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南省名人>南阳市名人>唐河县名人

冯钟越

冯钟越人物照片

唐河名人冯钟越介绍

中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1982年10月28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祖籍河南省唐河县,中国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冯钟越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沈阳飞机制造厂总装车间工艺室主任;1956年任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强度组组长;1961年调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〇一研究所强度室副主任;1962年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〇一研究所强度室主任;1965年调总师办主管结构、强度、试验工作;1970年任四川成都歼击机设计研究所强度室主任;1973年任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82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冯钟越长期从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

冯钟越人物生平

1931年12月31日,冯钟越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读中学。

1946年,回到北京,入读清华大学。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任沈阳飞机制造厂总装车间工艺室主任。

1956年5月,任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强度组组长。

1961年8月,调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〇一研究所强度室副主任。

1962年,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六〇一研究所强度室主任。

1965年,调总师办主管结构、强度、试验工作。

1970年,任四川成都歼击机设计研究所强度室主任。

1973年,任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底,兼任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总工程师。

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82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冯钟越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冯钟越在仿制米格-17型飞机中负责静力试验的资料准备和试验现场的组织工作;在歼教-1飞机的设计中,负责强度计算方案,审定并签发了主要设计图纸,领导拟定了静力试验大纲和试验任务书;在东风-113飞机的研制中,应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矩形阵位移法、矩阵方法对机翼进行应力分析,为以后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1980年负责歼-8飞机结构强度试验,在制定强度计算原则及飞机各大部件的强度计算方案中,机翼的计算采用了三次不定解法,影响系统采用Levy位移法给出,校核计算采用直接刚度法,机身计算采用传统的简化假设。

1970年以后,冯钟越参加了歼-9飞机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1973年以后,组织领导了水轰-5飞机、运-7飞机、运-8飞机、运-10飞机的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1982年10月,冯钟越共发表论著10篇。 1960年,在《国际航空》刊物上发表了《小展弦比机翼的气动弹性问题》的论文。 1963年,与管德翻译出版了冯元祯的英文版专著《空气弹性力学引论》(国防工业出版社)。

科研获奖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小展弦比机翼强度刚度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

航空结构技术分析Ⅰ型

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1年

航空结构技术分析Ⅱ型

三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

-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5年

航空结构技术分析Ⅲ型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1975年

航空工业部飞机结构强度研究规划会议和有限元技术交流会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冯钟越培养了一批科技工作的实干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技专家刘夏石就是冯钟越当时重点培养的技术尖子之一。

冯钟越人物评价

冯钟越为中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评)

冯钟越同志在航空科技战线奋斗了三十年, 他为航空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力学与实践》评)

冯钟越补充介绍

  冯钟越,飞机结构强度专家。长期从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在新型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祖籍河南省唐河县。祖父冯台异是清朝进士,在湖北崇阳当过知县。父亲冯友兰曾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学者。母亲任载坤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前辈任芝铭的女儿。冯钟越先后在昆明、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在大学读书时他就是中国共产党联系的积极分子,于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冯钟越开始参加工作走向生活的时候,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起步,航空工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建设。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放弃了留校和去昆明工作的愿望,毅然报名服从组织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加入了建设航空工业的行列。

  当时,航空正业按照中央确定的由修理到制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发展方针,在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转变以后,从1955年开始筹建航空科研机构,开展研究设计工作。1956年,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成立了,从此冯钟越开始了飞机结构强度的研究工作。

  在冯钟越从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25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机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飞机结构布局形式不断改变,因而在强度计算方面,传统的理论方法有的已不再适用。所以,开辟新领域、研究新技术、实现新突破,以满足研制新型飞机的需要,就成为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主要课题。加之,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研究亦成为强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冯钟越知难而进,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攻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而推动了飞机结构强度研究的不断进步,为发展祖国的航空科研事业作出面贡献。

  冯钟越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能把握本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科研工作的主我方向,规划科研铝攻关课题,一旦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亲自组织实施,带头攻关。他既有战略思想,又有战术目标;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科研管理工作上,他胸怀全局,指挥若定,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他对科技人员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并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在审查报告时,他对其中的数学公式都要逐一验算,甚至连标点符号、错别字也不放过。

  冯钟越在科技工作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带出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科技工作的实干家。对科技人员压担子、上课题,既大胆放手,又及时给予指导,使他们在科技工作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他很关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外语水平的提高,给予他们学习进修的机会。他特别注意技术尖子的发现和培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技专家刘夏石就是冯钟越当时重点培养的技术尖子之一。

  冯钟越本人在回顾25年来从事飞机强度工作的实践时写道:“我认为自己有较强的求知精神,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因此能够提出一些带方向性的建议和支持那些有创建性的想法。由于这些年来接触的技术领域较多,因此知识面也比较开阔,能够解决一些技术难点和组织指导较大的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实施。”由于在科技工作中的建树,他成长为祖国第一代飞机结构强度专家,先后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理事、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委员,1981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冯钟越在科技工作上的建树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专家,而他又有出众的文学素养,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他去世的时候,冯友兰为儿子写了挽联:

  “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泪洒岂只为家痛;

  能娴科技,能娴文艺,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冯钟越为我国的航空科研事业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82年10月,不幸病逝,年仅51岁。

  “冯钟越”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