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甘肃省名人>武威市名人

牛鉴

牛鉴人物照片

武威名人牛鉴介绍

清朝两江总督、两朝帝师

牛鉴(1785年——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清朝一代名臣,大清循吏,籍贯凉州府人。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授编修。牛鉴恩师为凉州复兴农刘氏。牛鉴又为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恩师,故誉为“两朝帝师”。

牛鉴历任文渊阁校理、都察院记名御史、山东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吏科给事中、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兵部侍郎。

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牛鉴病愈赴北京,道光帝召见牛鉴,改派牛鉴为江苏布政使。次年初,牛鉴署江苏巡抚,兼领江苏布政使,成为一省军政财刑最高长官,正二品顶戴。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丙辰,牛鉴官拜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成为清朝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后又任清朝正二品资政大夫,道光赐匾《夫子博学》。

牛鉴人物生平

牛鉴(1785——1858年),甘肃凉州人, 曾任过一个时期小京官,道光十一年(1831)年开始以道府用,此后历任粮储道、按察使、顺天府尹、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署江苏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牛鉴出生于凉州城东小北街(今凉州鼓楼巷)一没落商民之家。牛鉴少时,父亲即死。母亲贾氏,粗识文字,经营城南十里牛家车院,与母亲贾氏相依为命。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儿时的牛鉴在叔叔和家人的商量之下,其母亲贾氏送牛鉴入凉州复兴农私塾,后在复兴农刘氏的教导之下,深得刘氏一族的器重。

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二月,牛鉴以童生身份参加凉州武威县县试。武威知县亲往主考。牛鉴被取中。四月,牛鉴参加凉州府府试,考了两场,被知府取中。秋,牛鉴成绩优异,被选为生员,成了秀才。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牛鉴岁考优等,进入院考前3名,由增广生拔举为廪膳生,月享武威县廪银六斗米。嘉庆十七年(1812),甘肃学政将牛鉴考为优等,成为“优贡生”,上报朝廷拟录出仕。

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以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赐进士第,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和国史馆担任官职,且在以一手“台阁体”的好字和生花妙文,深得国子监大学士的赏识,随成道光的“帝师”。可谓学富五车,理明今古。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牛鉴两次获得道光皇帝召见,外放山东乡试副主考。此后,牛鉴任文渊阁校理、都察院记名御史、山东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吏科给事中、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等职。

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迁文渊阁校理,正六品,此后,拔为御前侍书、侍读,牛鉴在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期间,还是皇子侍讲、侍读,其中一皇子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因此,牛鉴又是两朝帝师,深得道光皇帝、咸丰皇帝的器重。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8月,牛鉴转任河南巡抚,在牛鉴赴任前,道光皇帝6次召见他,谆谆善诱地说:“朝廷大臣没有人推荐你,我知道你可用,所以用了你。你把官当好,则我就算知人。否则就是我不知人,过失在我。”后来的事实证明,牛鉴没有辜负道光皇帝这个学生的信任。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中旬,英军入侵浙东,危及江苏。牛鉴抵任后,一度曾以“江、浙毗连”为由,奏调防海。道光帝谕其对“江苏各海口,防堵事宜,亟须筹办,务使处处有备,不致临时周章。”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京口副都统海龄亲到焦山地带,查看长江形势,以为当时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曾奏请添兵,增强防守力量,并给其营兵预支半年钱米,道光帝即谕牛鉴等“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而牛鉴“均以毋庸入告”。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江南著名“谋士”包世臣向前任江南提督陈阶平,即陈化成上书,认为“江南海防,狼、福以上三百余里,并无险隘”,要求在丹徒境内的圌山设立军事“重镇”。并具体提出:凿石开山,修筑炮台;木龙扎栅,安设炮位;环山咀三面,分三层安设大中小炮;再用红船数十,列载小炮,巡徼栅外;并在三江营署前,坚筑炮台,从而达到“南北夹击”使侵略军“不敢内犯”。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因“疏防火药被焚,伤毙防护员弁”,牛鉴受到革职留任处分。同月九日,英军攻占乍浦,上海、吴淞面临严重威胁。牛鉴便与耆英、奕经等人相呼应,失守,当道光帝闻讯乍浦失守,即谕牛鉴、陈化成当此吃紧之时,务须“督率文武员弁,昼夜竭力严防,毋稍疏虞”“纪律严明,有进无退”“其有首先退却者,即以军法从事”。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二十五日牛鉴奏复,则对道光帝说:“逆夷行事,虽属诡诈多端,然其志在牟利通商,并非争城略地”“故江省海防,止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亦不过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竟属确有把握”。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20日,牛鉴同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同英国签定《南京条约》,清朝政府同意英国的条件没有提出异议。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十六日,道光皇帝让牛鉴继续到河南戴罪立功治理河道,授于七品官衔。两江总督牛鉴至此职降七品。

