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名人宗璞介绍
宗璞,本名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唐河,中共党员,中国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东藏记》《红豆》《丁香结》《紫藤萝瀑布》等。
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西郊成府路槐树街。 幼时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1945年,返回北京。1946年,入读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年,由南开大学转到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57年,短篇小说《红豆》发表。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发表。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三生石》。 1982年,发表散文《紫藤萝瀑布》,该文后收录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2001年,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出版。 2005年,发表中篇小说《四季流光》; 4月10日,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09年4月,长篇小说《西征记》(即《野葫芦引》第三卷)出版。 2017年,长篇小说《北归记》(即《野葫芦引》第四卷)出版, 2018年,历时三十三年,四卷本近百万字的《野葫芦引》圆满收官; 10月19日,《北归记》(即《野葫芦引》第四卷)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宗璞人物经历
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西郊成府路槐树街。三个月大时,随父亲冯友兰迁入清华大学。 幼时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1938年,随家庭南迁到昆明,就读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 1945年,返回北京。
1946年,入读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年,由南开大学转到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 同年在《大公报》发表第一篇小说《A.K.C.》。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被分配至政务院宗教事务处工作。1954年—1957年,先后就职于全国文联研究部和《文艺报》报社。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短篇小说《红豆》发表,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解放前夕向往和追随革命的女大学生江玫,与想逃离革命的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恋爱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然而,小说发表不久,“百花齐放”的风向开始变化,《红豆》等一大批小说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直到1979年,《红豆》和当年受批判的一批文学作品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 11月,中篇童话《寻月记》出版,署名“冯钟璞”。
1959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写了小说《桃园女儿嫁窝谷》,以清新的笔调,写了当时农村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村和普通农民的关爱和热情,对生活的乐观和憧憬。 1960年,任《世界文学》编辑部的评论组组长。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同年发表了短篇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沉的湖》,小说写了一个知识青年的生活故事,通过截断面的选取映射出时代的面貌。 1963年,短篇小说《知音》发表,这部小说描绘了理想的师生关系,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古代传说,把党的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关系比作“知音”。
1978年,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发表,小说讲述了女孩儿梁退在“十年动乱”中充满坎坷和心酸的故事。 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三生石》。
1981年,被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在英美文学研究室进行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工作。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 同年发表散文《紫藤萝瀑布》,该文后收录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 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6年起,被列入国际名人录和国际作家名人录。
1987年,长篇小说《南渡记》(即《野葫芦引》第一卷)出版。 1988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退休。 2001年,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出版, 小说描写的是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樾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以及大学里的修学之苦,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和情感,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部小说有妙趣、有真情。 2005年,发表中篇小说《四季流光》; 4月10日,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09年4月,长篇小说《西征记》(即《野葫芦引》第三卷)出版。 2017年,长篇小说《北归记》(即《野葫芦引》第四卷)出版, 小说再现了明仑大学师生结束八年颠沛流离,返回北平后纷繁错综的现实生活。 2018年,历时三十三年,四卷本近百万字的《野葫芦引》圆满收官; 10月19日,《北归记》(即《野葫芦引》第四卷)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宗璞人物评价
