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名人余有丁介绍
余有丁(1526~1584),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高桥镇岐山村人,南宋名臣余天锡之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第三人(探花),官至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敏。
状元申时行、榜眼王锡爵、探花余有丁同在内阁共事,三人同舟共济,相无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惟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一科而已。
余有丁生平经历
余有丁因为生于嘉靖丁亥年(1527),故名有丁。刚满一岁,博记善问,父母大奇之。长大后,日诵数千言,冠绝诸生,声名鹊起。后其父任江苏昆山知县,余有丁随其父居于昆山。父亲去世后,由于父亲一生清廉,余有丁家境窘迫,广陵郝姓富人慕名邀请他去教私塾,三年后,又资助他进入太学深造。
嘉靖四十年(1561),在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中进士第三人(探花),名列申时行、王锡爵之后,授翰林院编修。当时的惯例是接受皇帝诏书敕文的官员预先写好初稿,让编修修改润色,同时馈赠丰厚礼物,以期美言奖掖。当余有丁接到初稿和礼物时,由惊愕而震怒,于是断然拒绝。拒绝赠礼使余有丁能毫无约束,而以公允的观点起草诏敕,受诏的人也随之钦服。此后,贿赂编修写诏敕的陈规陋习就被革除了,写诏敕不受“润笔”之风自此而开。
嘉靖四十四年(1565)、隆庆二年(1568),分校会试,考中的进士中有归有光。
隆庆初年,充实录纂修官,又充经筵讲官。按例司礼监太监转呈敕文时要向大臣作揖,但明中期后由于太监弄权,专横跋扈,既不下阶,也不作揖。对此众大臣敢怒不敢言。待到余有丁领敕,他疾声大呼太监下来,慑于他的正气,司礼监太监只得捧敕下阶作揖,恢复了旧制,也恢复了官员的尊严。年轻的余有丁威望大增。
隆庆五年(1571),任国子司业。
隆庆六年(1572),改任洗马,兼修撰,侍奉太子朱翊钧。
万历元年(1573),任左谕德兼侍读,加俸一级。因私疾欲归,张居正认为不可。于是改任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余有丁顺路归家,买下东钱湖边月波寺废址,历数年建成五柳山庄。
万历二年(157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余有丁严整学风,南京城向为治游之地,流风所及,太学生们也沉湎游乐,废时失学。为此余有丁将学生分成班组,互相监督,学风自此大正。他还亲自校订二十一史,并重新刻印,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得益良多。
万历四年(1576),告病归乡。
万历六年(1578),起任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未上任,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祭酒事。
万历七年(1579),升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仍充经筵讲官。
万历八年(1580),改任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改任吏部左侍郎。
万历九年(1581),解部事,仍掌詹事府,充会典副总裁。赐羊酒、钞贯,荫一子国子生。
万历十年(1582)三月,杭州发生兵变。驻浙士兵哗变起哄,攻打衙门,把浙江巡抚吴善言殴打致伤,事态极为严峻。消息传到京城,首辅张居正立即命令兵部侍郎张佳胤代替吴善言为浙江巡抚,到杭州平定兵变。忐忑不安的张佳胤临行前向余有丁求教。余有丁分析了杭州兵变中参加者的心态和目的,建议他将因过闲居蓟门的原杭州部队将领徐景星请出同去杭州。张佳胤依余有丁之计而行。果然徐景星一到杭州,兵士悦服,将9名首领捉住送来,兵变随之平息。余有丁的谋略也由于此显功,为此,内阁首辅张居正在重病间力荐余有丁。就在张居正去世前一天,朝廷任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中枢机务。余有丁入阁后,与张四维、申时行同为阁臣,同事之间相互支持,共同辅政,一改嘉靖年间的倾轧之风。这其中,余有丁以淳厚的人格、磊落的胸襟,从中斡旋,调解矛盾,使帝臣能互相理解,其功尤大。九月,皇子生,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荫一子秘书。
万历八年(1580)、万历十一年(1583),两次主考会试。从明神宗定寿宫,加少保,改户部尚书,他官如故。
万历十二年(1584),以辽东出塞大捷,论赞画功,力辞,世荫,赐银币、麒麟衣。滇南大捷,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进建极殿大学士,荫一子秘书令。
余有丁生平性阔,尤喜宾客,不设城府。十一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保,谥文敏,仍荫一子秘书。明神宗辍朝一日,以部郎护丧营葬,葬于东钱湖之隐学山。
