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名人邓仲元介绍
邓仲元(1886—1922),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清朝末年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
早年在惠阳就读,肄业于崇雅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他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张云逸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光复惠州、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统一广东等战役, 功勋卓著。
国民政府在1935年通过了《纪念邓仲元办法》,确定每年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并颁布优恤邓仲元遗族的训令。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发行纪邓邮票、塑立仲元铜像、建造“仲元号”战舰以兹纪念。在广州、惠州、梅州等地,也先后建立以邓仲元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图书馆、亭园、街道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邓仲元的故居、陵墓等,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保护,拨款修缮,并召开各种纪念会、座谈会,缅怀和学习邓仲元的英雄伟绩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忠魂,策励后人。
邓仲元人物生平
邓仲元,原名邓士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广东省梅县丙村镇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
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
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
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
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继而率兵进攻惠州,与敌作战,身先士卒,率众击溃敌军,迫使惠州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广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觉,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党人入城,对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动产作担保。此时,邓铿的父亲曾在广州小东门开设有广丰米店,邓铿便以米店为潜入广州的革命党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测,毁家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1911年9月初,陈炯明和邓仲元等人秘密潜入淡水,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随后参加起义的民众愈来愈多,两日之间发展到五百余人。当时,起义军共编成七个大队,陈炯明为总司令,严德明、邓铿、陈经、丘耀西、陈焯廷、谢子瑜、黄德修等七人为各队大队长,邓铿兼司令部参谋长。9月8日,各队民军举起革命旗帜,到平潭白泥塘一带集中,布置驻守阵地,准备进攻惠城。
当时驻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闻报,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筹饷,另一方面又调各地巡防营兵到惠城候命。这时惠州府、县两城城门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东门和县城西门留为交通孔道,仍旧开放外,其他城门一律关闭。
其军事目标是夺取归善县城。时清兵巡防营六百余人集合在馒头岭 (今文头岭)。
两军交战约五小时,互有进退和伤亡,清军以为民军英勇,不敢恋战而退守原防。次日战况仍呈胶着状态,未分胜负。
