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湖州市名人>南浔区名人

张钧衡

张钧衡人物照片

南浔名人张钧衡介绍

著名文物收藏家
光绪二十年中甲午科乡试举人

张钧衡 (1872—1927),字石铭,号适园主人,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清朝光绪二十年中甲午科乡试举人,后从商,之后以其资财,大量收购图书,并进行图书编撰。

张钧衡人物经历

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入县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乡试举人,会试不第。捐主事分兵部车驾司候补,在上海经办盐务、典当、酱盐业,并经营房地产,投资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及慎大钱庄。

1903年分家后,张宝善居住东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张钧衡与母亲桂太夫人在张家的产业启泰酱盐店河对岸的南西街买下诗人董说旧宅和顾氏旧宅,兴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这所大宅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244间,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而著称。张氏旧宅的西面原来还有占地30亩的适园,设有碑廊,镶嵌了很多张石铭收藏的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适园已经毁于抗日战争。

张氏旧宅建成后,张石铭在此只住了几年,从辛亥革命时起,张石铭就带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南无锡路162号,只有母亲桂太夫人在南浔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后这里基本空关。2001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钧衡幼授经学,笃嗜典籍,对本邑先辈藏书大家鲍廷博、刘桐、严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幼授经学,笃嗜典籍,对本邑先辈藏书大家鲍廷博、刘桐、严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二十年起,以其雄厚资财,大举收购图书。先后收有朱氏“结一庐”、张氏“小琅环福地”、吴氏“拜经楼”、顾氏“芝海楼”、韩氏“读有用书斋”、杨氏“观海堂”等藏书家的旧藏。三十三年在南浔南栅补船村鹧鸪溪畔建“适园”。另建有“九松精舍”、“嘉荫草堂”、“择是居”、“燕喜庵”、“六宜阁”等,藏书10余万卷,精本亦多。不少书曾由缪荃孙校订过。主编《适园藏书志》13卷,为其家藏书目,由缪荃孙代笔,质量较高,计收录善本书763部,有宋版45种,元本57种,黄丕烈跋本26种,名人手抄手校之本百余部。辛亥革命后,各地遗老纷纷聚居上海,又借此收得不少善本,适园因而得以与蒋汝藻密韵楼、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并称于世。

1913年底,张钧衡先后请叶昌炽、缪荃孙为其编撰藏书志,刻书有明《内阁藏书目录》、《百宋一厘书录》,于1916年完成《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还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收书7种、《适园丛书》收书74种,分12集、《择是居丛书》收书19种,其中15种为宋元古本,以及宋本47种、元本64种、明本302种 。其藏书在抗日战争南浔沦陷前,已全部运往上海,张乃熊以70万元出售给重庆中央图书馆。藏书印颇多,有“择是居”、“适园珍藏永宝”、“南浔适园主人”等20余枚。卒后,藏书由长子张乃熊继承,并有所增益,并编写了《菦圃善本书目》。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将其善本一部分运至台湾中央图书馆,一部分仍存于南京图书馆。

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1925年8月,张钧衡在上海曾遭匪徒绑票达十余天,后家人按绑匪要求送去巨款才得获救,但肩上留下枪伤。但此后张钧衡精神一直郁闷,罹患心脏病与中风,1927年底去世,享年56岁。

张钧衡轶事典故

娶妻徐咸安育有子女七人,其妻为乌镇徐氏,祖籍是上虞下管村,清雍正时,三世徐文逊始迁青镇(旧时乌镇分属两县,属桐乡县部分称青镇),开设鲜肉铺。后扩展有米行、香饼行,经商所获,乃广置田产。嘉庆时又开设木行、轧油行,并向外扩展,在塘栖开设茧行。道光以后,上海开埠,便转向上海发展。乌镇徐氏发达后,分立门户为东、中、西三房,有徐东号、徐中号、徐西号之称。徐钧即为乌镇徐氏十世孙,属徐西号一房。有诗集《韫玉楼遗稿》。

