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芜湖市名人>无为市名人

吕其明

吕其明人物照片

无为名人吕其明介绍

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

吕其明,男,汉族,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无为人。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

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

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2014年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7年12月,吕其明以《红旗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综合类最佳创作奖。 2019年12月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吕其明“七一勋章” 。12月30日,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表彰。

吕其明人物经历

1930年5月,吕其明出生。10岁随父吕惠生去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

1949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小提琴演奏员。每当演奏着优美的曲子时,他就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作出优美的曲子该多好。他决心让梦想变成现实,于是一面用心钻研中外音乐作品,一面拜师求艺。

1951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组任专业作曲,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音乐创作事业。在此期间,与人合作或独立创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大型纪录片的音乐。先后在二师抗敌剧团、七师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

1955年,调回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故事片的作曲,创作的第一部故事片音乐是《水乡的春天》。随后,又为故事片《铁道游击队》、《家》等作曲。他为《铁道游击队》所作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味,流畅上口,很快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成为一首流行歌曲。

1959年后,任上海电影乐团副团长、团长,并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作曲和指挥。1964年毕业后任上影厂作曲、音乐创作室主任。

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历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委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上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吕其明人物轶事

艺术人生

吕其明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无为,父亲吕惠生是当地很有威望的教育界人士,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新四军第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演出小歌剧《农村曲》,相中吕其明扮演剧中的逃难孩子小毛,这一年,10岁的吕其明和他12岁的姐姐吕晓晴就在新四军这个革命的大家庭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抗战剧团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对吕其明来说,却是进了一所没有围墙和门牌校徽的生活大学、艺术大学,他在那里唱歌、演戏、教歌、行军、打仗、宣传鼓动……九年的剧团生活在吕其明看来,仍是他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期间,父亲吕惠生慷慨就义,对他的成长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懂得了将个人的命运、悲欢、荣辱和祖国、和人民融合在一起,用真诚、智慧的劳动来回报祖国、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养育之恩。

20岁开始学作曲:

1949年11月,吕其明依依不舍地脱下心爱的军装,转业到陌生而又新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学过小提琴的他被分配在管弦乐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这一段时间,强烈的作曲愿望激励着吕其明。在演奏时,他注意乐队的演奏效果,从中学习管弦乐的作曲技巧,工作以外,他几乎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上面,四处寻师学艺。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接受了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的任务,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给了吕其明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在写作中,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过去他见过的身穿便衣,扎着子弹带,手拿套筒枪或大刀的游击队员的形象,他采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调式落音、音调,创作了一首具有浓郁山东地方风格、通俗、淳朴的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展示游击队员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随着电影的上映,这首好听的歌曲马上传唱开来。

35岁写就《红旗颂》:

作曲是一门技巧性、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随着作品的增多,吕其明的心中萌发出创作交响音乐的目标。为尽快实现这个目标,1959年,吕其明带职进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整整学了5年作曲、2年指挥。回忆起那段岁月,吕其明感慨道:“回过头来看,我认为很值得,没有那7年的学习,就没有我的这些作品。”

1965年,吕其明接受了第6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序曲的创作任务。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当他进入构思、酝酿时,往事一幕幕跃入脑海:燃烧着的村庄,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天安门前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不由热血沸腾,乐思如泉涌,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完成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的创作。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的《红旗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作品仍经常被一些电影、电视、音乐会所引用,也成为在广播、影视、晚会上演奏最多的作品之一。

50载佳作频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电视音乐、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吕其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陆续为故事影片《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焦裕禄》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乐《郑成功》(合作)、交响诗《开拓》、《国旗·一九九七》、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弦乐合奏《龙华祭》等十余部大、中型乐器作品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微山湖》等300余首不同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从1980年以来,吕其明曾先后获24项音乐创作奖,其中故事片《城南旧事》音乐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电视剧《秋白之死》音乐获得第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音乐奖。

60后生活:

1990年5月,吕其明离休了,离休后的吕老更加忙碌,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弦乐合奏《龙华祭》都是他离休后的力作。其中《雨花祭》是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写的背景音乐,这部作品长达60分钟,分为15个乐章。作为烈士的后代,吕其明不取分文报酬,将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这部作品中。他在对实地考察后,回到上海,每天五六点钟即伏案写作,一写就是十几个小时。半年之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雨花祭》终于诞生了。从1999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馆开馆以来,这首背景音乐就没有停过,《雨花祭》的总谱也一直保存在纪念馆内吕惠生烈士纪念墙前的玻璃柜里。吕其明说:“我的作品能和烈士们共存,和父亲共存,我感到无上的荣耀。如果父亲能知道,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在有生之年,无私地奉献,为党为人民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是吕其明的人生信条。从部队这个大熔炉中走出来的吕其明,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离休后,他怀着报恩的心情,行程数万里,回部队“娘家”无偿地为部队服务。如今,由吕其明作曲的长春飞行学院院歌、合肥炮兵学院院歌、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四师师歌、云南边防雷达旅旅歌……正被各地的官兵们传唱着,唱得那么雄壮,那么嘹亮!