民军冲破清兵防地,占据了险要的地区二圣宫。有史料记载当第一军进入永湖、马安之间时,清军援兵赶到,民军兵力少,且武器装备也远不如对手,前线一度告急。就在这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生力军民兵百数十人加入作战,力敌清军数营之众,硬生生将敌军击破。在战斗中,邓铿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率众冲锋数次,连帽子的帽结都被流弹击中打飞,可见战斗的惨烈凶险。是役,清军元气大伤,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9月16日,大势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书祥的相劝,同意献城。19日,惠州光复。秦炳直下令开通府城东门,恢复与县城的交通。当日上午8时左右,邓铿等统率所部士兵,由县城出发,经水东街过浮桥直进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欢迎。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后,由起义军司令陈炯明领衔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
1913年任琼崖镇守使。后起兵反袁,与龙济光激战于三水,失败后逃亡日本。
惠州一战,邓仲元声名鹊起。广东全省光复后,邓铿升任广东陆军第一混成协协统,广东都督府陆军司长兼稽查局长,后改任都督府参谋长。广东都督胡汉民十分器重邓铿,想把胞妹嫁给他,但是邓不想给人落下高攀富贵的口实,竟婉言谢绝。
在广东军界中,邓铿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胡汉民掌粤时期,他被授为陆军中将,出任国防重地琼崖镇守使。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的龙济光进兵广东,逼近三水河口。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邓铿受命于危难之际,匆忙赶赴三水指挥。然邓铿到三水仅一日,已被袁世凯收买的苏慎初炮击广州的都督府,粤督陈炯明逃亡香港,邓铿获知消息,知事已不可为,乃赴香港见陈炯明,希冀挽救局面。而局势急转直下,龙济光进入广州,二次革命失败。
1914年,邓仲元追随孙中山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从此之后,邓铿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讨袁(世凯)驱龙(济光)、护法援闽等战事中打了无数硬仗。在当时,邓铿与朱执信、廖仲恺被同视为孙中山的股肱心膂。朱、廖二人是政治活动家,邓铿则是掌握军权的重量级人物,孙中山在军事上很多时候要依赖邓铿。
邓仲元待人仁厚,律己廉洁,治家节俭,常常以减衣缩食来勉励家人。在福建征战期间,他对自己的要求尤为严格,“月受俸仅百二十金,即平日轻慢公者,亦为赞叹而敬服”。他经常对下属和朋友说:“近来人心常以做官为黩货途径,及其已得,则消耗与嗜。即稍稍储积,其结果不过增加自身罪恶,而陷后人于有恃无恐,不克振拔之地而已。”闻者皆服为名论。难怪胡汉民称邓仲元为“武人之中,高节远瞩,惟公为能”。
1917年,援闽粤军成立,邓铿任粤军总部参谋长。粤军开赴粤东,与闽督李厚基开战,攻占闽南二十六县,成立闽南护法区。1920年,援闽粤军回粤驱桂,粤军分左、中、右三路回粤,邓铿任左路总指挥。粤军回粤以后,进行了整编。邓铿以粤军参谋长之身,兼任粤军第一师师长之职,力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军。在粤军中,第一师是为全军模范,这离不开邓铿的强军政策与人格魅力。21世纪,人们一谈起孙中山的基本革命部队就说到粤军,一说起粤军就说到第一师,而粤军第一师是由邓铿创建的,邓铿在粤军第一师有着无比的人望。
1920年秋与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率部回粤,10月中旬收复广州,年底驱逐了盘踞广东的莫荣新。
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同年夏,击溃犯粤的沈殿英、刘震寰部。接着,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担任后方筹饷械的任务。
邓仲元治军严谨,廉政不阿,嫉恶如仇。他对军中不肖分子包庇烟赌的行径,毫不徇情,并多次派出宪兵,专门缉拿偷运烟土的官兵。有一次,他在广州晏公街缉获烟土两百多担,查明是陈炯明的部署洪兆麟、陈炯光、陈觉民等人伙同所为。邓仲元与陈炯明虽是生死患难之交,但是邓仲元并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召集广州各界代表和各国驻广州领事,共同监督将烟土焚于东郊。此举被当时的人们赞颂为林则徐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焚毁鸦片。有人劝他办事不要过于猛烈,邓铿则说:“怕死则不必作革命事业,丈夫宁玉碎耳,何虑?”但是,此时的邓铿还没有想到,他的正义之举,已经为他日后遇刺埋下了祸根。
1922年3月21日傍晚7时,邓铿从香港返回广州,在广九车站下车,即将登上汽车前,忽然人群中响起了枪声。邓仲元身中两弹,一弹掠过腹部,微伤,另一颗子弹则贯胃部而出,重伤。邓铿中枪负伤后第一时间仍想奋力抓住凶手,但是伤重不支,只好马上命令司机赶回省署。见到陈炯明和家属亲人后,此时的邓铿已隐隐感觉到性命难保,遂告知后事:“余才学不逮朱执信远甚,朱且先我而死,为革命党人,平日拼作牺牲,尔等无过伤也。天下不能容好人,付之叹息而已。”于23日4时不幸逝世,临终前叹息一声“好人难做”!就是邓铿临终前的这些话,引发了后来人的无限猜想。