清朝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牛鉴任河南按察使,官居五品。咸丰四年甲寅(1854年),寅木克戌,牛鉴七十花甲,参与平定捻军起义。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牛鉴因军功加正二品大清资政大夫。

牛鉴历史评价

牛鉴任河南巡抚时,整顿吏治,抗洪治河,成绩卓著。幼年刻苦读书,三十四岁时进京赶考,到河南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及时赶到北京。为此牛鉴对河南人民终身感恩戴德。后来高中进士,于道光十九年八月被授河南巡抚。到职后,他立即整顿吏治。凡是文武官员的德、能、勤、绩都亲自考察,还要听取百姓的反映,然后据实填写年终考评,分别呈请奖罚,决不徇私。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万锦滩一段黄河连续涨水,不到两天水位涨到9尺6寸,省城开封万分危急。牛鉴一边亲自指挥抗汛,一边派人雇船带上钱钞和大饼赈灾。六月十六日,下南厅祥符上汛三十一堡南岸决口,河水直逼省城北门。牛鉴赶到决口现场调集官民抢筑河堤。

第二天,大水围了开封,全城商人罢市,不法分子乘机抢劫。牛鉴不顾自身安危,驾小舟抵城下,攀绳越城,将首恶分子斩首示众,并张榜约法,打击勒索灾民的奸商。之后,他又命官员、绅士在城内分段抗洪,买芦席、干粮一救流离失所的难民。

七月初十大雨下了一昼夜,100多尺高的浪头倾泄而下,开封西门洪水几与城齐。牛鉴率文武官员购买砖石分段筑堤,并设法疏通水路。十九日半夜,西北城陷,大水进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牛鉴伏地痛哭,为民祈祷。百姓深受感动,一万多市民自动集结,运料筑城。回民自动组成一对分路抢险。

根据自然规律,一过白露水势就会减退。这一天适逢白露,人心逐渐安定。忽然,诏命搬迁省会。牛鉴上报奏称,危城得保缘于“人心维系”,一旦迁省,官绅皆逃,百姓定会遭殃。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降旨让他们继续保护好开封。于是,牛鉴与众和衷共济,修筑堤坝,增高加厚。不几天,洪水平息,黄河归道,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两江总督的牛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初八日,英军70多艘战船对我吴淞口发动攻击。提督陈化成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击沉英军火轮船3艘、三桅船1艘,击断三桅船高桅一段,打死打伤敌军三四百人,并断了英军后路,清军取得初步胜利。两江总督牛鉴见形势不错便以督军为名,摆开两江总督的全幅行头浩浩荡荡向吴淞口前线进发。

即将退却的英军忽见清军阵地上一顶绿呢大轿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来,就瞅准轿子开了一炮。战场顿时大乱,英军乘机攻上岸来,陈化成战死,吴淞口失陷。牛鉴一直跑到嘉定,宝山、上海相继陷落。五月十四日镇江丢失,六月二十九日应军到了下关,向大清政府提出条件,七月二十四日,《南京条约》正式签订。

两江总督牛鉴,同时也是继湖北布政使孙诏成之后,西北(地理)的甲科第一名,也是清朝西北(地理)进士甲科中考的最好的一位。

牛鉴人物评价

卿能如此豫备,必奏殊勋,朕忧怀稍宽矣。——大清道光皇帝

两朝帝师,治世循吏。——《清史稿》

牛鉴补充介绍

  牛鉴(1785——1858年),武威人, 曾任过一个时期小京官,道光十一年(1831年)开始以道府用,此后历任粮储道、按察使、府尹、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署江苏巡抚,不久,升为河南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两江总督。

  当时,英军入侵浙东,危及江苏。牛鉴抵任后,一度曾以“江、浙毗连”为由,奏调防海。道光帝谕其对“江苏各海口,防堵事宜,亟须筹办,务使处处有备,不致临时周章。”①实际上,牛鉴对防堵事宜,很少过问,上海、吴淞防务主要是江苏巡抚梁章钜会同江南提督陈化成认真经办。牛鉴只是同意梁章钜对上海实行开港的主张,以“上海县口,日久封闭,商船守候多时”为由,与梁章钜共同向道光奏请开港。牛鉴对道光帝强调江苏各海口,“务使处处有备”的旨意,根本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加以 。