冰心以来,能将世道人生,天理人趣写得气韵不凡的女人不多,宗璞可谓是个少有的特例,她甚至要比冰心要多几分大气。因为宗璞深味西方文学,又得东方哲学精神的个性。(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评)
宗璞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中国作家网评)
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能创造出光明,以温暖人心,驱除黑暗,鼓励寂寞甚至绝望的人们。宗璞就是这种能够创造光明的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评)
宗璞的小说是一项古朴的工艺美学,凭借着挑山工式的恒心,抱持以不变应万变的心迹,宗璞六十年的创作实践,理应让那些擅于施展小聪明和一味作秀的作家颜面尽失。每一段文字,都是宗璞文学信仰的信条,在信仰面前,没有比忠贞不贰更令人感佩的品行。(《中华读书报》评)
宗璞主要作品
作品类型
作品名称
短篇小说
《A.K.C.》(1948年)
《诉》(1952年)
《红豆》(1957年)
《桃园女儿嫁窝谷》(1959年)
《不沉的湖》《两场“大战"》《后门》(1962年)
《知音》(1963年)
《弦上的梦》(1978年)
《我是谁?》(1979年)
《全息照相》《鲁鲁》《心祭》《米家山水》《蜗居》(1980年)
《团聚》(1981年2月)
《熊掌》《核桃树的悲剧》(1981年)
《青琐窗下》《泥沼中的头颅》(1985年)
《一墙之隔》(1992年)
《朱颜长好》《勿念我》《长相思》(1993年)
《胡子的喜剧》《“甲鱼”的正剧》(1994年)
《琥珀手串》(2011年)
中篇小说
《三生石》(1979年)
《四季流光》(2005年)
《惚恍小说(四篇)》(2008年)
长篇小说
《南渡记》(1987年)
《东藏记》(2001年)
《西征记》(2009年)
《北归记》(2017年)
散文
《山溪—小五台林区即景》(1959年)
《无处不在》《西湖漫笔》(1961年)
《针上纪事》《墨城红月》(1962年)
《一年四季》《暮暮朝朝》《路》(1963年)
《热土》《湖光塔影》(1979年)
《废墟的召唤》(1980年1月)
《柳信》《萤火》《爬山》(1980年)
《澳大利亚的红心》《不要忘记》《我的澳大利亚文学日》《绿衣人》《水仙辞》《鸣沙山记》(1981年)
《紫藤萝瀑布》《哭小弟》(1982年)
《羊齿洞记》《潘彼得的启示》(1983年)
《安波依十日》《奔落的雪原——北美观瀑记》《没有名字的墓碑——关于济慈》《在黄水仙的故乡》《写故事人的故事——访勃朗特姊妹的故居》《他的心在荒原——关于托马斯·哈代》《看不见的光——弥尔顿故居及其他》(1984年)
《三峡散记》《恨书》《秋韵》《九十华诞会》《冬至》《送黎遗》《彩虹曲社》《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1985年)
《霞落燕园》《岭头山人家》(1986年)
《三访鳌滩》《忆旧添新》(1987年)
《酒和方便面》《我爱燕园》《辞行》《三幅画》《小东城角的井》《燕园石寻》《好一朵木槿花》《卖书》(1988年)
《行走的人——关于<关于罗丹——日记择抄>》《“热海”游记》《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风庐茶事》(1989年)
《燕园碑寻》《燕园树寻》《燕园墓寻》《读书断想》《心的嘱托》(1990年)
《三松堂断忆》(1991年)
《从“粥疗”说起》《燕园桥寻》《悼张跃》《星期三的晚餐》《送春》《猫冢》《三松堂岁暮二三事》(1992年)
《孟庄小记》《花朝节的纪念》《京西小巷槐树街》《今日三松堂》《客有可人》《道具》《药杯里的莫扎特》《风庐乐忆》(1993年)
《1993年岁末五日记》《梦回蒙自》《书当快意》《促织,促织!》《三千里地九霄云》(1994年)
《<幽梦影>情结》《向历史述说》《祈祷和平》(1995年)
《致丁果先生信》《久病延年》《夹竹桃知己》《比尔建亚》《下放追记》《一封旧信》《刚毅木讷近仁——记张岱年先生》《人老燕园》(1996年)
《小议十二生肖》(1997年)
《三松堂依旧》《悼念陈岱孙先生》《烟斗上小人儿的话》《痛读<思痛录>》(1998年)
《谁是主人翁》《在曹禺墓前》《那青草覆盖的地方》《雕刻盲的话》《从近视眼到远视眼》(1999年)
《蜡炬成灰泪始干》《告别阅读》(2000年)
《拾沙花朝小辑》《那祥云缭绕的地方——记清华大学图书馆》《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新世纪感言》《迟到的话》(2003年)
《二十四番花信》(2004年)
《智慧的光辉——忆我的父亲冯友兰》(2005年)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2007年)
《采访史湘云》(2010年)
散文集
《丁香结》(1987年)
童话集
《寻月记》(1957年)
《风庐童话》(1984年)
童话
《湖底山村》(1961年)
《鹿泉》(1962年)
《花的话》《露珠儿和蔷薇花》(1963年)
《吊竹兰和蜡笔盒》(1979年)
《书魂》(1980年)
《贝叶》《冰的画》《石鞋》(1981年)
《关于琴谱的悬赏》《紫薇童子》《总鳍鱼的故事》《邮筒里的火灾》《红菱梦迹》(1983年)
《无影松》《星之泪》(1985年)
《童话三题》(1988年)
《小沙弥淘淘》(2006年)
参考资料:
作品名称
首版时间
《缪塞诗选》
1960年12月
《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1979年7月
《帕拉其尼的女儿》
1980年9月
《信》
1982年6月
《花园茶会》《第一次舞会》
1983年9月
《星期日下午》《鬼恋人》
1985年
参考资料:
宗璞补充介绍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2018年,其作品《北归记》获奖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
原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部工作,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主席团委员,第六、七届名誉委员。
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个人作品
代表作
《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花的话》一文被选入上教版初中课本。《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精选集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西征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曾在《收获》上部分发表,计划中尚有《北归记》。这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出版了自选精品集《风庐散记》。
“宗璞”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