个人言论

“我不求我的作品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的和鸣,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们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对我最高的褒奖。正因为如此,为祖国,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生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这是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的话。

谱写音乐

1998年11月,吕其明家里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进门,他们就提出,要请他为扩建后的纪念馆谱写背景音乐。

吕其明是烈士后代。他的父亲吕惠生就被囚禁和杀害于雨花台。吕其明对三位客人说:为烈士纪念馆写背景音乐,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当客人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有一个要求,希望再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学习。他又与纪念馆“约法三章”:一不取报酬;二不住高级宾馆;三不接受媒体采访。

半年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管弦乐组曲诞生了,它就是《雨花祭》。

事后,有人问吕其明,你为什么提这些“不合时宜”的“约法三章”,他回答:为革命先烈写一部音乐作品,是我心中多年的愿望,感谢雨花台纪念馆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我谢都来不及呢,怎么还能要什么报酬,当然,更不能宣传自己了。像这样的艺术家,现今屈指可数!

《红旗颂》

《红旗颂》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取得了成功。《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连接部,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乐曲逐步发展,转向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连续的三连音音型使节奏富于动力,将乐曲抬上一个小的高潮。

号角又响了,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

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劲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吕其明人物评价

吕其明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评

吕其明主要作品

综述

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等六十余部故事片和十余部纪录片作曲,并为《秦王李世民》、《向警予》、等电视连续剧、广播剧作曲。其中《城南旧事》的音乐创作,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庐山恋》的插曲《啊,故乡》和歌曲《你应当留下什么》,获全国优秀歌曲奖。 其他音乐作品还有交响乐《郑成功》(与人合作)、交响诗《铁道游击队》、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大夫》等十余部,以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与人合作)等歌曲三百余首。

交响乐

交响乐作曲:

序曲 《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交响乐《郑成功》(与他人合作) 等十余部。

电影作曲

《水乡的春天》(1955)

《铁道游击队》(1956)《家》(1956,与黄准合作)

《乘风破浪》(1957)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

《铁窗烈火》(1958)

《大跃进中的小主人》(1958)

《重要的一课》(1958)

《你追我赶》(1958)

《海上红旗》(1958)

《钢铁世家》(1959)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

《红日》(1963)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

《白求恩大夫》(1965)

《大庆战歌》(1977)

《于无声处》(1979)

《兰光闪过之后》(1979)

《庐山恋》(1980)

《子夜》(1981)

《闪光的彩球》(1982)

《城南旧事》(1982)

《快乐的单身汉》(1983)

《雷雨》(1984)

《邮缘》(1984)

《多彩的晨光》(1984)

《流亡大学》(1984)

《秦川情》(1985)

《非常大总统》(1986)

《女局长的男朋友》(1986)

《女儿经》(1986)

《车队从城市经过》(1987)

《夏日的期待》(1987)

《残酷的欲望》(1987)

《死亡客栈》(1987)

《喜相逢》(1988)

《上海舞女》(1989)

《独行客》(1989)

《铜头铁罗汉》(1989)

《天朝国库之迷》(1990)

《金元大劫案》(1990) 《铁道游击队》、《家》、《 红日》、《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雷雨》、《非常大总统》等近四十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作曲;在影片《城南旧事》的创作中,以别具一格的乐思, 富有时代感的旋律,使影片音乐和画 面在风格上和谐一致,于1983年获第 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电视作曲

《秦王李世民 》、《向警予》、《秋海棠》、《阮玲玉》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广播剧作曲。其中《庐山恋》的插曲《啊,故乡》和歌曲《你应当留下什么》曾获全国优秀歌曲奖。

流行歌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与他人合作) 等脍炙人口的歌曲百余首。

2019年6月,《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音乐作品

交响乐《郑成功》

序曲《红旗颂》

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大夫》

交响乐《雨花祭》

弦乐《龙华祭——献给解放上海的烈士们》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

吕其明补充介绍

  吕其明(1930~)无为县无城镇人。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音乐创作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为电影《铁道游击队》等创作了音乐,还创作了《红旗颂》等10 余部大中型器乐作品,获“金鸡奖”、“小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吕其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