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杭州市名人>钱塘区名人

袁枚

袁枚人物照片

钱塘名人袁枚介绍

清代诗人散文家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 ,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 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

袁枚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 (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袁枚7岁,受业于史玉瓒先生, 开始了私塾教育。由于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2岁时被时任浙江督学王兰生(王交河)录取进入县学,与史玉瓒先生同进秀才。15岁时受到时任浙江督学李清植(李安溪)赏识,18岁时得浙江总督程元章赏识,被送入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学业日有长进 ,19岁时,时任浙江督学帅念祖(帅兰皋)发现他才学过人,在廪生指标已满的情况下,破例将他补为廪生 。

雍正十三年(1735年),20岁的袁枚参加科试,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

坎坷仕宦

20岁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读书求学。乾隆元年(1736年),21岁的他决定去省视远在广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鸿,于是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从杭州到广西长途跋涉,沿路可以饱览名胜古迹,领略神奇的自然风光。大自然的灵秀时时触发着生性酷爱作诗的袁枚,此次广西之行,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纪游诗和怀古诗,成为《小仓山房诗集》的起点。达桂林后,他受叔父引见拜谒巡抚金鉷,当场以一篇《铜鼓赋》获得赏识。金赞叹他的才华,专门写奏疏举荐他参加将于乾隆元年九月举行的博学鸿词考试。金巡抚的举荐,使袁枚声名远播,成为他仕途之路的一块垫脚石 。

乾隆三年(1738年)秋,袁枚中举,并于次年考取进士,授庶吉士,入庶常馆深造 。

乾隆四年(1739年),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进士,朝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选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袁枚27岁因散馆考试不合格被外调做官 ,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28岁。这年,袁枚改溧水知县。赴任途中,袁枚感慨万千,忧伤无奈地作了《途中寄金二质夫》一文 。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岁。这年秋季袁枚被聘到江宁任帘官(同考官),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考卷,做江南地区举人考试工作 。

归隐随园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34岁的他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随园乃康熙织造隋公之园,废弃已久,破败零落,袁枚出资购置,易“隋”为“随”,起名“随园”。袁枚辞官后对随园“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将它建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吸引四方诗人来此聚集 。并以养病为由入住此前所购的小仓山随园,筑室定居,自此始了悠闲的归隐生活 ,世称随园先生。归隐后,袁枚成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再无任何顾忌和羁绊。他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并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

得随园后,袁枚十分喜爱,先后写下《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以及《随园杂兴》等十一首散文和诗歌,表现他生活在随园中闲适轻松的惬意,揭示了归隐后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从34岁至82岁去世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初隐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大部分时间市隐于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追求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一时间,随园成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绝佳场所,名气大振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诏求遗书,袁枚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岁的袁枚应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的从弟袁树邀请赴岭南,后经阳朔、桂林、兴安、全州等地北返 。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袁枚轶事典故

生活之趣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因曾做过上元、江宁县令且十分喜爱金陵山川秀色和人文氛围,遂以“三百金”价格,购得江宁府内隋赫德遗下的“隋园”,更名为“随园”(随园被曹雪芹父亲曹頫购得和改建,成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袁枚接手小仓山北麓的隋园后,“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就势取景” ,他先后恢复和新建了金石藏、环香处、小眠斋、峻山红雪、香雪海、群玉山头、绿晓阁等20余处迷人景致,成为当时众多金陵文人骚客与袁枚一起文宴雅集的聚集地 ;此称为“随园”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品茶之道

65岁以后,袁枚开始喜欢上了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也会尝遍各地名茶,并且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湖上杂事诗》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

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随园食单·茶酒单》载:“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对此他写道:“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他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收法必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

慧眼识人

袁枚虽然自身不愿涉及官场,但是却有着独到的政治眼光。他曾经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时候,写过这样一句话,“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后面事实证明,和珅成为乾隆身边第一红人,和琳则成为著名将领,官至一等公爵。