邓仲元并没有因为伤重在当天去世,而是被送到中法韬美医院紧急救治无效后,在两天后与世长辞,年仅36岁。据史料记载,邓仲元的枪伤本来有希望治愈,但是由于患有轻微的肺痨,胃腹两处受伤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3月23日上午5时,药石无灵,一颗闪耀的军事明星就这样陨落在岭南大地。
邓仲元个人的悲剧,也是粤军第一师的悲剧。邓铿以后,再没人能整合粤军第一师,这支模范部队不断分裂,一部分跟随陈炯明,一部分跟随孙中山。跟随陈炯明的那支,也就随着陈炯明的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跟随孙中山的那部分,日后发展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又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四部分,其中陈铭枢的第十师发展为第十九路军,是淞沪抗战的民族英雄部队;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发展为第八路军,是南天王陈济棠主粤的根基;张发奎第十二师则继承四军的番号,仍然称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后扩编为五个团,是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解放军的创建者。这几支从粤军第一师走出的部队,在往后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残杀,但无论其中哪一支,都以当年在邓铿统领下的粤军第一师为荣。
邓仲元人物简介
邓仲元(1886-1922),字仕元,又名铿。生于广东梅县丙村金盘堡,7岁随父到惠阳淡水读书,肄业于崇雅学堂,淡水成为养育他成长的第二故乡,也是其接受思想启蒙、树立革命理想的人生驿站。1905年考入广东将弁学校,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自此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曾参与策动黄花岗起义,组织指挥光复惠州之役,自后在讨袁护法、援闽驱龙,镇守琼崖,创建粤军的过程中 “忠于国事,勇于奋斗”,“战功尤伟”。1922年 3月 21日,邓仲元在广州广九车站遇刺殉难,年仅36岁。他是功绩卓著的辛亥革命元勋、民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和军事教育家、国共两党先后追认的革命烈士。
邓仲元人物轶事
了解邓铿,首先要研究粤军。粤军是孙中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基本部队。孙中山是粤军的最高领导,陈炯明任粤军总司令,邓铿任粤军总参谋长兼最精锐的第一师师长。
由于孙中山和陈炯明皆为文人出身,邓铿科班出身真正懂军事,因此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军事上均倚重邓铿。世人每谈及孙中山的基本军队,必首推粤军,言粤军必首推第一师,言第一师则必及邓铿。
写好遗书参加黄花岗起义,掩护革命党毁家在所不惜
邓铿长于惠阳,邓氏在当地可谓名门望族。邓铿幼时,曾听闻过族中先辈邓承修以专使身份,代表清廷勘界中越边境,因不屈服于法国殖民者的无理要求而与朝廷龃龉,愤而辞职。
如果说家族的影响,使年幼的邓铿产生了一种朦胧向往的话,那么时局则深深地推动着邓铿,走向革命军人之路。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孙中山命郑士良于惠州起义。起义虽归失败,但义军奋勇杀敌的气概和所宣传的革命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少年邓铿。于是,他投考了广东将弁学堂,毕业后又加入同盟会,并在粤军中出任陆军小学校长,学兵营排长、连长等职,常以革命思想教育学生和兵士。
邓铿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走到了斗争前线。这两次起义打破了之前的沉闷状态,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铺垫。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者,抱着必死决心,大家都写好遗书不打算活着回来,邓铿也不例外。
令人叹服的是,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清廷已有所察觉,在广州城搜捕革命党人,时在广州的邓铿就以其父设于小东门的广丰米店署具保书,掩护革命党人,并慷慨陈言:‘即有不虞,毁家在所不惜’,充满革命的豪气。
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被迫逃亡海外。
战惠州率兵冲锋声名鹊起,讨袁失败坚定追随孙中山