  就在牛鉴上任两江总督的同月(九月),京口副都统海龄亲到焦山地带,查看长江形势,以为当时焦山一带只有旗兵一千六百人,不敷守御,曾奏请添兵,增强防守力量,并给其营兵预支半年钱米,道光帝即谕牛鉴等“体察情形调派,毋误事机”,而牛鉴“均以毋庸入告”②。

  十月,江南著名“谋士”包世臣向前任江南提督陈阶平(即陈化成,1842年6月牺牲于上海吴淞)上 书,认为“江南海防,狼、福以上三百余里,并无险隘”,要求在丹徒境内的圌山设立军事“重镇”。并具体提出:凿石开山,修筑炮台;木龙扎栅,安设炮位;环山咀三面,分三层安设大中小炮;再用红船数十,列载小炮,巡徼栅外;并在三江营署前,坚筑炮台,从而达到“南北夹击”使侵略军“不敢内犯”③。陈阶平即告牛鉴,但牛鉴对包世臣的这些献策,十分冷淡,“莫有然其说者”④。

  牛鉴对两江防务很不热心,其原因是想坐观浙江局势变化,以等待时机,向侵略者妥协“议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因“疏防 被焚,伤毙防护员弁”,牛鉴受到革职留任处分。同月九日,英军攻占乍浦,上海、吴淞面临严重威胁。牛鉴便与耆英、奕经等人相呼应,竟无视道光帝“竭力严防”谕旨,否认江苏各口海防的必要,公然纵容侵略者入江内犯。当道光帝闻讯乍浦失守,即谕牛鉴、陈化成当此吃紧之时,务须“督率文武员弁,昼夜竭力严防,毋稍疏虞”“纪律严明,有进无退”“其有首先退却者,即以军法从事”⑤。四月二十五日牛鉴奏复,则对道光帝说:“逆夷行事,虽属诡诈多端,然其志在牟利通商,并非争城略地”“故江省海防,止须扼定吴淞一口,由吴淞而入扬子江,逆夷虽有内犯之言,然相距数百里水程,亦不过虚词恫喝,臣反复体察,逆夷不犯内河,竟属确有把握”。⑥实际上,所谓仅“止须扼定吴淞一口”,也不过是牛鉴应付道光帝的哄骗虚词而已。

  与牛鉴相反,当时驻防吴淞的江南提督陈化成面对英军进攻形势,不分寒暑,深入军营,与士卒同甘苦,积极备战,切实加强防守力量,时刻准备着打击来犯之敌。

  1842年8月20日,牛鉴同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同英国签定《南京条约》,谈判中,他们对英国的条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轶事典故

  牛鉴蒙羞

  清朝人牛鉴少年时家贫,徒步走了一千多里地,到西安关中书院读书,无法解决食宿,常常寄食在院中厨师家里。那个厨师待他很宽厚,也不要他报偿。牛鉴做官后,送给厨师千金为报。后来牛鉴出任两江清总督时,厨师已经七十多岁了,家境也宽裕了,来访牛鉴,被牛鉴留在官署中。

  鸦片战事起,提督陈化成、钦差大臣裕谦战死,于是牛鉴附和奕山,力主和议。厨师给家中捎书,将家中产业全部卖掉,得汇银二千两,拿来见牛鉴,说:“牛先生,从前我接济你,觉得你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并没想要报偿。不想你今天这样误国,这是你从前送给我的,本利全部还你,我回去继续当厨师去。”牛鉴挽留不住,厨师找乡人借了钱,回家了。

  坐着轿子上战场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已经危及长江口岸,但牛鉴认为英军不会进犯长江,所以对海防并不热心。1842年6月,英军向长江口岸第一道门户——吴淞口,发起猛烈进攻。牛鉴命当时镇守该地的老将军陈化成退避宝山,却遭到拒绝。为保住他的乌纱帽,只好亲自率兵增援。而在紧要关头,牛鉴还是摆着总督的架子,坐着轿子,前呼后拥的赶往前线。结果被英军一炮将轿子打翻,牛鉴混进士兵队伍里逃走。吴淞口守将陈化成阵亡,阵地失陷。

  “牛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