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河北省名人>唐山市名人>玉田县名人

贾兰坡

贾兰坡人物照片

玉田名人贾兰坡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直隶(今河北)玉田人, 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

贾兰坡于1929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1936年 11月连续发现3个北京人头盖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7月8日逝世 。

贾兰坡主要从事中国的石器考古学研究,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有特殊的贡献 。

2022年4月,入选文著协2021年度最受欢迎十大作家榜单。

贾兰坡人物生平

1908年11月25日,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郭家屯乡邢家坞村,原祖籍河南省孟县朱家庄,在明代初期才迁移到邢家坞。

1929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

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 ,先后担任练习生、练习员、技佐。

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 。

1937年,担任调查员。

1945年,晋升为技士(副研究员)。

1949年,周口店由贾兰坡主持,恢复发掘工作。

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贾兰坡担任副研究员、标本室主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长。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贾兰坡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

195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7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了周口店龙骨山西侧的半山腰,从这望去,可以清晰看见“北京人”头盖骨的出土地点。

贾兰坡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贾兰坡于1931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和整理,获得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认为北京人能够使用火,在体质特征与石器制造方面显示出进步性质,因而不能说是最古老的,最古老的人类是原始文化,应该到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地层中去寻找。深入探讨北京人及其共生的各种动物化石之间的关系,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期间曾经历过冷暖更替的气候变迁。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参加了一系列著名古人类、古文化遗址的发掘。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东北亚及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学说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 。

1951年,贾兰坡与地质学家王曰伦共同研究了周口店的冰川遗迹,为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

1958年,贾兰坡与裴文中一起研究了山西丁村发现的旧石器,指出丁村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初文化的新发现。

1979年,贾兰坡与卫奇等研究了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认为许家窑文化在细石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人”文化与峙峪文化的过渡桥梁,并对世界范围内细石器的两大传统以及细石器起源和分布等理论性问题作了探讨 。

学术论著

贾兰坡从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研究和著述,发表论著已超过400余篇(种)。他先后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和文章,广泛涉猎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源流、更新世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多领域。五十年代,他对北京猿人的文化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倡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将周口店遗址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而带动了全国旧石器工作的开展。七十年代,贾兰坡院士提出中国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理论,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世界范围内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分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反应。近十几年来,他耄耋犹勤,提议更改地质年表,建立“人生代”,提出人类的历史应追溯到400万年前的新学说,并为寻找失落的“北京人”化石奔走呼吁。这些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56年,在《考古通讯》上发表《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

1957年,发表《试述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

1960年,发表《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

1962年,与人合作的《河》中,指出河遗址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并指出丁村文化是由河文化逐渐发展而来的。

1964年,出版《中国猿人及其文化》。

1972年,与盖培、尤玉柱发表《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方面作了全面研究,指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

1978年,发表《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与分布》,把中国的细石器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受到美国考古学者的支持,美国学者认为它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

1982年,与卫奇在《地质学报》上发表《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中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这是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结合起来的范例。

1982年,主编的《人类的黎明》出版,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系统地阐述人类起源演化,并包括最新科研成果的人类学著述。

1984年,与他的学生、考古学家黄慰文合写的《周口店发掘记》一书,对周口店的发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对周口店发掘与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

1990年,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

1994年年底和1995年秋,在患有严重眼疾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版了两部著作:《中国古人类大发现》(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史前的人类和文化》(与杜耀西、李作智合作,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997年10月,写完了一本“大科学家写给小读者”看的11万字的“小书”《悠长的岁月》,以总结自己的一生 。

学术交流

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史前学术会议”上,贾兰坡建议把地质年代表中的最后阶段“新生代”一分为二,把上新世至现代划为“人生代”;把古新世至中新世划为新生代 。

1995年4月,贾兰坡去美国参加院士会议,旧金山为他举行的来自海湾地区的科学家、教授、作家、记者、华人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的欢迎会 。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周口店举办了多届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贾兰坡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指导田野实习,为全国各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队伍培养了基本的骨干力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大专院校作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课程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4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

1995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

贾兰坡人生评价

贾兰坡的足迹遍布全国,一生著述等身。他的研究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界的大师级地位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不同于很多专家耀眼的求学经历,贾兰坡没有大学文凭,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攀登上了科学殿堂的顶端,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一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为培养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新华网评)

贾兰坡后世纪念

贾兰坡生平周口店展出

贾兰坡先生的生平事迹展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展出包括贾兰坡生前考古发掘用过的工具、部分著述以等 。

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议

2008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年会暨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议”在晋祠宾馆举行 。