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并没有挫败邓铿的锐气。辛亥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统筹部迅速在广东成立四个军,图粤援汉。邓铿秘密潜入惠州淡水,出任第一军参谋长,军长是陈炯明。
第一军以淡水为根据地,进军惠州,激战数日,前线欲溃。就在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百名精兵,到前线增援督战。他率兵冲锋,帽结被敌弹击断,仍不畏惧,终于击溃强于自己的敌军。
惠州一战,邓铿声名鹊起,显示出军事领袖的才能。1911年12月,陈炯明暂代胡汉民行使广东都督之职后,调邓铿任都督府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协助陈炯明整编军队。
不可避免,在从军道路上,邓铿与陈炯明存在长达近十年的上下级关系,由于又是老乡,不少人形容他们关系是“生死之交”,有的甚至说邓铿是陈炯明的亲信。对此,张磊并不认同。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孙中山研究专家张磊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没有史料显示邓铿与陈炯明是生死之交。只能说,在粤军还没变成陈炯明叛变的“陈家军”之前,邓铿与陈炯明曾同心协作,将当时的粤军改造得更先进,能够执行革命任务。但在北伐问题上发生分歧后,二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此时邓铿也就成了陈炯明眼中的障碍。
邓铿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他在孙中山从事革命极为困难的时期,坚定地站在孙中山的身边。1913年,当讨袁失败孙中山被通缉逃亡日本时,当时很多人对革命产生了怀疑,有的人更是背离而去,但邓铿却选择了坚持和追随。邓铿在讨袁军事失败后,也抵达了日本。当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时,邓铿毅然参加,孙中山对邓铿也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军务部副部长。1914年夏,邓铿奉命返回香港,组织广东讨袁军队,开展讨袁活动。
挥师回粤劳苦功高,建第一师影响至深
邓铿与粤军密不可分,孙中山更与粤军有着不解之缘。邓铿一生追随孙中山,服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以其在粤军中的威信和地位,贯彻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其特殊地位,不可替代。
1917年,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到桂系军阀排挤,决心辞去省长一职,将省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接管,这是孙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也就是粤军的前身。孙中山遂决定以原省防军二十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为暂时避免与桂系军阀的冲突,军队驻于闽省东南数县。
当初原省防军二十营一共才5000杆枪,而陈炯明非军人出身,战阵之事非其所长。因此,1918年粤军援闽过程,邓铿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充军队,制定进军计划,于5月17日全线向闽总攻,数月之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总部进驻漳州。
回粤之役,邓铿可谓劳苦功高。经过两年训练补充,援闽粤军兵员达2万余人。1920年春,孙中山以粤军整补已毕,实力大增,遂提出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的任务,但陈炯明对回师仍存顾虑,经孙中山一再敦促,邓铿从中“怂恿”,陈炯明始同意做回师广东准备。
在回师广东的战斗中,邓铿表现十分英勇,累立战功。他率第一军一部,克潮州、梅州,占汕头,气势如虹。于当年10月下旬,与各路大军一起,进入广州,摧毁了岑春煊主持的军政府,统一了广东全省。孙中山也得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于11月从上海回到广州,重任大元帅。
回师广东后,孙中山更加倚重邓铿,邓铿仍任粤军总参谋长。由于粤军人数扩大、人员素质不齐,部队开始显现旧军队腐化、骄悍的弊病。为此,孙中山决定组建粤军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
邓铿受孙中山重托出任师长,当时被他选拔到第一师的军官有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等人,日后这些人都以第一师出身为荣,足见当时广东军政受邓铿影响者至深且巨。
维护北伐鞠躬尽瘁,惨遭暗杀以身许国
