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福建省名人>莆田市名人

俞元桂

俞元桂人物照片

莆田名人俞元桂介绍

俞元桂笔名

俞元桂 (1921~1996)笔名吴钩、吴刚。福建莆田人。民盟成员。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吴钩基本信息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作家俞元桂 (1921~1996)的笔名。俞元桂,笔名吴钩、吴刚。福建莆田人。民盟成员。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吴钩人生经历

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文学院。历任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任省民盟宣传部长、副主委,省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副校长,福建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组长。职称教授。1989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延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2年9月当选福建省冰心研究会副会长。擅长文学史研究和散文写作,著作有《作品分析丛谈》、《中国现代散文理论》、《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国现代散文史》、《晚晴漫步》、《晓月摇情》等(以上均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吴钩成就

俞元桂的三本著作:《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这是俞元桂和他的弟子们(姚春树、王耀辉、汪文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部分成果。他们在这方面的其它成果:《中国现代散文诗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10卷)、《中国当代散文精粹类编》(10卷)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散文卷》等。这些成果包括散文理论、散文史、散文作家论、散文作品选和散文工具书等五个方面,构成了散文研究的一个系统化、整体化工程,虽属初创,在理论上的建树或许尚有不及他人之处,但却是俞元桂及其弟子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学科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将为后世人所铭记。

俞元桂早年钻研古典文学,,以风格论和诗歌史论见重;中年改治新文学,着重探求作品分析的方法与鲁迅的学术思想;晚年则带领一个学术梯队主攻现代散文,取得了包括论、史、作家作品选和工具书等方面的系列性研究成果。在开拓与深化现代散文研究领域的过程中,俞元桂逐渐形成了自我对散文这一文体的一些成熟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见解又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本体观、创作观与鉴赏观上。

吴钩评价

林非在《丰碑》一文中曾高度评价俞元桂的深厚学养,认为正因为俞元桂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才使他率领下写出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等著作“具有明显的历史流动感”。林非以河道的上下游来比喻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是很贴切的:“因为现代文学正是从这条漫长的历史河道中汹涌澎湃地流淌过来的,如果未曾充分地了解上游河道的种种概貌,当然就无法深入地理解下游这段河道为什么会发生种种不同程度的变化。”正因为俞元桂熟悉上游河道的情况,才使得他在描述下游河道时有一种“历史的流动感”。俞元桂治现代散文史,特别强调从钩稽史料起步,他带领课题组的成员搜集原始文献,编纂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总书目》、《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等,把散文史的编著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他强调文学史“是文学史料和文学史观的有机结合”,“文学史结构的主体应该是史料,在史料的组合与评述中体现史识”,“文学史的独创性出诸较全面地掌握史料,用有理有据、有见地的史识对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合乎实际的描述和评析,就可能出现独创性”。(汪文顶:《越漠明驼志苦辛》)这些见地都是很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值得当今有些浮躁的后生学子们好好反省和学习的。

吴钩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集《晚晴漫步》、 《晓月摇情》 ,主编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论文集《文学作品分析丛谈》、《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合作)等。 《中国现代散文史》 (主编)获全国第二届高校教材优秀奖,《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主编)获全国第二届高校教材优秀奖。

俞元桂补充介绍

  俞元桂 (1921~1996)

  笔名吴钩、吴刚。福建莆田人。民盟成员。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福建省民盟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常委、文联顾问。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晚晴漫步》、《晓月摇情》,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论文集《文学作品分析丛谈》、《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合作)等。《中国现代散文史》(主编)获全国第二届高校教材优秀奖,《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主编)获全国第二届高校教材优秀奖。

  “俞元桂”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