欣羡龙阳

袁枚在 《随园诗话》《子不语》《续子不语》 中,一再谈及龙阳之美,心向往焉。因为他翰林文人、风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怀送抱者颇多。 《随园轶事》 中载:“先生好男色,如桂官、华官、曹玉田辈,不一而足。而有名金凤者,其最爱也,先生出门必与凤俱。”年过花甲,他还收了年轻的刘霞裳为弟子,每次出游登山,必与同行。对于他人的质疑、腹诽,袁枚不以为意。

藏书之好

袁枚作官后,以薪俸易书,积至40万卷,筑藏书楼“小仓山房”、“所好轩”。自注何谓“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画,皆有时有限,只有藏书,不分少壮、饥寒,读之无限;还专门写有一篇《所好轩记》。

山林之乐

袁枚年轻时就喜欢追求山林之乐,但由于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一直到他67岁服丧完毕后,才开始了尽情游历山水的旅行。这一年,他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68岁时,袁枚游历了黄山。69岁,他跑得更远,正月出发,腊月底才回家,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广西桂林,之后经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三游天台山,80岁又出游吴越之间,即是81岁还出游吴江,当时有人称赞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精于生意

袁枚可谓是清代商业炒作第一高手,他对生意的策划步步为营,首先,花费许多钱重修随园,修好了故意拆掉围墙,让游客在园里随意游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宁城里有这样一个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园子初具声名、有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他立马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极力渲染自家私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激发那些热衷口腹之欲的人的兴趣。袁枚对饮食氛围也极有研究,每有客来,他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自养的美女为之唱歌跳舞,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当随园炒热,个人知名度激剧上升,袁枚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在园子里售卖《随园全集》、《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属国琉球都有人专程来购买。仅卖书一项,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两白银。中年以后,各方人士争相请袁枚写应酬文章,袁枚来者不拒,墓志碑记、寿序谀文,只要给足银子,绝对服务三包,又大赚了一笔。

袁枚历史评价

姚鼐: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袁随园君墓志铭》,录自《惜抱轩文集》卷一三)

王昶:①三十年中,扫门纳履,为向来名人所未有。才华既盛,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必尽遵轨范。且清灵隽妙,笔舌互用,能解人意中蕴结。然谢世未久,颇有违言。②盖子才游履所至,偶闻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著为志传,以惊爆时人耳目,初不计信今传后也。(《蒲褐山房诗话》,录自《湖海诗传》卷七)

洪亮吉:通天老狐,醉辄露尾。(《北江诗话》)

孙星衍:先生有吏才,通达政体,而议论务出于宏厚,虽不竟其用,亦一代循吏也。退而惜以文自见,然其成就有足观焉。(《故江宁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袁君枚传》,摘自《碑传集》卷一○七)

尚铬:苕生有生吞活剥之弊,而子才点化胜之。云松有夸多斗靡之弊,而才子简括胜之。子才专尚性灵,而太不讲格调,所以喜诚斋之镂刻,而近于词曲。”“子才律诗往往不对,盖欲上追唐人高唱也,然失之率易矣。子才古文自是侯朝宗以后作者,近人因其诗之纤巧,并诋其文,恽子居至以猖狂无理斥之,皆非乎心之论。(《三家诗话·三家分论》)

朱庭珍: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白居易)、诚斋(杨万里)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豪雄,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一盲作俑,万瞽从风,纷纷逐臭之夫,如云继起。因其诗不讲格律,不贵学问,空疏易于效颦。其诗话又强词夺理,小有语趣,无稽臆说,便于借口。眼前琐事,口角戏言,拈来即是诗句。稍有聪慧之人,挟彼一编,奉为导师,旬月之间,便成诗人;钝根人多用两月工夫,亦无不可。于彼教自雄,诚为捷径矣。不比正宗专门,须有根柢学力,又须讲求理法才气,屡年难深造成功,用力之久且勤。是以谬种蔓延不已、流毒天下。(《筱园诗话》卷二)

昭裢:随园先生,天姿超迈,笔法精粹,古文尤为卓作,予深佩之。惟考订实非所长,其诗话、随笔中,错误不一而足。(《啸亭续录》卷四《随园先生》)

严迪昌: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关于袁枚的个性,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1742年)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33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清诗史》)