邓铿一生的政治实践均以孙中山作为坐标,维护北伐是最大的关键。1921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准备挥师北伐,军事指挥方面仍然是器重邓铿。然而,很快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北伐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孙中山主张北伐统一中国,陈炯明则主张联省自治,实际上就是各省割据,陈炯明为的是保住自己的小地盘。当时,孙中山北伐需要陈炯明支援部分兵力和枪械,但陈炯明迟迟不表态。在孙陈发生重大分歧时,邓铿是公认赞成北伐的。
1921年4月初,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当天在广州举行阅兵典礼。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借故不参加,孙中山便在邓铿陪同下,检阅了由第一师组成的受阅部队。
与此同时,桂系军阀已陈兵粤桂边境,企图进攻广东。6月,粤军主动挥师攻桂,史称“援桂之役”。邓铿率第一师镇守广州,并以总参谋长的身份,指挥整个战事。粤桂两军激战于西江之时,桂军一部突袭清远、英德,威胁广州。邓铿率第一师出击清远,不几日便击溃桂军凯旋。
就在这时,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加深。邓铿以大局为计,从中斡旋,为革命大局尽力。当孙中山通过邓铿转达对陈炯明的命令时,邓铿必婉转对陈炯明面达,使陈炯明容易接受;当陈炯明不接受时,邓铿也不急于报告给孙中山,而是自己想办法,尽力实现孙中山的要求。
就在北伐最关键的时候,1922年3月21日傍晚,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邓铿遭到凶徒的暗杀,被送往长堤路的中法韬美医院救治,曾有片刻的清醒。面对探视的友人,他只留下一句话:“好人难做!”便语竟目闭,23日凌晨不幸长辞人世。
广州硝烟,被誉为“林则徐第二”
在后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军界,邓铿称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治军严谨,廉政不阿,嫉恶如仇,即使是陈炯明的亲信犯法,他也严厉呵斥,毫不留情。
1920年,援闽粤军挥师回粤后,陈炯明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由于省政事繁,对于粤军总部一切公文,概交邓铿签判。邓铿也以参谋长之职直接指挥总部宪兵,整饬广州市秩序。他对军中不肖分子包庇烟赌的行径,毫不徇情,并多次派兵,专门缉拿偷运烟土的官兵。
有一次,邓铿在广州晏公街缉获烟土两百多担,查明是陈炯明的部下洪兆麟、陈炯光、陈觉民等人伙同所为。陈炯明虽是邓铿的上司,但他并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召集广州各界代表和各国驻广州领事共同监督,将烟土焚于东郊,此举被世人赞颂为“林则徐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焚毁鸦片”。当时,有人劝邓铿办事不要过于猛烈,邓铿则说:“怕死则不必作革命事业,丈夫宁玉碎耳,何虑?”
邓铿也有一颗仁慈的心。据身边工作人员忆述:邓铿虽为军人出身,但平日颇受儒家思想浸染,对事每守中庸之道,对人虽严而有威,然亦常存恻隐之心。凡有关军法案件,常嘱咐手下审慎研究,期望做到无枉纵,尤其重刑,凡是觉得有可疑的,即批示发还军法处更审。
邓铿常常对人说道:“凡人生于天地父母,何等艰难,死者不可复生,而生死之间,操于吾人之笔端俄顷,可不慎惧,人之犯法,类多迫而为之,或陷于不知,如得其情,应哀矜勿喜。”而当时办公桌右边,悬有他亲笔书写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二句以自儆,足见其霭然仁者之怀。
邓仲元人物成就
邓仲元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创建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张云逸、叶剑英、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
邓仲元人物评价
孙中山在唁电上说:“仲元遽以创伤,伤哉!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前途之望,正复无量。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材也。”
胡汉民在1935年追忆邓铿时曾说过一句话:“总理革命数十年,直接奉命为主义前趋之军人,当推仲元先生为第一人。”
邓仲元逝世当天,于下午3时入殓,其灵柩暂寄于广州永胜寺。4时出殡,灵车队伍多达40余辆。车队经过各街道时,各店铺皆闭户示哀,全城各机关均下半旗以志哀悼。
1922年3月24日,陈炯明以邓仲元“战功尤伟,治军严明”,上报大总统府,请求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并派总统府参军徐绍桢前往祭奠。
