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名人黄仲昭介绍
黄仲昭(1435-1508),名潜,以字行,行十八,号退岩居士,学者称未轩先生。明代著名方志学家、诗文家。福建莆田县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三年,因《谏元宵赋烟火诗疏》,被廷杖,贬知湖南湘潭县,途中,改任南京大理评事。弘治元年(1488年),任江西提学佥事。
辞官回乡后,经七年艰辛,编成《八闽通志》八十七卷,是为福建省最早的一部省志。后又与周瑛合作,编撰《兴化府志》五十四卷,是为兴化府第一部府志。晚年还编撰了《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平县志》。有诗文集《未轩集》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墓在今莆田县华亭镇云峰村,保存完好。
黄仲昭生平事迹
天顺三年(1459年),仲昭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十二月,宪宗命翰林院官员为明年元宵节写诗赋,仲昭因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疏谏阻办烟火诗会,要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触怒宪宗,三人都被廷杖、贬官。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是明朝廷的执法机关,专管案件的复审。在南京任上,仲昭秉公执法,小小评事官,敢驳权贵,曾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许多已审的错案经仲昭反复辩驳,被推翻,维护了法的尊严。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忧在家,眼看世风日下,无意再在官场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今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清苦生活。家居达17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任务。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经多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京。孝宗要他参加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上任后,他整顿学校,端正士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浮躁”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待;刊刻《通鉴前锦》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定《冠昏丧祭仪礼》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回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合修《兴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部分的编写。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
黄仲昭是古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所编的志书除《八闽通志》外,还有《邵武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严谨,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他编写的志书,“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他的著作除志书外,还有《未轩集》12卷。
黄仲昭个人作品
黄仲昭著述甚丰,修纂《八闽通志》,撰有《未轩文集》十二卷,两书收入《四库全书》。《未轩文集》卷十一,七言诗存《鲤湖纪游十首和先辈龚司训韵》,此诗应当写在明成化十年(1474),当时仲昭年四十,乞归奉侍久病卧榻的双亲,他企盼高堂能早日康复,遂备足祭品,不辞辛劳跋涉,远上鲤湖九仙祠乞梦许愿。
《八闽通志》卷十二地理条云:“九鲤湖在县东北兴泰里。汉何氏兄弟九人炼丹于此,丹成各乘一鲤仙去,故名,湖上有九仙宫,西有仙阁。……下与漈水合,奔流数里为莒溪。”九鲤湖———黄仲昭心中的母亲湖。诗人眼前的仙山幽壑巅连,奇崛诡谲,九漈飞瀑,绚丽多彩。那独特奇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骚人墨客,他们醉心于幽奥玄妙、活灵活现的仙梦;倾倒那婀娜多姿、千媚百态的湖光山色。这灵湖为历代300多名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子佳人留下了600多首诗词和崖刻、匾额,黄仲昭也是其中颇负盛名之一员。
《鲤湖纪游》
黄仲昭撰其一诗云:“瘦筇吟倚上苔梯,路人深林望转迷。料得仙宫应不远,白云深处午鸡啼。”诗人手持筇竹做成的拐杖,拾级登上长满青苔的石梯。峰回路转,林深眼迷,走了一个上午的时辰,那九仙宫近在眼前,听,白云深处报晓的雄鸡,在正午啼得正欢!
其二诗云:“清湍数里逶迤来,绕向仙宫一鉴开。身世分明方外境,谁言弱水隔蓬莱。”那雷轰漈在寺之东北侧金鸡滩上奔流而下,蜿蜒曲折,从桥下注入激湍涌注的湖中,虽不甚浩荡,却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此为蓬莱湖,日光照耀,宛如明镜。诗人此时置身世外桃源,眼前仙山楼阁,往蓬莱石洗足涉涧中,神话传说中的海外蓬莱仙境,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三诗云:“决决泉流溅石虹,青青瑶草卧仙龙。道人洞里朝元去,看院惟留鹤一双。”在蓬莱石东畔有龙漈,水漫石上,溶溶下于雷轰。重岗遥岭,连云接水,浅氵岑巨泻,夕阳彩虹,如入宝藏。危峰列岫,树木茂葱,漈产青青龙修草,人曰仙草。朝元,道教徒礼拜神仙入洞去了,院外仅存一对看家的仙鹤。相传北宋郡王仙游人陈洪进未仕时,在洞里梦中化龙得名。
其四诗云:“芒鞋远谒洞中天,只为双亲已暮年。此意群仙如洞鉴,今宵好梦愿相传。”诗人脚穿草鞋,路途迢迢,入古梅洞求仙梦的心愿,只为年迈的二老双亲祈求平安,孝子的心思九仙定能在洞中审察,让他圆上一个好梦!
