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名人杨怀仁介绍
杨怀仁,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43年获该校地理系硕士学位。曾任四川大学副教授、地图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1948年在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兼任编审期间,根据历史事实考证,首次用中文命名东沙、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岛,并将其总称为中国的“南海诸岛”,为捍卫国家主权作出了贡献。1949–195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国任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1952年在国内首次设立地貌专门化方向(后改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专业)。1961年编著《地貌学》。1962年编著《第四纪地质学》, 长期从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第四纪气候、环境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第四纪地质文集》、《第四纪地质学》。在第四纪气候、环境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怀仁先生因病于2009年10月20日10时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杨怀仁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广泛引用,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普遍赞誉,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杨怀仁人物经历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43年获该校地理系硕士学位。曾任四川大学副教授、地图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回国,历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中国海岸河口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
杨怀仁教授1917年11月出生于安徽宿县,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1951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历任地貌与第四纪教研室主任、系学位委员会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先后被推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冰川冻土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岸河口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并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兼职研究员。
1945-1948年间,杨怀仁先生在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兼任编审,根据历史事实考证,首次用中文定名了东沙、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岛,并将其总称为中国的“南海诸岛”,为捍卫国家主权作出了贡献。
1948-1951年杨怀仁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担任伦敦中国留英学生会主席,组织了一系列介绍新中国的座谈会,并为抗美援朝举行募捐活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受留学生们的敬佩。对杨先生等留学生的爱国行动,我国新华社曾作过报导。
1951年,杨先生以留英学生会主席身份带领17名留英学者冲破重重阻扰毅然回国,在广州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并受到了他的母校浙江大学的聘任。
杨怀仁主要贡献
杨怀仁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科学家,对环境变迁及全球变化也有独到的研究成果。1940年代他对贵州高原的地貌分期与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195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第四纪冰缘现象;1960年代初发现 “天山小冰期”并对天山及其他地区近代冰缘作用和堆积过程进行了研究;1970年代建立造貌运动等内力作用与中国地貌发展的理论;1980年代初发表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的长篇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国的古季风问题以及中西部气候地貌与堆积差异的机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主要对中国气候及海面变化、中国第四纪环境演变规律及未来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990年代重点对气候与海面突变问题、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地生态系统变化等课题进行了研究。
杨怀仁教授为我国高校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1952年他就任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当年在国内首次设立地貌专门化方向(后改为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61年杨怀仁先生等编著《地貌学》;1962年杨怀仁先生编著《第四纪地质学》,并于1987年改编为《第四纪地质》,该著作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地质科学理论体系,其在以气候变化、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研究为主的基础上融进了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及古人类、古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74年出版《中国第四纪冰川与冰期问题》,系统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冰川遗迹和冰缘地貌现象,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杨怀仁社会评价
杨怀仁教授数十年耕耘,除著书立说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内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界的学术带头人。杨先生是地貌学一代宗师,是培养地貌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最多的大师之一。杨先生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但在他心中,学生成长就是最丰厚的报酬,科海漫游就是最高档的享受,传世学说就是最殷实的家产。他作为科学家、教育家足为师表的主要方面可概括为:强烈的事业心、敏锐的洞察力、旺盛的创造力以及教学、科研、著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虚怀若谷,谦和待人的工作作风。1997年,杨先生以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体现了他永远追求进步的崇高情怀。
杨怀仁补充介绍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怀仁先生因病于2009年10月20日10时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杨怀仁教授1917年11月出生于安徽宿县,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1951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历任地貌与第四纪教研室主任、系学位委员会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先后被推选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冰川冻土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岸河口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并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兼职研究员。
1945-1948年间,杨怀仁先生在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兼任编审,根据历史事实考证,首次用中文定名了东沙、中沙、西沙及南沙群岛,并将其总称为中国的“南海诸岛”,为捍卫国家主权作出了贡献。
1948-1951年杨怀仁先生在英国留学期间,担任伦敦中国留英学生会主席,组织了一系列介绍新中国的座谈会,并为抗美援朝举行募捐活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受留学生们的敬佩。对杨先生等留学生的爱国行动,我国新华社曾作过报导。
1951年,杨先生以留英学生会主席身份带领17名留英学者冲破重重阻扰毅然回国,在广州受到人民政府的热情接待,并受到了他的母校浙江大学的聘任。
杨怀仁教授为我国高校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1952年他就任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教授,当年在国内首次设立地貌专门化方向(后改为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61年杨怀仁先生等编著《地貌学》;1962年杨怀仁先生编著《第四纪地质学》,并于1987年改编为《第四纪地质》,该著作建立了完整的第四纪地质科学理论体系,其在以气候变化、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研究为主的基础上融进了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及古人类、古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74年出版《中国第四纪冰川与冰期问题》,系统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冰川遗迹和冰缘地貌现象,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杨怀仁教授数十年耕耘,除著书立说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内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界的学术带头人。杨先生是地貌学一代宗师,是培养地貌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最多的大师之一。
杨怀仁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科学家,对环境变迁及全球变化也有独到的研究成果。1940年代他对贵州高原的地貌分期与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195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第四纪冰缘现象;1960年代初发现“天山小冰期”并对天山及其他地区近代冰缘作用和堆积过程进行了研究;1970年代建立造貌运动等内力作用与中国地貌发展的理论;1980年代初发表中国自然环境演变的长篇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国的古季风问题以及中西部气候地貌与堆积差异的机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主要对中国气候及海面变化、中国第四纪环境演变规律及未来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990年代重点对气候与海面突变问题、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地生态系统变化等课题进行了研究。杨怀仁教授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广泛引用,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普遍赞誉,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杨先生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但在他心中,学生成长就是最丰厚的报酬,科海漫游就是最高档的享受,传世学说就是最殷实的家产。他作为科学家、教育家足为师表的主要方面可概括为:强烈的事业心、敏锐的洞察力、旺盛的创造力以及教学、科研、著述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虚怀若谷,谦和待人的工作作风。1997年,杨先生以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体现了他永远追求进步的崇高情怀。
杨怀仁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和南京大学的一大损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杨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学习他虚怀若谷、谦和待人、尊重同事、爱护青年的优良作风,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好,把我们的崇高事业进行到底,以告慰杨先生的在天之灵。我们深切怀念杨怀仁先生,沉痛悼念杨怀仁先生!
“杨怀仁”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