孙中山对邓仲元被刺身亡深为悲痛,以大总统的名义下令追授邓仲元为陆军上将,并亲致唁电:“电悉仲元遂以创死,伤哉!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前途之望,正复无限。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才也!身后宜从优异。倘有所志未竟之事,亦企完成之,以慰英魂。临电不胜凄怆!”许崇智、蒋介石等粤军要员亦唁电致哀。
从1922年6月中旬开始,地址设于广州榨粉街门牌第十一号的邓仲元广州治丧事务处开始在《民国日报》刊登《邓故上将葬期及追悼会期通告》。根据通告,邓仲元于7月9日归葬黄花岗,16日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开追悼大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初建于1912年,有规定不得附葬,但有感于邓仲元在辛亥革命建功甚巨,孙中山特准邓仲元墓设于陵园之内。1923年3月23日,邓仲元死难一周年,国民党广东支部全体成员赴黄花岗致祭,由孙中山代表朱培德主祭。次年6月,孙中山亲书墓碣。
邓仲元后世纪念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有一座民国陆军上将之墓巍然壮观,这就是邓仲元墓。该墓有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墓碑,还有胡汉民撰写的“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碑,以及神采刚毅、手握指挥刀的军装立像。置身墓园中,仍能感觉到昔日粤军将帅的英勇气魄。
邓仲元遇刺身亡,广东乃至全国为之震动,社会各界纷纷追悼。孙中山对邓仲元“忠于国事,勇于奋斗”的革命伟绩和高尚品格给予高度评价,追赠其为陆军上将,特许其附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墓陵,并亲书墓碑。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比如在惠州,有惠州西湖荔浦风清的 “纪邓山庄”、惠州仲元医院、惠州仲元婴儿寄托所以及今天仍傲立丰湖的仲元亭;在广州,有庄严肃穆的邓仲元墓以及邓仲元铜像、仲元中学、番禺仲元实验学校和仲元图书馆等;在梅州,有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还曾筹办过仲元职业学校等等,都是对邓铿永恒的纪念。
国民政府在1935年通过了《纪念邓仲元办法》,确定每年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并颁布优恤邓仲元遗族的训令。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发行纪邓邮票、塑立仲元铜像、建造“仲元号”战舰以兹纪念。在广州、惠州、梅州等地,也先后建立以邓仲元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图书馆、亭园、街道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邓仲元的故居、陵墓等,被当地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保护,拨款修缮,并召开各种纪念会、座谈会,缅怀和学习邓仲元的英雄伟绩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忠魂,策励后人。
邓仲元墓
黄花岗最大附葬墓
邓仲元墓始筑于1922年7月,1924年重修,1927年增修,占地约36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规模宏大,是黄花岗烈士陵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座附葬墓,1983年8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让人格外注目的是墓冢上建有一座8米高的仿西式古典风格的亭子,亭中央竖“邓仲元先生之墓”墓碑,孙中山题书。墓亭后是柱式纪念性建筑的墓表,镌刻胡汉民撰、陈融书的《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祭场左侧为邓氏夫人李顺春及其子邓伟东墓。
邓仲元铜像
著名雕刻家创作
1931年4月2日,邓仲元旧部、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以邓氏“对于党国勋劳各著”,去电呈请国府为邓仲元铸造铜像,蒋介石欣然应允。1932年,广东当局聘请上海著名雕塑家李金发到广州雕刻邓仲元铜像。李金发为了完成这项备受世人瞩目的任务,特别邀请了邓仲元的家人和故旧,在现场观看铸造过程,务求重现邓仲元原貌。1933年5月5日,广州举行盛大的铜像揭幕礼,铜像被安放于邓仲元遇刺的地方——— 大沙头广九车站。
邓仲元铜像身穿军大衣,头戴大檐军帽,右手叉腰,左手握军刀的全身塑像,再现了邓仲元的英姿。上世纪50年代,铜像移至黄花岗邓仲元墓园。
邓仲元邮票
两次发行邮票
1929年3月,《交通公报》第26期刊登交通部关于发行纪念邓仲元邮票的训令。同年,邮政总局发行纪念邓仲元的邮票,面额一分。1933年又发行北平版邓仲元烈士像邮票,三种面额,分别是半分、二分、四分。民国时期邮政总局一共为6名先烈发行了邮票,其中两个是惠州人,另外一个是廖仲恺。