李圣华:袁枚欲做专业的诗人,理想近于明诗第一大家高启,含毫伸牍,“但好觅诗句”,“与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争骛于形势之途”者绝异。做专业诗人是一种很高的人生理想,蕴含着不同流俗的价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为清诗史上独具个性的一代大家。

石韫玉:觉其鲸铿春丽,怪怪奇奇,真天地间别是一种文字。刘舍人所谓树骨训典之区,取材宏富之域,殆庶几焉!(《袁文笺正序》)

李英: (袁氏骈文)古藻缤纷,大气旋转(袁文辞采古雅浓丽,气势沉厚流转),足冠一朝。(《小仓山房外集》序)

陈宝琛:(袁文)有俶诡雄奇之态,多磅礴凌厉之观。(许贞干《八家四六文注》序)

刘麟生:①袁枚之笔,流丽生动,喜杂以议论。 ②子才之文,世人多以放纵目之。要其笔致流利,亦如其诗也。(《中国骈文史》)

杨岘:自随园派出,不学之徒争以诗名,诚如足下之言,不独足下丑之,不佞亦丑之。然仅以一二不可识之字,不可解之句,矜为奇创,则亦非也。古人奇字奇句,皆读破古书,自然流露,非勉强为之也。勉强为之,与之戴假面趋利机者,有以异乎?无以异也。夫泰山出云,不崇朝而雨天下。有登泰山者,囊云而归,键户塞窦,解囊放云,云逢逢满室,囊罄云亦灭矣。此无他,非其本有也。不佞十余岁即喜为诗,随作随辍,求似随园而不可得,而况上于随园者乎!继自今非周秦两汉之书不读,读之既久,或汩汩乎其来。少陵所谓下笔如有神,窃所欣愿。足下傥有以益不佞,质告无隐。(《与友论诗书》)

冬子津:随园先生是乾隆年间享誉最高的诗人。对于诗,有人讲格调,有人讲神韵,袁枚则讲性灵。说禅理均障,皆远性情。讥诗不摇荡性灵,则“蛤蟆繁声,无礼取闹”,“生客阑入,举座寡欢”。性灵是在泥沼中仰望星光,俗人信仰基督,就是希望能在泥胎中被浇灌他的灵。性灵需要天才,皓首穷经不是本钱。然而有性灵,不见得同时有气魄,比起东坡,袁枚还属于“和记小菜”。

陈长吟:袁枚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及时的抉择,如果在官场上继续混下去,把知县当到老,又能怎样?走仕途,混不到个省部级,都是芝麻官儿。说不定遇个变局,还有牢狱之灾。袁枚的长寿,就在于他的自由和随意,做人不必阳奉阴违,不必违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尽心机搞阴谋,一天到晚心里紧张。告别了官场上的袁县令,才有了文坛上的袁才子。这是个人的选择,是智慧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西安晚报》)

袁枚主要作品

文集:《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随园食单》、散文 、尺牍等30余种;

笔记小说:《子不语》(又名《新齐谐》)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

散文:《祭妹文》《峡江寺飞泉亭记》《黄生借书说》《所好轩记》等;

骈文:《与蒋苕生书》《重修于忠肃庙碑》等;

手札:《致尤荫手札》;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袁枚“性灵”之主张。虽法度稍欠,然才情横溢,亦为佳构 。

袁枚后世纪念

袁枚墓

袁枚死后即葬于随园。其墓位于小仓山南岭随家仓的百步坡上,原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原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随园先生墓道”九字,并树“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显考袁简斋之墓”石碑一块,碑文为古文家姚鼐所撰。十年动乱中均被全部毁坏。

1974年3月,因建五台山体育馆,经批准,由南京市文件保管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3月18日开始,历时3天,共清理墓葬三座。皆为砖室,长2.5米左右,其宽度仅容木棺一具,除葬袁枚本人以外,其余两座均为女墓,当属袁枚妻、妾。

袁枚故居

随园,现位于南京清凉山东部方向,小仓山麓,袁枚故居。

袁公藤

袁枚治沭,距今已200多年。袁枚当时在沭阳县衙(老县政府,现为紫藤花园小区)手植的一株紫藤,仍生机勃勃,其叶蓁蓁,袁枚手植藤已列入宿迁市古树名木目录,沭阳县重点保护文物。清诗人王诩诗曰:“花种河阳簿领余,上清曾此待銮舆。齿芬麦倘徵其秀,手植藤疑学草书” 。

