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名人王应麟介绍
王应麟 (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书少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书二十年。
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
王应麟人物生平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公元1223年8月17日)生于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296年7月13日)卒,年七十四。父亲名撝,字谦父,为楼昉的学生,曾官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
王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后授衢州西安县主簿,县民误以其年少可欺,输纳赋税时故意延迟,应麟请求郡守,绳之以法,民皆畏服,无人再敢误期。时县内驻守军校正酝酿闹事,县令翁甫仓皇间不知计将安出,应麟前往说之以礼,事乃定。任满后改差监平江府百万东仓,又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以才为部使者郑霖所礼遇。
宝祐四年(1256年),举博学鸿词科。理宗方御集英殿亲策进士,命应麟为覆考官,知举官已先将评定名次录呈,帝欲有所升降,拟将第七卷改置于首,应麟读后顿首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至唱名赐第,乃是庐陵文天祥。应麟读其文而能知其人,鉴赏力可谓超人一等,而天祥一生亦不负所知,真千古所未有。寻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迁三省枢密院主管架阁文字,改除国子录,升武学博士,再迁太常寺主簿。时丁大全为相,粉饰太平,讳言边事,应麟不受其笼络,乃向理宗恳切面奏:两淮已有边患,四川也很危急,应当加紧整治边防,不要再为大臣壅弊之言所欺骗。大全甚是不悦,乃促使台谏弹劾应麟,遂遭罢官。不久大全去位,朝廷起应麟通判台州,旋召入为太常博士,累迁著作佐郎。
景定五年(1264年)冬,度宗即位,擢摄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又兼崇政殿说书,每因进讲多所开陈。迁著作郎,再迁秘书少监兼侍讲。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以忤权相贾似道遭免官。久之,起知徽州,抑豪强,省赋税,民心大悦。旋召为秘书监,兼国史馆编修及实录院检讨。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复直陈边境急急之状,又大为似道所忌,欲更斥逐之,而应麟适以母忧去职。及似道在沿江溃师,宋之国运亦将告终。时恭帝新即位,应麟造朝,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上疏陈十事,并条画备御十策,皆不见用。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以封驳左丞相留梦炎引用非人,再三上疏皆不报,乃辞官东归。嗣有诏迁翰林学士,亦力辞。
宋亡后深自晦匿,不与世人相接,而东南学者皆以为宋三百年文献所寄,莫不翕然宗之。入元后,王应麟“深自晦匿,不与世接”。对其隐居生活,有关史籍上的记载惜墨如金,语焉不详,以“后二十年卒”等一笔略过。明儒于是有其入元后是否为元人当过山长(书院院长类职务)之疑。清全祖望在《王先生画像记》中予以严辞驳斥。当今学者认为:“王应麟入元后,甘自晦匿,其生活形迹在当时即不为世人所熟悉。”南宋重臣王应麟,他是一位深深怀恋故国的“南仕”。入元后,其文章大多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浚仪遗民”署名就是例证。其心理上欲寻觅一处与其生身之地庆元府(今宁波)鄞县有某种联系之处栖身,以寄托其思恋故国的情愫。
早在600多年前(明太祖洪武年间),庆元县(今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令董大本为纪念这位先贤就在竹口为其建了进士坊。尔后历代诸如“竹溪公馆”祭祀之;在竹口和竹口王氏后裔迁居地的龙泉上源有王应麟的祠;文人墨客怀念王应麟的诗文,原老的阜梁桥上悬有“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的匾额等。古老的《庆元县志》记载甚详可凭。竹口王应麟后裔在清咸丰二年第三次修订的族谱(前两次已佚失)中,详细记载了王应麟从鄞县鄮山迁居竹口的事实,其中有画像;有《像赞》载明“晚隐竹溪”;有王应麟的府第图;有王应麟去世后埋葬地点的记载及地形图,且府第图与洋源的地形吻合。
另在(今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竹口宋陈嘉猷尚书后裔族谱中,也有季之良写的《竹溪怀古》中“王理学、陈神童,翘然杰出宋代中”的诗句。
王应麟目录成就
综述
淳祐进士,历官浙西安抚使干办公事,迁秘书郎。累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后辞官回乡,专事著述20余年。宋亡不出。
