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名人冯沅君介绍
冯沅君(1900年9月4日—1974年6月17日),原名冯恭兰,后改冯淑兰,字德馥,河南省唐河县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戏曲史家、作家。
1900年9月4日,冯沅君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1917年秋,冯沅君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社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表了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 1925年起,冯沅君先后到南京金陵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任教。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1935年回国,先后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校中文系担任中国古典文学教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7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山东省妇联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后又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74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于山东济南,享年74岁。
冯沅君人物经历
1900年9月4日,冯沅君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 1917年秋,随长兄冯友兰到北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开始小说创作。
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社办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以淦女士的笔名接连发表了一组反对封建家长、旧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 1925年,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后,任教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次年回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并在中法大学兼课。
1926年,四篇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结集后取名《卷葹》,编入鲁迅先生编辑的《乌合丛书》之六,由北新书局出版。 1927年,任教于国立暨南大学国文系,兼课于中国公学。1930年,回北京大学任教,讲授诗歌等课程。
1932年,考取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班,专事古典词曲的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出版论文集《沅君卅前选集》。 193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从事古代戏曲教学和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任国立安徽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校教授。
1942年,到四川任国立东北大学教授。1947年以后,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并被选为山东省妇联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6月,加入九三学社。 1951年,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7年,与陆侃如合著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外文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英、捷克、俄、罗马尼亚等文本向国外发行。 195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当选山东省文教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4年6月17日,因病逝世于山东济南,享年74岁。
冯沅君人物评价
冯沅君先生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半个世纪,倾力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编写了多部有影响的教材,培养了数不清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学者教授。冯先生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功勋卓著,名重学林,永远令人景仰。(山东大学评)
冯沅君是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高夙胜评)
冯沅君先生是第一批从中国封建主义桎梏下冲杀出来,与男子并驾齐驱,并取得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的女性。她一生虽然并不显赫、但却一直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耕耘着,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文学和教育园地,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嬴得了学林的仰重。(《山东大学人物志》编委会评)
冯沅君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杂文
《淘沙》(1924年)
短篇小说
《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1924年)
《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1925年)
长篇小说
《歧路灯》 (1927年)
小说集
《卷葹》(1926年)
《春痕》(1928年)
《劫灰》(1929年)
参考资料:
作品名称
首版时间
《法国歌曲的价值及其发展》
1946年
《法国新文学》《人民颂》《我曾漫步》
1947年
《双牛吟》《工人歌》
1948年
参考资料:
著作名称
出版时间
《中国诗史》
1931年
《中国文学史简编》
1932年
《南戏拾遗》
1935年
《古剧四考跋》
1937年
《古剧说汇》
1947年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1956年
《中国历代诗歌选》
1965年
《中国古典文学简史》
1957年
参考资料:
冯沅君后世纪念
树立雕像
2010年10月17日上午,为纪念冯沅君、陆侃如先生在学术和育人方面的成就以及对山东大学做出的贡献,冯沅君、陆侃如先生雕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北面桂花园揭幕。
命名奖项
山东大学以陆冯二人生前积蓄为基金,设立了“冯沅君文学奖”,鼓励有成就的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努力献身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
冯沅君补充介绍
冯沅君(1900-1974年),河南南阳唐河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主要经历
冯沅君父亲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树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后来,冯沅君的大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冯沅君在家一方面利用家中父兄念过的书,刻苦攻读,吟诗作赋;一方面大量阅读大兄、二兄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
宣统三年(1910年)入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时辍学,居家自修。民国6年(1917年),离家赴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科专修班。“五四”运动前后,校长思想顽固,反对学生参加-,冯沅君受15所女校爱国学生委托,起草致徐世昌总统书,并--上 书,又迫使校长辞职。她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亲自扮演焦母,进行反封建宣传。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并于1927年毕业。其间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篇。她的小说充满了大胆的描写和-旧礼教的精神,在当时曾震动过许多读者。1926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卷葹》(北新书局)和《春痕》(北新书局),前者是她的代表作,由鲁迅编入《乌合之众》。1929年又出版第三个短篇集《劫灰》(北新书局)。作品多是描写为获得婚姻恋爱自由幸福而-旧礼教的青年的情绪,也写母爱。
1925年后,先后在金陵大学、中法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其间于1929年与文学史家陆侃如结婚。著有《中国诗史》(与陆侃如合著,1932年开明书店),《中国文学史》(启明书局)、《中国文学史简编》等书。1932年与丈夫陆侃如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学习。1935年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曾任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副校长。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除教学工作外,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和著述。这期间出版《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等书。
1949年起,一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修订了《中国文学史简编》,与陆侃如合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已被译成英文和罗马尼亚文。还和北京大学林庚教授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2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74年6月17日病逝。
家藏古籍甚多,有明本近百种,有部分图书被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看过。生前曾立下遗嘱,把他们数十年的全部积蓄6万余元人民币及2万余册珍贵的藏书,全部捐赠给山东大学。
祁仪镇 祁仪镇,属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位于桐柏山余脉西麓,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距唐河县城25公里,全镇辖26个行政村,295个自然村,人口4.8万人,总面积187.2平方千米。祁仪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集镇始于明,兴于清,1945年设乡,易名友兰镇,1958年成立祁仪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祁仪乡,2017年12月撤乡设镇至今。是中国著名……
“冯沅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