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甘肃省名人>武威市名人

李于锴

李于锴人物照片

武威名人李于锴介绍

近代文学家

李于锴(1863年2月13日-1923年6月23日),甘肃武威人,著名学者李铭汉之子,曾参与起草公车上书。1901年任山东大学堂监督,负责筹建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事宜。

  李于锴(一八六三——一九二三年),宇叔坚,甘肃武威人。史学家李铭汉次子。近代文学家。生于清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八六三年二月十三日),卒于民国十二年五月初十日(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享年六十二岁。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举人,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散馆,任山东蓬莱知县。其后代理武城、泰安知县,调任山东大学堂监督。复任蓬莱知县,升沂州府知府。辛亥革命后返里。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任命为甘肃 厅长,竖辞不就。三年(一九一四年),聘为清史馆协修,亦未就。晚年闭户读书,终老乡里。

  于锴生当晚清内忧外患之际,从河西到京师,由京师而山东,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致力于志士、循吏、学人三种境界,均有突出业绩。

  志士。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于锴赴京会试。适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与时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的甘肃秦安人安维峻过从甚密,共同密切关注战争风云,忧心如焚,这些都反映在其《过夏日记》中。他还多次为安维峻及主战派大臣杨颐、董福祥代撰奏疏函稿,条陈抗敌、除奸、备战诸事,现存安维峻《谏垣存稿》中,即有六篇是由于销代撰的。次年一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三月二十二日,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愤怒。云集北京的各省会试举人,立即进行-活动,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四月初六、初七两日,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在北京松筠庵-,-光绪帝,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 书』。在康有为起草的-上署名的有十六省应试举人六百零三人,其中甘肃举人署名者达六十一人,在十六省中居第五位。于锴等甘肃举人除参加大会、联合-之外,又有七十六人联名写了《甘肃举人呈清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这个呈文,便是由于锴领衔起草的,表达了反对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掠夺的鲜明观点,成为甘肃近代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闪烁着反帝爱国的思想光辉,凝聚着一代士人伤时忧民的血泪。文成后,准备送到都察院转呈光绪,只因四月八日条约已被批准,事已无可挽回,只好作罢。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安维峻上《请诛李鸿章疏》,指斥慈禧『遇事牵制』,被革职谪戍军台。『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 ( 《清史稿·安维峻传》 ) 于锴在其出塞前先赋诗四首相赠,接着又亲送至张家口。于锴此行,既富情谊,更具胆识,充分体现出对这位『陇上铁汉』的理解和支持,一时传为美谈。

  循吏。晚清吏治腐败,官场黑暗。于锴于光绪二十四年为官山东,历任三县一府,凡十四载, 『所在政绩卓然,斐声远远』(王树楠《味檗斋遗稿序》),有『贤太守』(张元济语)之誉。他曾两次任蓬莱知县,第二次至蓬莱,正值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于锴创办了蓬莱学堂,史学家屠寄所撰《蓬莱学堂记》,对此有详细叙述。在沂州知府任内,又决定开采凤凰蛋老屯煤矿,先后投公私资金白银二万余两,坚持不渝,终于成功,解决了沂州几十万户百姓的燃料之难。后来便用煤矿所得利润兴办学校等新政,不再向百姓索钱。他如泰安任上清理积案,捐资筑堤;蓬莱任上发展海运,平抑粮价。凡此种种,都为时人所称道。

  民国二年,于锴由山东返里,因深恶袁世凯不再出仕。晚年乡居的十余年里,关心民瘼的精神一如既往。为武威乡民除弊之事,莫过于出资减更名地粮。武威名地,即王、吴、宋三府地。王为明肃王朱楧,洪武二十八年就藩甘州,后移兰州,岁禄一千石。吴为吴允诚,统领所部居凉州耕牧,永乐于年封恭顺伯,岁禄一千二百石,世袭。宋为宋晨,永乐二年以平芜将军镇凉州,封西宁侯,岁禄一千一百石,世袭。三府地均为采邑禄田,招细户租种,命太监掌收回租,其地只纳田租,不受去。明亡后,清廷将三府地编入武威县,统一分配农民耕种,故称『更名地』。但己改租为赋,其赋比常赋重三倍,当地农民无力缴粮,往往流落他乡。当年其父铭汉曾先后向凉州府、甘凉道进去一口,请其呈报上级,革除此项弊政,但均未有结果。从明亡至清亡,近一二百年来, 『更名地』上的农民祖祖辈辈忍受着沉重盘剥,苦不堪言。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于锴继承父亲遗志,倡议减赋,并自出巨资计银圆二千圆,终于减免了武威县玉、吴、宋府更名地粮一千八百石,解除了农民的沉重负担。李氏两代,不遗余力,终于完成这一义举,备受乡人称赞。于锴殁后,乡民自发吊丧,匾书『赋去烦重』、『棠阴榆社』,以示永久怀念。学人。于锴一生遵循『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不以探赜宗隐为能、搜大奇嗜琐为博』 (《李于锴遗稿辑存·全谢山传》) 、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学术研究,除续成其父《续通鉴纪非本末》并使之刊刻行世之外,尚有《古历亭笔记》一卷,《读汉书笔记》一卷,皆为文史考证自有心得之作。其文学创作,诗文兼长,尤长于文。有《味檗斋文集》一卷, 《写经楼诗草》一卷。其文骈散兼备。骈文如《尹夫人台碑》,辞章与考据并胜。散文如《全谢山传》,自述学术师成;《张介侯传》、《潘挹奎传》、《孙揆章传》,表彰乡贤事迹; 《先大夫云章君行述》、揭示家学渊源;《甘肃举人呈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 , 尤具文献价伯。清末古文大家王树楠曾远《全谢山传》、《周为汉传》、《权锦堂传》三篇刊入《故旧文存》,并写有作者小传;后又为《味檗斋遗稿》亲撰序言,盛赞于锴『平生不苟为无益之文,故今所存者,仅数十篇,然于昔贤之所谓义理、词章、考据三者无一不备,而柕轴在心,动与占会。其文品盖在同里张介侯之上,西方学者莫能或之逮也。』

  于锴殁后,刘尔炘撰《武威李叔坚传》,安维峻撰《读凉州李叔坚传书后》,对其生平事迹记述甚详。于锴著作,先由其长子鼎超编为《味檗斋遗稿》,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铅印行世;后由其次子鼎文扩编为《李于锴遗稿辑存》,于一九八七年校点出版。

  赞咏李于锴诗

  王传明

  夙怀经济志,岂屑事丹黄。

  名列公车疏,诗吟送谪章。

  牛刀试东鲁,美誉播西凉。

  冰檗遗风在,山高复水长。

  “李于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