早年致力于典章制度研究,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涉猎。编撰大型类书《玉海》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引证完整,特别于宋代史事,辑录尤详。
其中《玉海·艺文》类,保存了丰富的目录学参考资料,包括宋代国史艺文志、实录、会要、崇文院内三馆秘阁的各种官修目录;汉、隋、唐诸史艺文经籍志和唐宋时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还包括十七史、十三经注疏及前四史中的诸家注解、唐宋两代重要类书中所有与文化典籍有关的历史文献。在编排方法上,按主题编类。王重民评其为“反映着向主题目录过渡的新趋向”。
《玉海》为考宋代文化学术源流有重要价值。另有考订性札记《困学纪闻》一书、综罗文献,贯串古今,最为后世推重。宋理宗御书“汲古传忠”赐其父,遂名“汲古堂”。著述20余种,600余卷。清学者全祖望论其“四明累世之文献莫与伦也,而牙签之于王氏亦复并峙”。
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小学绀珠》《通鉴地理考及通释》《玉海》《诗地理考》《通鉴答问》《汉书艺文志考证》《深宁集》《玉堂类稿》《掖垣类稿》《诗稿》等。但是知名度最高的是他所编著这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
传世墨迹《著书帖》
宋代王应麟《著书帖》行书。水墨纸本,纵30.3厘米,横18.4厘米。此帖流传有绪极为珍贵,现为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黄桢祥旧藏。此帖书法文风蔚然,熠熠生辉,运笔刚劲雄厚古朴端庄,富有典型的文人书卷气息,它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贤瑰宝。是王应麟晚年归隐之后所作,书曰:“□学□成著书,□□累征不起,□□高致。”款署为“应麟(赞)”,款下盖有钤印。通篇古朴俊逸,神韵盎然,将文化精髓融汇其中。
在王应麟的手迹中,反映出王氏“专著学术研究,不仕元官。”的坚定信念,在隐居的二十年里,写出了多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其中最融汇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三字经》更是非同凡响。这位南宋重臣王应麟与先贤苏东坡一样,都是晚年怀恋故国的“南仕”。入元之后,王应麟的文章大多只写甲子或姓名而不写年号,如《著书帖》一样也未见年号。表明了自己忠于故国南宋的深厚情愫,正因其人品高尚,其俊逸高雅的书风更受藏家青睬。
王应麟人物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王)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
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艺文志考证》中说: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十卷,所采掇亦甚博雅。
章学诚指出:今之博雅君子,疲惫精力于经传子史,而终身无得于学者,正坐宗仰王氏,而误执求知之功力,以为学即在是耳。
梁启超: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为清代考证学(乾嘉考据学)先导。
黄锦祥赞曰:了然天地文博之大成者,应麟是也!
王应麟补充介绍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祖籍河南开封。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223年8月17日)生于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1296年7月13日)卒,年七十四。父亲名撝,字谦父,为楼昉的学生,曾官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
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后授衢州西安县主簿,县民误以其年少可欺,输纳赋税时故意延迟,应麟请求郡守,绳之以法,民皆畏服,无人再敢误期。
时县内驻守军校正酝酿闹事,县令翁甫仓皇间不知计将安出,应麟前往说之以礼,事乃定。任满后改差监平江府百万东仓,又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以才为部使者郑霖所礼遇。
宝祐四年(1256年),举博学鸿词科。理宗方御集英殿亲策进士,命应麟为覆考官,知举官已先将评定名次录呈,帝欲有所升降,拟将第七卷改置于首,应麟读后顿首奏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至唱名赐第,乃是庐陵文天祥。应麟读其文而能知其人,鉴赏力可谓超人一等,而天祥一生亦不负所知,真千古所未有。
寻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迁三省枢密院主管架阁文字,改除国子录,升武学博士,再迁太常寺主簿。时丁大全为相,-,讳言边事,应麟不受其笼络,乃向理宗恳切面奏:两淮已有边患,四川也很危急,应当加紧整治边防,不要再为大臣壅弊之言所欺骗。大全甚是不悦,乃促使台谏弹劾应麟,遂遭罢官。不久大全去位,朝廷起应麟通判台州,旋召入为太常博士,累迁著作佐郎。
