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嵊州市名人

张弥曼

张弥曼人物照片

嵊州名人张弥曼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

张弥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 ,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53年张弥曼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生物研究;198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 ;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10月获得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2018年3月23日获得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2018年11月6日,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9年1月,被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2019年11月18日,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张弥曼主要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 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探讨了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 。

2018 年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授予中国古鱼类学家张弥曼,以表彰她对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成就。

张弥曼人物经历

1936年4月17日,张弥曼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在神经生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弥曼从小对生物、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 。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北碚;然后辗转江西,小学教育时辍时续,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受到较持续的教育。1950年,在南通中学读初三下学期 。

1953年,毕业于上海市同济中学,并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入学不久,她被选拔留苏 。

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65年,被选送到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留学进修,做了一年研究工作(至1966年)。

1980年,再次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攻读博士学位。

1982年,以出色的成绩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至1990年)。

1986年,被聘为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2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至1996年)。

1993年,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至1997年)。

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 。

2005年10月,古脊椎动物学会第65届年会上为张弥曼举办的荣誉学术研讨会 。

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同年被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

2015年10月5日,获得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 。

张弥曼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弥曼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研究。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传统看法提出了疑问,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提出对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张弥曼调查、采集和研究了东北白垩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年)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距今约五千万年)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对含油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提出了与当时通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用,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 。

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来源

1983年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3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5年

华南泥盆纪鱼化石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论文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2.12

《中国古生物志 新乙种第35号 山东及邻区张夏组 寒武系第三统 三叶虫动物群 上、下》

周志炎,张弥曼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11

《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197册 新乙种第35号 山东及邻区张夏组(寒武系第三统)三叶虫动物群》

周志炎,张弥曼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

《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194册 新甲种第15号 新疆三塘湖盆地三叠纪孢粉组合》

周志炎,张弥曼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

《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192册 新丙种第28号 山东昌乐五图盆地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

周志炎,张弥曼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4.03

《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191册 新丙种第27号 甘肃东乡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周志炎,张弥曼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12

《热河生物群》

张弥曼等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

《中国古生物志 总号第190册 新甲种第14号 塔里木盆地库车凹陷三叠纪和侏罗纪孢粉组合》

周志炎,张弥曼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77.12

《浙江中生代晚期鱼化石》

张弥曼,周家健著

科学出版社

代表论文

Chang MM and DS Miao. An overview of Mesozoic fishes in Asia. In: G Arratia and A Tintori (eds.), Mesozoic Fishes 3 – Systematics, Paleoenvironments and Biodiversity. 2004, pp.535-563.

Chang MM and JG Maisey. Redescription of ?Ellimma branneri and ?Diplomystus shengliensis, and relationships of some basal clupeomorph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3, no. 3404: 1-35.

Chang MM, DS Miao, YY Chen, JJ Zhou and PF Chen. Suckers (Fish, Catostomidae) from the Eocene of China account for the family”s current disjunct distributions. Science in China, 2001, 31: 577-586.

Chang MM and YY Chen. Late Mesozoic and Tertiary ichthyofaunas from China and some puzzling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Vert. PalAsiast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0, 38 (3): 161-175 (In English with Chinese summary).

Chang MM and L Grande. Redescription of Paraclupea chetungensis, an early clupeomorph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China. 1997, Fieldiana.

Chang MM, YY Chen and HW Tong. A new Miocene xenocyprinin (Cyprinidae)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and succession of Late Cenozoic fish faunas of East Asia. Vertebr. PalAsiatica. 1996, 34(3): 165-183.

Chang MM. Diabolepis and its bearing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rolepiforms and dipnoans. Bull. Mus natl. Hist. nat., Paris, 4, ser.17, 1995 Section c, n 1-4: 235-268.

Chang MM and MM Smith. Is Youngolepis a porolepiform? J. Vert. Paleont. 1992, 12(3), 294-312 (first author with M. Smith).

Chang MM."Rhipidistians", dipnoans and tetrapods. In: H.-P. Schultze and L. Trueb (eds.), Origins of major groups of tetrapods: controversies and consensus. 199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Chang MM. Head exoskeleton and shoulder girdle of Youngolepis. In: Chang M.-M., Y.-H. Liu, and G.-R. Zhang (eds.), Early vertebrates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1991, Science Press, Beijing, 355-378.

人才培养

1983年-1990年间,张弥曼连续担任了两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长,她在任所长期间,积极改善研究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她历来诲人不倦、提携后进,总是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 。张弥曼指导的博士生朱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七、八任所长(1999年-2007年) 。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5年

英国林奈学会的荣誉会员

1997年

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

1999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年

芝加哥大学荣誉博士

2015年

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

2016年10月

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

2017年11月13日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8年6月

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8年11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9年1月

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2019年11月18日

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

张弥曼人物评价

张弥曼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在早期肉鳍鱼类化石及鱼类登陆过程、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青藏高原隆起幅度和干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中国古鱼类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人民日报评)

张先生的为人品德和学术造诣都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评)

张弥曼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

张弥曼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古鱼类学家,她的工作已帮助澄清了生存于四亿年前的海洋里的鱼类和由其演化而来的呼吸空气的陆生动物之间的联系 。(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学术研讨会)

张弥曼是一位科学探索的开拓者、是在中国古生物与国际同行之间的搭桥人、更是一位具有勇气的带头人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生院教务长诺瓦切克)

张弥曼补充介绍

  张弥曼(1936.4-)

  原籍浙江嵊县,生于江苏南京。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4月生于南京。“八•一三”事变后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北碚,后辗转江西,小学时辍时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受到系统的教育。1953年毕业于同济附中,并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入学不久,被选拔留学苏联,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至今。1965-1966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工作一年。1980年至198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聘为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至1996年,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英国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当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曾先后被聘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客座教授、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编委、英国《古生物学》杂志国外联络人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及主编。

  张弥曼长期从事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比较形态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在四足动物起源、古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考察和研究中生代晚期的鱼类化石。1965年底至1966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开始泥盆纪鱼类化石的研究。70年代中期,调查、采集和研究了东北白垩纪中期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探明了这一时期东亚鱼类区系的演替规律,为地层对比划分、古环境的再造,为探索东亚直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出了化石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观点不同的对中国东部油田有关地层的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该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用或部分采用,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结合前人长期以来的工作成果,总结了我国东部晚中生代以来鱼类区系的演替情况,指出了由各时期中国东部鱼类区系与世界其他地区鱼类区系的异同而引发的一系列很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动物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兴趣。

  张弥曼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关于泥盆纪鱼类的研究。曾师从于瑞典学派的三位主要学者Stensiö、Jarvk及Ørvig,采用虽耗费大量时间但能提供丰富信息的连续磨片及腊制模型的方法,对中国特有的产于云南省早泥盆世的肉鳍鱼类杨氏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杨氏鱼脑颅、脑腔及血管、神经通道的复原而得到详细结果,成为目前曾用这种方法工作的少数人之一。对杨氏鱼及另一种肉鳍鱼类、即属于肺鱼类的奇异鱼所作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工作对于近十几年肉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四足动物起源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和系统动物学界同行的普遍重视。由她主持的课题在泥盆纪鱼类化石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此外,她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及新生代鱼类区系的研究,也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表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云南早泥盆世总鳍鱼类杨氏鱼的脑颅》、《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中的鱼化石及有关沉积环境的讨论》、《中国云南早泥盆世肺鱼奇异鱼(新属种)的构造和它在系统发育学上的意义》、《扇鳍鱼、肺鱼和四足动物》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在海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中国科学院侨联;

  2.何梁何利奖 1999年,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弥曼”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