余有丁轶事典故
袁炜靠写青词入相,是余有丁那年会试的主考官。所取一甲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皆在翰林供职,每有应酬文字或皇上所派撰事玄诸醮章,以至翰林馆中重要文章,都要叫这三位门生到他的私宅,代他起草,稍有不如意,先是厉声呵叱,继而恶语相向。余有丁本与袁炜同郡,一次袁炜竟大骂道:你怎么得名“有丁”,当呼为“余白丁”。其傲慢无礼到了如此之地步。有时入直西苑,为皇上准备笔札,袁炜竟将房门反锁而去,屋内连饭食酒菜也不备,三个人从早至晚都饿着肚子,每每以菜色而归。
昆山有一位大学者归有光,人称震川先生,在35岁时获乡试第二名。但以后会试屡次不第,此时在家读书论道,从者数百人。余有丁慕名想拜其为师,归有光也闻知知县之子是位有为青年,聪明多才,很愿意教他。然世事无常,人意常违,最终两人未成师生。但归有光简洁朴素的文风给余有丁以极深刻的印象,他也因此常将归有光的文章细加研读,取其章法,形成一段书缘。
嘉靖四十四年(1565),余有丁任礼部考官,阅卷时,看到有一份试卷文辞古朴、议论精辟,断定必是归有光的试卷。他想:“我年轻时曾想拜他为师却未成,如今我为考官,他为考生,如不举荐,这位老先生将终老于举人了。”为此,他力荐此卷为上等,并对其他考官说:“这份试卷文风古朴,必定是昆山归有光先生的!”人们在疑惑中折封一看,果然是归有光的。考官们佩服于他的眼光和见识,却不知有余有丁与归有光的那一段书缘。这一年,归有光在八次会试不第后终于高中进士,却又成了余有丁的“门生”了。而这时归有光已69岁,余有丁仅39岁,门生倒长30岁。
余有丁作品一览
《过广陵怀旧》
三月莺花压酒楼,依然二十四桥头。
满城烟雨隋宫夕,两岸帆樯楚水秋。
西下龙门怜旧好,东归雀舫试重游。
故人落落今无几,搔首江天数点鸥。
《宿新寺》
八月乘槎客,秋风两袖清。
故乡千里隔,新寺一灯明。
狷啸横山月,鸿悲入塞城。
老僧时款坐,笑我绊浮名。
《阻风黄河寄友》
黄河愁欲破,落日乱啼鸦。
岸折疑无路,春深不见花。
尘沙迷贾道,草色没人家。
北望长安处,那堪老岁华。
《友游长安余适卧病未与辞别怅然有怀》
那堪摇落后,况复别离愁。
一失即千里,相看柰九秋。
谩裁王粲赋,不上李膺舟。
送送无能远,风前一倚楼。
《署中雪夜》
春来雪满秣陵关,无地探春春自闲。
四壁寒光摇玉署,千门夜色照钟山。
月迟影动帘旌外,风细声沉铃索间。
却忆故山湖色好,那能清梦不飞还。
《灵谷寺松关》
松关寂历不知年,万仞虬枝欲破天。
安得逃禅栖此地?因之种玉弄苍烟。
《送张崌崃》
客行新霁后,曙色启城头。
晓径穿云湿,春塘带雨流。
江篱牵客思,山鸟唤春愁。
底事新芳歇,王孙不可留。
注释:张崌崃即张佳胤,号崌崃山人。
《东湖杂作》
天上长虹百尺飞,忽垂湖面弄清辉。
夜深欲驭天风上,伴却婵娟露下归。
余有丁后世纪念
东钱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线。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包括史诏之母叶氏、史诏等)和明代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体。
余有丁墓道长200米,宽25米。整组石刻气势雄伟,刻划精致,在中国现存发现明墓中较为罕见。
2013年3月,被归入东钱湖石刻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有丁补充介绍
余有丁(1526~1584),字丙仲,号同麓,浙江鄞县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第三人。
此科座主袁炜,靠写青词入相,所取一甲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皆在翰林供职,每有应酬文字或皇上所派撰事玄诸醮章,以至翰林馆中重要文章,都要叫这三位门生到他的私宅,代他属草,稍有不如意,先是厉声呵叱,继而恶语相向。余有丁本与袁炜同郡,一次袁炜竟大骂道:你怎么得名“有丁”,当呼为“余白丁”。其傲慢无礼到了如此之地步。有时入直西苑,为皇上准备笔札,袁炜竟将房门反锁而去,屋内连饭食酒菜也不备,三个人从早至晚都饿着肚子,每每以菜色而归。
万历元年(1573),余有丁升为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万历二年(157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任礼部、吏部侍郎。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重病不起,举荐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九月,晋太子太保。当时首辅张四维回家守孝,状元申时行出任首辅,余有丁与同榜榜眼王锡爵同居内阁,他们三人同舟共济,相无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惟壬戌一科而已。
余有丁生平性阔,尤喜宾客,不设城府。及卒,神宗震悼,辍朝,遣文书官刘恺前往视丧,赐银币、米、烛、柴、炭等物,予祭九坛,又派朝中-护丧归葬。谥文敏。
“余有丁”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