景定五年(1264年)冬,度宗即位,擢摄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又兼崇政殿说书,每因进讲多所开陈。迁著作郎,再迁秘书少监兼侍讲。除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以忤权相贾似道遭免官。久之,起知徽州,抑豪强,省赋税,民心大悦。旋召为秘书监,兼国史馆编修及实录院检讨。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复直陈边境急急之状,又大为似道所忌,欲更斥逐之,而应麟适以母忧去职。及似道在沿江溃师,宋之国运亦将告终。时恭帝新即位,应麟造朝,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上疏陈十事,并条画备御十策,皆不见用。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以封驳左丞相留梦炎引用非人,再三上疏皆不报,乃辞官东归。嗣有诏迁翰林学士,亦力辞。宋亡后深自晦匿,不与世人相接,而东南学者皆以为宋三百年文献所寄,莫不翕然宗之。
入元后,王应麟“深自晦匿,不与世接”。对其隐居生活,有关史籍上的记载惜墨如金,语焉不详,以“后二十年卒”等一笔略过。明儒于是有其入元后是否为元人当过山长(书院院长类职务)之疑。清全祖望在《王先生画像记》中予以严辞驳斥。当今学者认为:“王应麟入元后,甘自晦匿,其生活形迹在当时即不为世人所熟悉。”
南宋重臣王应麟,他是一位深深怀恋故国的“南仕”。入元后,其文章大多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浚仪遗民”署名就是例证。其心理上欲寻觅一处与其生身之地庆元府(今宁波)鄞县有某种联系之处栖身,以寄托其思恋故国的情愫。
早在600多年前(明太祖洪武年间),庆元县令董大本为纪念这位先贤就在竹口为其建了进士坊。尔后历代诸如“竹溪公馆”祭祀之;在竹口和竹口王氏后裔迁居地的龙泉上源有王应麟的祠;文人墨客怀念王应麟的诗文,原老的阜梁桥上悬有“宋王伯厚先生故里”的匾额等。古老的《庆元县志》记载甚详可凭。竹口王应麟后裔在清咸丰二年第三次修订的族谱(前两次已佚失)中,详细记载了王应麟从鄞县鄮山迁居竹口的事实,其中有画像;有《像赞》载明“晚隐竹溪”;有王应麟的府第图;有王应麟去世后埋葬地点的记载及地形图,且府第图与洋源的地形吻合。
另在竹口宋陈嘉猷尚书后裔族谱中,也有季之良写的《竹溪怀古》中“王理学、陈神童,翘然杰出宋代中”的诗句。
评价
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汉艺文志考证》中说:“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十卷,所采掇亦甚超赞。”
章学诚指出:“今之超赞君子,疲惫精力于经传子史,而终身无得于学者,正坐宗仰王氏,而误执求知之功力,以为学即在是耳。”
目录学成就
淳祐进士,历官浙西安抚使干办公事,迁秘书郎。累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后辞官回乡,专事著述20余年。宋亡不出。
早年致力于典章制度研究,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涉猎。编撰大型类书《玉海》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引证完整,特别于宋代史事,辑录尤详。
其中《玉海·艺文》类,保存了丰富的目录学参考资料,包括宋代国史艺文志、实录、会要、崇文院内三馆秘阁的各种官修目录;汉、隋、唐诸史艺文经籍志和唐宋时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还包括十七史、十三经注疏及前四史中的诸家注解、唐宋两代重要类书中所有与文化典籍有关的历史文献。在编排方法上,按主题编类。王重民评其为“反映着向主题目录过渡的新趋向”。
《玉海》为考宋代文化学术源流有重要价值。另有考订性札记《困学纪闻》一书、综罗文献,贯串古今,最为后世推重。宋理宗御书“汲古传忠”赐其父,遂名“汲古堂”。著述20余种,600余卷。清学者全祖望论其“四明累世之文献莫与伦也,而牙签之于王氏亦复并峙”。
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小学绀珠》、《通鉴地理考及通释》、《玉海》、《诗地理考》、《通鉴答问》、《汉书艺文志考证》、《深宁集》、《玉堂类稿》、《掖垣类稿》、《诗稿》等。但是知名度最高的是他所编著这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
著述
名录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
详介
《玉海》
此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四库提要》卷一三五说:“是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三字经》
成书年代和作者尚难确定。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不管《三字经》的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这部书的价值,因为《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应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