长子张乃熊,四子张乃骅,孙张珩,字葱玉,号希逸,有藏书楼为“韫辉斋”,收藏古籍书画甚富。

张钧衡个人作品

1916年完成《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

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收书7种

《适园丛书》收书74种,分12集

《择是居丛书》收书19种

张钧衡补充介绍

  张钧衡(1871年-1927年),名钧衡,字石铭,又称适园主人,浙江省湖州南浔人,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酷爱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

  张石铭是南浔“四象”(头等巨富)之一张颂贤之长孙,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居住东大街祖宅尊德堂,继承的祖业包括丝绸、盐业,以及上海慎大钱庄、东南信托公司和一些房地产。不过他并不亲自经营,而是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并与吴昌硕、王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还在乡试中考中举人。

  张钧衡清光绪十六年(1890)入县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乡试举人,会试不第。捐主事分兵部车驾司候补,在上海经办盐务、典当、酱盐业,并经营房地产,投资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及慎大钱庄。

  1903年分家后,张宝善居住东大街祖宅尊德堂,而张钧衡与母亲桂太夫人在张家的产业启泰酱盐店河对岸的南西街买下诗人董说旧宅和顾氏旧宅,兴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宅院——懿德堂。这所大宅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244间,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而著称。张氏旧宅的西面原来还有占地30亩的适园,设有碑廊,镶嵌了很多张石铭收藏的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适园已经毁于抗日战争。

  张氏旧宅建成后,张石铭在此只住了几年,从辛亥革命时起,张石铭就带着家眷移居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南无锡路162号,只有母亲桂太夫人在南浔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后这里基本空关。2001年,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钧衡幼授经学,笃嗜典籍,对本邑先辈藏书大家鲍廷博、刘桐、严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幼授经学,笃嗜典籍,对本邑先辈藏书大家鲍廷博、刘桐、严可均等仰止神往不已。二十年起,以其雄厚资财,大举收购图书。先后收有朱氏“结一庐”、张氏“小琅环福地”、吴氏“拜经楼”、顾氏“芝海楼”、韩氏“读有用书斋”、杨氏“观海堂”等藏书家的旧藏。三十三年在南浔南栅补船村鹧鸪溪畔建“适园”。另建有“九松精舍”、“嘉荫草堂”、“择是居”、“燕喜庵”、“六宜阁”等,藏书10余万卷,精本亦多。不少书曾由缪荃孙校订过。主编《适园藏书志》13卷,为其家藏书目,由缪荃孙代笔,质量较高,计收录善本书763部,有宋版45种,元本57种,黄丕烈跋本26种,名人手抄手校之本百余部。辛亥革命后,各地遗老纷纷聚居上海,又借此收得不少善本,适园因而得以与蒋汝藻密韵楼、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并称于世。

  1913年底,张钧衡先后请叶昌炽、缪荃孙为其编撰藏书志,刻书有明《内阁藏书目录》、《百宋一厘书录》,于1916年完成《适园藏书志》16卷,著录善本960多部;还刻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收书7种、《适园丛书》收书74种,分12集、《择是居丛书》收书19种,其中15种为宋元古本,以及宋本47种、元本64种、明本302种 。其藏书在抗日战争南浔沦陷前,已全部运往上海,张乃熊以70万元出售给重庆中央图书馆。藏书印颇多,有“择是居”、“适园珍藏永宝”、“南浔适园主人”等20余枚。卒后,藏书由长子张乃熊继承,并有所增益,并编写了《菦圃善本书目》。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将其善本一部分运至台湾中央图书馆,一部分仍存于南京图书馆。

  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

  1925年8月,张钧衡在上海曾遭匪徒绑票达十余天,后家人按绑匪要求送去巨款才得获救,但肩上留下枪伤。但此后张钧衡精神一直郁闷,罹患心脏病与中风,1927年底去世,享年56岁。

  “张钧衡”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