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江门市名人>江海区名人

陈伯坛

陈伯坛人物照片

江海名人陈伯坛介绍

医生

出身贫家,得族亲资助入学,熟读经史义理,兼学中医。年弱冠,在广州大马站悬壶济世。

陈伯坛人物简介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第七名举人。为经济所限,不再求仕进,立志医业, 钻研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潜心医学。

光绪二十五年在广州书坊街正式设馆,挂牌行医,实行“富者多取而不伤, 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门诊只收诊金二毫钱。因医术精通,每日求诊者逾百。 时两广总督谭钟麟患失眠症,屡医不愈, 陈以大剂量桂枝汤使谭服后病愈,一时名声大噪。

光绪三十一年间, 两广总督岑春煊的母亲和儿子病重,均得陈施医治愈。是年冬, 岑创办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后称广东陆军军医学堂),礼聘陈任中医总教习、中医主任。 不久,又兼任广州中医夜校学馆主任,学员45人。他日间应诊, 晚间授伤寒课,有时还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课。当时, 他与正果和尚、赵鹤琴齐名,是广州三位有名望的中医师之一。

1924年,他携眷赴香港定居, 在中环文咸东街租铺设“陈伯坛寓”,挂牌行医。诊金收港币一元,出诊增加十倍。 其行医宗旨有所改变,但依然门庭若市,求医者众多。他在业医之余,撰文著述,辛勤不息。他深得张仲景的伤寒论要旨,旁及各家;且不固守旧说,着意创新,以精、警、整、 醒四字为运行医术的方法(即: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觉那些有误的,对医书不生搬硬套; 整理有层次,或从表面入里,或由里而发外;醒神清脑,随机应变); 对医理坚持“四不”(不剥削、不阿附、不随便敷衍、不拾人唾余),对前人注释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绝不盲从附和, 悉心探索,创新医理;对传统中医的规例有所突破。特别是使用大剂量,对病人大胆对症下药,其用药剂量多至一剂有三四斤(1500-2000克),故被称为“陈大剂”, 有广东四大名医之一和广东四大怪医之一的称誉。

陈伯坛晚年在香港一边行医,一边著书, 还独资创办伯坛中医学校,参与授课。三四十年来,培育中医人材千百计, 其中成为医界名流的有在港业医的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等;在广州业医的有程祖培、 钟耀奎等;在江门业医的有赵景明、陈仲明等。

陈注重医德,视病人之痛苦为自己之痛苦,有济世扶危的精神,故深得人爱戴。1938年5月29日病逝于香港,终年76岁。

陈伯坛著作

著有《读过伤寒论》(1929年出版)、《读过金匮》和《麻痘蠡言》( 1939年出版),共一百余万字。

陈伯坛补充介绍

  陈伯坛(1863~1938),字英畦,广东省新会县人。少时博览经史,尤精《周易》。21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年(1884)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在书院就读时,曾在同窗学友处得阅张仲景《伤寒论》,深为书中精辟医学理论所吸引,叹为“天书”,由此潜心医学。22岁即在广州书坊街设馆行医,不少疑难重症,经他施治,多转危为安,因此医名远播,门庭若市,成为广州的一代名医。民国19年(1930)因医馆所在地开辟马路须拆迁,乃举家迁往香港,继续行医济世,并经常参加中西医会诊,挽救了不少垂危病人,在港九深得群众称誉。

  陈伯坛博览历代中医古典医籍,上溯《黄帝内经》、《难经》,旁及各家学说,特别对于张仲景学说更刻苦探求,曾说“余读仲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他主张对仲景学说要“以经解经”(即用《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的理论去领会、阐发仲景学说的精神),读《伤寒论》应与《金匮》合璧而观。强调阴阳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在医学理论上多独特见解,如对“标本气化”,认为“气者化之本,化者气之标,化宜盛不宜衰,而气又贵藏不贵露”,阐发了中医理论独特体系的精义。

  陈伯坛在临床治疗中善于运用仲景方,但也不排斥时方和对仲景方的加减化裁。用药惯用较大剂量,故在群众中有“陈大剂”之称。清末两广督署谭制军患外感,缠绵一月不愈,谭友推荐伯坛为其诊治,并告知伯坛,谭曾服桂枝三分便流鼻血,嘱伯坛切切不可用桂枝。及伯坛到诊,虽时值初夏,见谭仍身穿棉衣,汗涔涔而不自觉,脉浮而弱。伯坛诊断为《伤寒论》的桂枝汤症,仍处以桂枝汤原方,且桂枝用量重达九钱,旁人都为之咋舌,认为谭必不敢服用。但当谭细阅伯坛所写脉论,大为赞赏,说“此公下笔千言,定有真知灼见”,即照方煎服一剂,结果次日病状悉除。

  陈伯坛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之余,还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清宣统元年(1909)曾应聘出任广东陆军军医学堂总教习。民国13年主办中医夜学馆,专门讲授《伤寒论》。迁港后,又在香港开办“伯坛中医学校”,培育中医人才,其弟子散处粤、港、澳各地,四会彭泽民(1875~1956)、中山程祖培(1889~1966)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彭泽民为爱国民主人士,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以行医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适伯坛开办中医学校,当时彭虽已年过半百,仍入校学习,随侍伯坛诊病,无间风雨寒暑,得伯坛悉心传授,后成为香港名医。程祖培原曾在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光华医学堂等学习西医,因慕伯坛之名,到中医夜学馆学习,后在中山石岐以中医名世,闻名于中山、澳门一带。伯坛以其多年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写成《读过伤寒论》18卷,其间曾三易其稿,于1929年刻版印行。此书考证历代《伤寒论》不同版本字句,阐发仲景学说,并以临床实践经验印证,对自宋以来各家注疏,亦多所批评,自成一家之言,深得中医同道和社会人士好评。广州市名老中医吴粤昌(1915~1989)曾有《阅<读过伤寒论>有感》七律一首:“双眸初倦夜方阑,皓首穷经笑互看。岭海风流元不忝,岗州清气得来难。人如麟角光青史,书似骊珠扫异端。信否南阳曾复活?一枝好笔解伤寒。”惜此书初版印数有限,且原版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存世不多。1954年经彭泽民向卫生部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重刊,得以在全国传播。此外,伯坛还著有《读过金匮》、《麻痘蠡言》两书,均曾印行。

  伯坛对求诊病者,不论贫富贵贱,均悉心诊治,一视同仁。1938年在香港病逝。

  “陈伯坛”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