关于他在县衙院内栽植紫藤,有一段传说:一次,袁枚处理完公务,与随员到沭阳西乡的新挑河畔游玩。这里有翰林院编修胡简敬家的祖传花园和松林。花园内花草繁多,袁枚亲临胡家拜谒赏花,对植花插木也产生了兴趣,便亲自将紫藤与槐苗带回,栽在县衙院内,经过精心培护,逐渐长大,他看着很高兴,也留下诗句:谁言作令少公余,沭地真堪奉板舆。四季种花官荷锸,六房如水吏钞书。乾隆十年,他离任时,沭阳百姓夹道送行,攀车饯酒,洒泪话别。而他手植的那株紫藤,人们怀着深厚的感情悉心保护,并亲切地称呼“袁公藤” 。

袁枚补充介绍

  袁枚(1716- 1797),字子才,号简斋,自号随园山人,晚年有感满头白发而又称“袁丝”。原籍浙江慈溪,两岁迁居钱塘(今杭州)。出生于书香门第:五代祖槐眉当过明朝给事中及御史大臣;曾祖茂英为布政使;只是到祖父袁錡时家道中落,其父亲、叔叔一代都靠才学游幕四方为生,而父袁滨精通《大清律》,母章氏是杭州名士师鹿之女。

  袁枚七岁入塾攻读《论语》《大学》等书,“幼有异禀”,九岁那年游杭州吴山时作五律诗,有“眼前三两级,足下万千家”之句,初显才识。十二岁中秀才,十八岁时得浙江总督程元章赏识,被送入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学业日有长进。乾隆三年(1738),袁枚二十二岁考中举人;次年春,在保和殿通过殿试,名列第五。由于名列前茅,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一阶段是袁枚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时期。

  乾隆 七年,袁枚外放为江南地区的知县,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阳和江宁(今属南京)等县任职,政绩斐然。溧水任上为时虽仅月余,但他明断狱讼,离任时当地百姓含泪相送,并为之披上金字辉映的万民衣;在沭阳期间,他豁免农业税,放赈救灾,劝导蚕桑,筑堤捕蝗,发展文化;巨邑江宁本是难治之县,袁枚到任后勤于政务,治理积案,终使奸民敛迹。

  另一方面,家庭影响和文人脾性把袁牧塑造成为性情中人,他自述“好味、好色、好葺,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珐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乾隆十三年秋,袁枚在江宁城西小仓山购得雍正时江宁织造官隋赫德的私人花园——隋园 ,改名"随园”,取意顺应景物的自然特性和希望返朴归真的感情。仿故乡西湖景色,修葺随园,建造了亭、榭、堤、井、峰、湖,广聚书籍、崇饰园馆。乾隆十四年,袁枚借口养病辞去江宁知县职务,归居随园。

  寓居随园五十年间,四方名士凡到江南莫不以造访随园为幸,而性情倜傥的袁枚也乐于交友,诗文唱和、争相题咏,还收了不少门徒,其中包括能诗善画的女才子二十余人,在当时堪称骇俗之举。袁枚足迹遍及天台、雁荡、黄山、匡庐、罗浮、桂林、南岳、潇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窦等地,写下大量佳作,如游乐清雁荡山时有《观大龙湫作歌》,内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条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天孙工织素,雷梭抛掷银河边。继疑玉龙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诗人面对龙湫瀑布浮想联翩,正凸现其笔墨奇妙,才气浩大。

  袁枚生于杭州、长于杭州,虽然中年以后定居江宁,但常回故乡,其诗篇中不乏题咏西湖的佳作,如《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之一:“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点明由于有了抗金英雄岳飞和抗击瓦刺的于谦葬于杭州,柔媚的西湖平添了壮烈雄风,从而赋予这首写景诗以至深的意境。

  作为清中叶享有盛名的诗文大家,袁枚著述甚丰,主要有:《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外集》《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尺牍》《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子不语》等。

  “袁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