贾兰坡补充介绍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字郁生。出生于河北玉田。旧石器时-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贾兰坡自幼家境贫寒,7岁时到外祖母家村子里去念私塾。5年后随父到北京读书。1931年,贾兰坡经考试被中央地质调查所录用,参加新生代研究室主办的周口店发掘工作。贾兰坡工作努力,后被送到北京大学地质系和协和医院解剖学系进修,学习了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脊椎动物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学术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旧石器时-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贾兰坡1935年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除发现大量石器和脊椎动物化石外,1936年11月又连续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动了国际学术界。1949年后,他又多次主持周口店的发掘。1984年贾兰坡与他的学生、考古学家黄慰文合写的《周口店发掘记》一书,对周口店的发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对周口店发掘与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本书已译成日文和英文。他对华北旧石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华北地区古文化年代表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理论基础。

  贾兰坡十分热爱中国旧石器的研究工作。1956年,他就在《考古通讯》上发表《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1957年又发表《试述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他已经把注意力放在有关理论研究上,而不是单纯对石器本身的描述。中国学术界20世纪50年代末展开“北京人”是否使用过骨器的争论,贾兰坡支持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H步日耶(Breuil)的意见,认为“北京人”使用过骨器。他于1960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一文以及1964年出版的《中国猿人及其文化》都探讨了这个问题。贾兰坡把周口店“北京人”制造的骨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角工具,第二类是盛水工具,第三类是肢骨做成的尖状器和刀状器。关于骨器的观点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重视。

  20世纪50—70年代,贾兰坡对中国旧石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尤以对山西旧石器的研究最为出色。1958年,他与裴文中一起研究了山西丁村发现的旧石器,指出丁村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初文化的新发现。他在1962年与人合作的《匼河》中,指出匼河遗址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并指出丁村文化是由匼河文化逐渐发展而来的。1972年贾兰坡与盖培、尤玉柱发表《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方面做了全面研究,指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提出我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后,又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论点。国内外同行对这些观点给予了极大关注。1979年,贾兰坡与卫奇等研究了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认为许家窑文化在细时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人”文化与峙峪文化的过渡桥梁,并对世界范围内细石器的两大传统以及细石器起源和分布等理论性问题做了探讨。1978年贾兰坡对细石器研究做了系统总结,发表了《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与分布》,把中国的细石器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受到美国考古学者的支持。美国学者认为它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

  贾兰坡在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方面的贡献也是比较突出的。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一文,并提出在中国属于早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生存地。指出“北京人”在体质特征和石器制作上有了许多进步性质,又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人们对我国远古文化的认识还是很晚的。在20世纪以前没有发现过确切的石器时代遗址,直到20世纪初,一些外国学者还不相信中国有旧石器时代文化。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相继发现旧石器之后,特别是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接着又发现“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迹之后,才使这种局面改观。但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有的学者又提出中国没有比“北京人”再早的文化了。贾兰坡与王健的论文无疑是对这种观点的挑战,因此在学术界引起一场持续一年多的争论。他们这一科学论断为后来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牙齿化石和蓝田人头盖骨的发现所证实。1978年所出版的《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一书,是他们对我国更新世早期人类及其文化存在问题的多年研究成果。早在30年代,贾兰坡就对北京人的地质分层文化性质和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贾兰坡还根据“北京人”遗址各层出土的动物化石的不同性质,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几十万年中,华北气候出现过冷暖交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贾兰坡发表过不少论文和专著。他撰写的《人体骨骼学纲要》(1954)以及《从猿脑发展到现代人脑》(1954)曾是医学院很好的参考书。贾兰坡还著有《旧石器时代文化》(1957)、《周口店——北京人之家》(1975)、《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1978)等,后两种已被译成英、日、德和西班牙等文种出版。1982年出版了由贾兰坡主编的《人类的黎明》,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系统地阐述人类起源演化并包括最新科研成果的人类学著述。

  贾兰坡也关注着脊椎动物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到四川万县盐井沟采集化石,并和卞美年一起在云南富民等地寻到哺乳动物化石,一批有代表性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1951年他与地质学家王曰伦共同研究了周口店的冰川遗迹,为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1982年,贾兰坡与卫奇在《地质学报》上发表《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我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一文,这是把旧石器时-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结合起来的范例。

  贾兰坡从20世纪30年代起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和著述,发表论著已超过400余篇(种)。为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和考古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曾多次被日本、美国、瑞士、阿尔及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邀请去讲学,受到同行们的热烈欢迎。

  贾兰坡是一个工作勤奋、治学严谨的人,虽未上过大学,亦未到国外留学,但由于能够持续不断地苦钻苦学,数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管处境多么困难,总能坚持学习,坚持工作。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地区人类演化”的大会上,他在请人宣读的报告中,曾提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到上新世地层中寻找”。1990年在《大自然探索》发表文章,提出修改地质年代表的建议:把古新世—中新世划为“新生代”,把上新世—全新世划为“人生代”。他还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着手编写一部巨著《中国旧石器时-古学》。贾兰坡十分注意培养年青一代,在他担任领导工作时,尽一切可能为青年创造工作条件,并指导他们怎样做人、做学问。他还多次亲自向国外推荐有志青年留学深造,他培养的研究生及进修生有不少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贾兰坡在治学和育人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贾兰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