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海南省名人>儋州市名人

麦逢秋

麦逢秋人物照片

儋州名人麦逢秋介绍

海南儋州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

麦逢秋(1897~1985),别号月楼,乳名承润,留法博士、教授,儋州市(原儋县)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海南省儋州市排浦镇罗城村人。他1920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同年以县半公费生资格赴法国南锡大学留学,193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以法文撰写《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论文。

麦逢秋人物简介

麦逢秋,别号月楼,乳名承润。1897年出生于儋县排浦镇罗城村,后迁到排浦墟定居。 他是民国时期儋州第一位留法博士。他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三个历史时期,经历曲折坎坷。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严谨治学;他为人宽厚,谦虚谨慎,襟怀坦荡,正直清廉,堪称一代楷模。

麦逢秋早年经历

麦逢秋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时。他1917年7月毕业于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0年7月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即今广雅中学),当时,国家教育部选拔一批学生赴法国留学,儋县分配到一个名额。几十人报考,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广东省府批准半公费留法读书。后来他才知道,和他同船赴法留学的还有徐特立等人。因经济困难,只好边读书边打工。不久,国家经济困难,停止资助,迫使他于1925年7月休学回国,在家乡和其父料理生意,筹措学费。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日寇嘲笑“中国是一盘散沙,没有五分钟热血”,立即拍案而起,挥毫疾书,写了一副楹联悬挂在家里的墙壁上:“须顺十九期潮流,同维时局;不是五分钟热血,贻笑邻邦”。这副楹联,于今还在群众中传诵着。

1926年1月,麦逢秋再次赴法继续其未竟学业。他用三年的时间专攻法文,法文过关后,又攻读英语。上了南锡大学后,学习政法。1932年,他考取法学学士学位,不久他以法文撰写的《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学术论文,在答辩会试场上,令专家、教授倾倒,从而荣获法学博士学位,一时誉满海外。

在法国读书期间,他意识到要强国富民,必须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社会,于是他潜心于浩繁的法学论著和有关学科之中,博采众长,为他尔后从事政法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麦逢秋评价

他一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常以“任教师为荣,培育人才为己任”,博得好评。

麦逢秋补充介绍

  麦逢秋(1897~1985),别号月楼,乳名承润,海南省儋县排浦镇罗城村人,后迁到排浦墟定居。1917年儋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1920年7月,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广州市广雅中学)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荣获广东省政府批准半公费赴法国留学。1925年秋,因政府停止资助而-休学回国,在家协助父亲经营小本生意,筹措学费。1926年再赴法国留学,经过3年的艰苦学习,考上了里昂南锡大学法学系。1932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继续留法国读书。曾以法文撰写《论中日关系与国际公法》参加答辩,受到好评,获法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留法学生中的佼佼者。1934年8月,学成归国,先后于广东国立法学院、广东国民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广州法学院、私立海南大学等院校任教。1949年10月,前往香港,香港大学高薪聘任教授,被谢绝。1950年海南解放后,从香港迁回海南,任海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后改任省立海南师范学院教授,教务长。1951年3月27日,因历史问题而被革职-。1963年1月,回到儋县排浦墟定居。1979年9月得到平反,并被聘为儋县新州中学教育顾问。虽然经历了坎坷和挫折,但爱国之心始终不变。虽已近耄耋之年仍尽心尽责工作,赢得了全体师生、家长和上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1985年病倒床上,临终前寄语海外亲友、学生和正在美国留学的外孙,希望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麦逢秋”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