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名人张家瑞介绍
张家瑞(1873~1957),字珍怀,号席卿,今新昌县沙溪镇剡界岭村人。世辈务农,出身贫寒,赖舅父资助,刻苦勤奋,考中秀才。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进步思想影响,不满晚清腐败朝政,立志革新废旧,致力兴办学校、组织群学社,培养人才,先后在奉化的泉口、凤麓、剡源等地从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蒋介石17岁时就读于凤麓学堂,受到张家瑞的器重和厚爱。宁波耆宿童第德在张家瑞六十岁生日叙文中说:“ 在奉化凤麓学校,先生即以吾国以积弱非更张不足以图存之志进,公之有意革命,盖基此。”蒋介石十分崇敬张家瑞,在他于1917年随孙中山去广东开展 斗争时,特邀请恩师同去,时年已45岁的张家瑞,只身别离家人,前往广东。辛亥革命前夕,张家瑞已加入同盟会,曾任浙江同盟会支部科长。袁世凯称帝、段祺瑞破坏《约法》,他都积极支持孙中山讨袁、 。南下广东后,任粤军第二军军部秘书,在军长许崇智身边工作。1921年夏,他全程陪同廖仲恺夫妇前往梧州慰问部队。张家瑞离开许崇智后,曾任福建屏南县、松溪县知事。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决定筹建黄埔军校,组成由蒋介石为委员长的筹委会,张家瑞是8名委员之一,兼任秘书和学员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筹建军校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其间,蒋介石又一度因个人情绪离任。张家瑞和叶剑英等认定目标,忠于职守,承担了修建校舍、招收学员等大量细微具体的工作,确保了军校的如期招生。军校创建后,张家瑞又被任命为校长办公厅中文秘书,随后还明确为校史审查委员。校史审查委员会主任是邵力子,委员有周恩来、何应钦、钱大钧等。在张家瑞筹建黄埔军校时,其师范毕业的独子张纪云立志从军,经考试录取成为黄埔军校首期学员。他有一孙子是中央军校(黄埔后身)二十四期生,其家庭被称为“黄埔世家”。张家瑞在参加黄埔学生军东征、北伐后,离开了蒋介石的核心圈。北伐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咨议。南海县长,南(雄)韶(关)连(县)财政处处长等职。随着蒋介石权欲不断膨胀和地位日臻显赫,特别是1927年背叛革命-共产党人后,张家瑞更是不满于蒋的独断专行,终于脱离军界,担任两淮盐运使,在皖北、淮北等地从事烟草检查、盐运等差事。在盐运使任内,体察民情,熟研盐务,兴利除弊,颇具政声,又主编《两淮盐运史》,1931年离开政界,定居苏州。抗战后避居上海福履理路合群坊(现建国西路316弄)法租界。1945年,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门奉命解决中共根据地药品、文具用品、五金器材等急需物品,拟将苏北、山东的煤炭运到上海销售后采购。经与进步商人潘以三商洽,决定在其上海的华北煤业公司的基础上组建长江商行,在扬州设分行。为开展业务的方便和安全,特邀请张家瑞担任长江商行董事。张家瑞慨然应允后,又郑重推荐国民党元老、原粤军总司令许崇智担任董事长。果然,张、许两人为长江商行业务开展起到积极掩护作用。在运输船只途经扬州遇到被扣盘问时,多数是凭长江商行的一张纸条就解决了。有一次国民党扬州驻军扣了船又查询随行人员,迟迟不肯放行,情势异常危急。潘以三闻讯后即与张家瑞磋商救急办法,星夜赶到扬州,出示了张家瑞、许崇智的手谕,经过一番斡旋,终于化险为夷。长江商行成立的4年多时间里,不仅扩大了中共党组织与沪上工商界的联系,完成了采购药品、文具用品、五金器材等急需物品,还起了交通站的作用,掩护了许多中共执行特殊任务的南来北往的人员。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潘以三成为敌人搜捕对象。在这紧要关头,张家瑞甘冒风险,将潘以三密藏在宅内的假三层楼上,直到国民党在上海的势力溃败之后才离开。建国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民革曾对张家瑞多方关照。1957年夏,张家瑞辞世,终年85岁。
“张家瑞”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