仲元号炮舰
由造舰专家伍景英设计
1927年,时任广东军事委员会航务处处长的冯肇铭主持了新舰制造工程,将一艘60吨炮舰命名为“仲元号”。仲元号炮舰(又称邓铿轮),由造舰专家伍景英设计,香港英商太古公司旗下的卑利船坞承造,1928年10月29日在香港下水。
仲元图书馆
仿北京文华殿富丽典雅
1927年,邓仲元旧部、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提议创建仲元图书馆。该馆由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式样仿北京的文华殿,1929奠基,次年建成,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越秀山镇海路。仲元图书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富丽典雅,具有民族特色。1946年,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曾借为校址。建国初期,旧址曾为广州市博物馆。1957年,广州美术馆成立,以该馆作馆址。
仲元中学
蒋介石任名誉董事长
1934年春,为纪念邓仲元,广东创办仲元中学,校址在广州文德路广雅书局内(今广州中山图书馆附近)。首任董事长为辛亥革命元老胡汉民,著名政治家刘芦隐为第一任校长。胡汉民逝世后,由蒋介石为名誉董事长,余汉谋为常务董事长。1942年正式命名为“广东省立仲元中学”。1946年8月,广东仲元中学迁至番禺市桥镇西郊大沙地继续办学至今,是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惠州纪邓山庄
仲元亭是西湖一景
1929年,驻惠师长李务滋募万金收购惠州西湖荔浦风清一带的民居废墟建仲元别墅、植仲元林,名为纪邓山庄,1930年建成。1937年,邓仲元旧部李扬敬军长于纪邓山庄临湖处建仲元亭,成为丰湖一人文景观。邓仲元挚友张友仁为山庄题联:“问何时芒履板舆,大好湖山清梦冷;还依旧黄花浊酒,重阳风雨故人来。”2013年,仲元亭因修建莞惠城轨而被暂时移走,一砖一瓦被拆下保存在惠州博物馆地下仓库,择机将会在原址重建。
惠州仲元医院
免费为贫病者施医赠药
惠州西湖仲元医院,是1934年惠州各界为纪念邓仲元而设,此前已筹备数年,原本打算选址于南坛关帝庙一带,但涉及建设经费浩大,只好先将位于环城西路的长寿庵修葺暂用,先行设立第一施诊所,主要用于救济贫病者,免费施医赠药。据《香港工商日报》1935年8月16日记载,自1935年1月至7月间,该医院帮助了贫病者2428人。
惠州仲元婴儿寄托所
免费收养贫苦婴儿
惠州仲元婴儿寄托所依附于仲元医院,于1934年7月5日启用。该婴儿寄托所的宗旨是 “凡属贫苦之婴儿,其父母无力赡养者,或因有特别事故暂时不能自行料理者,均得来所寄托”,而且婴儿的“一切服装、食品、杂费等,均由本所供给,不受分文”。
邓仲元补充介绍
邓仲元(1886~1922)
邓仲元,原名士元,别字铿,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父亲以行商为业。幼年随父定居于归善(今惠阳县)淡水,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广东将弁学堂步兵科,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步兵科助教员,兼任公立法政学堂体操教习,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历任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任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同年入讲武堂研习军事。
宣统三年(1911)广州“三·二九”起义前,同盟会拟在广州赁屋设立秘密机关,邓以其父经营的广丰米店作赁屋担保。起义失败后,他避走香港。同年八月(10月),武昌起义成功,邓与陈炯明潜回淡水等地组织武装,联合民军围攻惠州城,迫使清军提督秦炳直投降。陈炯明部整编为第一军,邓任参谋长。九月十九日(11月9日),广州光复,邓率部驻广州。广东都督府成立后,任陆军混成协协统,旋出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后又任都督府参谋长。次年,以陆军中将衔出任琼崖镇守使并办琼崖民政事宜。邓在海南开发实业,建设国防,并严惩贩卖妇孺的犯罪行为,处决了拐卖团伙的首恶,当地民众称快。
邓铿待人仁厚,律己廉洁,治家节俭,常常以减衣缩食来勉励家人,遗留在淡水老城红星社区的故居就是明证。
红星社区 红星社区居委会 红星社区成立于1954年,2002年改为社区居委会,地处惠阳区淡水新老城区结合部,辖区面积0.41平方公里,下辖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8016人,2800多户,暂住人口3000多人。社区设党总支1个,3个分支部,党员63人,社区“两委”干部共6人。红星社区辖区内主要街、路、道有:南北走向的白云五路,南门北、中路,西……
“邓仲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