其五诗云:“幽潭百尺众流钟,下瞰深崖一脉通。胜概应从天地辟,人间风景迥难同。”那瀑布漈在雷轰漈西,遵龙漈石而下,约五百步,两石峡夹出一崖,悬可千仞,山泉喷飞如散珠稍下,如缕如缀,激为烟雾,崖高蔽日,日映水花,五色如虹,壑底乔树森郁,泉飞出其上,为九漈中最奇处,这天辟地造的人间胜景,明参知王世懋诗云:“春深白雪骄常在,天倒银河漭自流。”
其六诗云:“丹成八表任遨游,丹灶空存几度秋。欲丐灵丹换凡骨,不知仙子肯从否?”据传何氏九子倚山为室,饮水煮药,枕月眠云,弈棋炼丹,丹成食之,九鲤化龙,乘之升天,留下炼丹灶。诗人欲向九仙乞讨灵丹妙药,来调养年迈的双亲,如能脱胎换骨,那该多好!
其七诗云:“帘卷珠宫月满床,清风细细袅炉香。病躯无计堪调摄,安得远丹一粒尝。”诗人祈求仙梦,夜宿珠宫。皓月清辉,炉香袅袅,夜不能寐!自己拖着病躯体衰力弱,真的能乞来灵丹一粒?让自己与家人共享。孝子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其八诗云:“寒流几派泻层端,声撼长空去不远。夜半忽惊清梦觉,却疑风雨响琅王干。”飞泉盘折峡中,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箸之水从旁霭沸溢,两泉并悬峡壁上削,形成“寒流几派泻层端”,铁障四周,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漈,自然声撼长空。诗人夜半惊醒梦觉,心中疑惑好似风雨大作之声响彻竹林。
其九诗云:“山色摩空势欲齐,时闻幽鸟隔云啼。新诗吟就无穷趣,起向琅王干节下题。”第二天天刚亮,山水共长天一色,耳际不时能听到鲤鸥啼叫,鸥鸣山更幽,连日来九鲤纪游,兴致无穷,吟就新诗十首,趁天早就把它题写在那竹林间的珠石上。
其十诗云:“风光端不上天台,百尺珠帘映日开。寄语道人留半榻,功名债了拟重来。”今晨的百尺珠帘,丽日当空,风光无尽,真叫人流连忘返,诗人不忘告诉那求仙学道的僧人,为他留下一席之地,当他致仕返乡之时,还会旧地重游,入洞祈梦!
谒文丞相祠
故宫芳草泣铜人,沧海楼船是紫宸。
赤手欲擎西坠日,丹心誓扫北来尘。
山河万里双重泪,庙宇千年独降神。
翘首燕山知几仞,至今高节共嶙峋。
此诗表达诗人对宋代抗金民族英雄的追崇怀念,对南宋政权灭亡的痛苦回忆。
致仕归言怀———效吴体
失足一坠苍苔矶,顿觉世途多险戏。
圣代敢言轻去就,时评或恐迷是非。
混雌与雄鸟莫辨,隔影吠声庞曷知。
归来稳坐茅檐下,闲看白云出翠微。
“吴体”,是当时流行的用方言写的民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深感仕途险恶,忠奸不分,不愿与权奸同流合污而弃官归隐的心情。
紫帽云峰
晓访云峰认旧蹊,种松拟筑两窝栖。
奚谷云荡漾浮山足,石径峻山曾却马蹄。
绅笏久霸真自误,林泉勇退未终迷。
年来颇得蒙庄趣,天地蜉蝣一视齐。
这首诗叙述诗人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仕途崎岖难走的年代里,未能为民办好事,决心辞官,打算在云峰筑庐隐居度日的感叹!
谢病得请口号
病怀偏恋故山薇,乞得闲身别衮衣。
汲黯十年长在苦,陶潜今日始真归。
锄园漫说余生乐,报国终悲始愿违。
匹马金台重回首,寸心还傍五云飞。
全诗洋溢着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朝廷的爱国感情。
下皋杂咏(二首)
十亩山田种稻粱,茄秧新乞自邻乡。
虽无钟鼎供游燕,且免红尘请谒忙。
(二)
性癖情知与世殊,只应归卧故山庐。
山中亦有经纶事,朝课耕桑夕校书。
《下皋杂咏》是诗人托病辞官回乡后,在莆田县下皋过耕隐生活之作。
游湄洲祖庙
闲来乘兴到湄洲,独向朝天阁上游。
宫殿凌云崇圣迹,舳舻利涉赖神庥。
云移平海见楼橹,潮满良江渡客舟。
极目沧溟生骇浪,天风吹起海门秋。
黄仲昭补充介绍
黄仲昭(1435-1508),名潜,一作,以字行,号未轩,别号退岩居士,莆田县下皋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黄仲昭”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