廷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吕兆琳的敢作敢为更为人们所敬佩。
由于吕兆琳正直无私,老成谋国,在朝中颇有声誉。但他从不骄纵张扬,而是更加廉洁自律,恪尽职守。每于军国大计,百姓利益,他都要直抒其见,多有披陈,而朝廷亦鉴其诚悃,凡所奏请,无不俞允,康熙帝将他倚为重臣。
就在朝廷委以他重任之时,吕兆琳突患足疾,行之不便,久治不愈,便向朝廷辞官归里。为此,康熙皇帝和满朝官员无不为其惜之。
吕兆琳归里后,朝廷多次派人抚慰,地方官员也常登门拜望,他除应酬外,主要是严课子孙。他有四子,长子贲恒出继给乃兄,曾任湖广武昌知县;次子履恒,官至少司农;三子谦恒,任职光禄寺正卿;幼子复恒,为拔贡生。由于他言传身教,所以子贤孙孝,家道昌盛。归乡的第五年,康熙三十年(1691)吕兆琳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吕兆琳虽然一生从政,但在暇余常笔耕不辍,在他未为官前,便主持修编了首次的《新安吕氏家谱》。入仕后,他先后编著《西乡志过录》《西乡疾呼草灸书》《南村诗草》《忠节公年谱》《镜萤堂古文》等书,并留传于世,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州先哲传》中。
“吕兆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