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鄞州区名人

翁心源

翁心源人物照片

鄞州名人翁心源介绍

中国石油工程师

翁心源,石油储运工程专家,中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中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

翁心源人物生平

翁心源,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生的精力。

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部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时期曾编写有印度至中国陆上管道设计的方案(全英文),用于石油运输,但并没有建成。曾被资源委员会遣派,赴美国考察石油工业。是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炼油厂建厂委员会委员,并任副主任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被连续批斗三天后,落水溺亡,享年五十八岁。翁心源去世对暮年的翁文灏有很大打击,其作有“悲怀”题的诗十余首。

翁心源个人简历

1912年5月11日 出生于浙江鄞县。

1918-1924年 在北京师大附小学习。

1924-1927年 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

1927-1934年 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一年初习、两年预科、四年本科)。

1934-1937年 任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实习技术员。

1937-1938年 任湘桂铁路柳南段工程处工程师。

1939年 任滇湎铁路工程局工程师。

1940-1941年 任叙昆铁路工程局工程师。

1942-1944年 任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派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习石油运输和油管工程副总工程师。

1945年 任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矿工程师。

1946-1949年 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

1949-1950年 军管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留用。

1950-1952年 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计划处处长。

1953-1955年 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基本建设处总工程师。

1956-1963年 任石油工业部基本建设司总工程师。

1964年 任石油工业部编辑室总工程师。

1964-1970年 任石油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70年 在湖北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去世。

翁心源人物经历

家世背景

翁心源,字同书,1912年5月11日生于浙江省鄞县的一个绅士世家。翁心源青少年时期随父在北京读书,从小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27年,他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经过一年初习班、两年预科和四年本科的学习,1934年7月以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投身铁路建设,先后参加粤汉铁路株韶段、湘桂铁路柳南段、滇缅、叙昆等铁路的修建,任副工程师等职。后因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略中国,铁路建设被迫中断。当时,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作为能源的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抗战物资,有“一滴汽油一滴血”之说,因此发展石油工业便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任务。翁心源听从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父亲翁文灏的指点,改行从事石油事业,来到了1941年3月刚刚成立的甘肃油矿局工作。1942年3月,当时的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为培养建设人才,经考试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技术人员派往美国学习,翁心源是其中之一。在选择专业时翁心源意识到,已经投入石油开发的玉门油矿地处西北荒原,交通极为不便,生产出的油品因运输上的限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管道运输是石油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他选定了在美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专业,从而成为我国学习石油管道运输的第一人,肩负起开创中国石油管道运输事业的重任。

美国求学

在美国学习期间,翁心源不仅勤奋学习书本上先进的理论,也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一面认真考察美国油管工程实际状况,一面进行从玉门到兰州输油管道的设计和研究,并于1943年10月写成专著《油管工程》,系统而简明地论述了油管工程理论与应用,堪称是中国油管工程的开山之作。1944年9月至11月在回国途中,他又赴印度考察了中印油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军用)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与之对比,以提高《甘肃油管试验性的设计》实习报告的确切性。他还“深盼同仁中有对油管发生兴趣者,能进而加以研究……日后共同参加实建工作,为我国新兴之石油工业,解决运输之困难”。著名石油管道专家梁翕章、张英,就是先后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从事石油管道这一行的。

回国设计建造输油管道

1944年12月翁心源回国后,便携夫人和两个年幼的女儿,坐卡车长途跋涉到了玉门油矿,并立即开始进行从八井区输油总站到四台炼厂输油管道的设计。他经常顶风冒雪带领技术人员一起到现场测量、监督施工,当年就建成投入使用。这条4.5km 长的管道,被人们誉为“地下油龙”。这是翁心源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也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输油管道。

1946年6月,隶属于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中国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翁心源出任工程室主任。他先后主持了石油公司在全国各地的储油所、售油站、油库及加油站的设计、建设工程,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系列油品的储存、销售设施,打入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油品市场并占有了一定比例的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1949年上海临近解放,翁心源积极参加了石油公司所属的上海高桥东西两厂的护厂斗争,千方百计保住了各种储油设备和器材,使之免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对这次护厂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1993年5月联合下文指出:“对原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人士中,在组织、领导护厂中有重要贡献或立功表现的,可视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翁心源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翁文灏回国

上海解放后,在孙越崎、邵力子等知名人士的鼓励下,避居香港的翁文灏写信给翁心源,表示了回国的愿望,来信很快由翁心源递交有关部门,并转呈中央,中央同意翁文灏回国,并派翁心源亲赴香港,将详情面告父亲。后由于某些原因翁文灏未能及时回国,但翁心源一直与父亲保持联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经过多方努力,翁文灏终于在1951年3月7日回到新中国。由于翁文灏不仅是第一个回国的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更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因此,他的回国不仅在海外引起一阵波澜,对台湾也有巨大的震撼。翁文灏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也特意提到翁文灏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多次参加国家石油项目

1950年4月,翁心源奉命赴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的筹备工作。会后,被任命为石油管理总局计划处处长,其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还负责石油工业年度计划的编排和实施。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后,他担任基建司总工程师,先后组织了多项油气长输管道储运工程以及新建炼油厂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审查、施工质量和验收投产等工作。1960 年,他带病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亲自组织、参加了萨尔图油田地面工程的规划和建设。1964年以后,他开始从事石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担任石油情报所第一任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省潜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去世,享年58岁。

翁心源技术成就

建设中国自己的油库系统,是翁心源强烈的愿望。1946年6月,翁心源出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主持石油公司所属各地储油所及售油站建设工程。他首先对这些储油所做了全面考察规划,充实完善了原有的一些设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程队,从增建油罐开始,扩建了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上海营业所高桥东西两厂的灌装车间、油轮的装卸码头和油罐进出油系统,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成品油销售体系的油库。又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制桶设备,用半年时间在西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先进的制桶生产线,使东西两个厂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天津、北京、杭州、台北、台中、苗粟等地的油库,还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青岛、台湾等地建设了12座加油站,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加油站。翁心源不仅有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储运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建设这些储运工程中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储油所、油库、加油站等一系列储存、销售设施。到1947 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占领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油品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石油储运

石油储运在当时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翁心源把在美国学习所得,写成储运活页专辑共10余册(中英文),供工程室及所属油库人员学习,其中输油及油库建设与管理等知识均很详尽,储油区的油罐布局以至钢油罐建造、水消防等,相应配套,都很实际,读者便于引用,填补了当时尚无此类书籍的空白,许多人从中受益。他还亲自领导汇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况报告》(其中绘出包括油库地点、储油容量、码头装卸能力等布置详图),既供参阅之用,又便于查找各油库、站、所的概况,同时也为解放时接收清点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翁心源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油罐基础建设方面的陈规是按承载力设计重力基础,费工费料且工期长。翁心源运用油罐盛油呈平均下沉的原理,采取浅挖槽,垫砂层的方法,经一定时间,基础受油重压力逐渐下沉。沉实的基础,承力坚实可靠,再连外接管时,既避免了上下错位,又防止了水平位移。翁心源还将沉降量的理论,用于建造50多米的烟筒上。事先,他查明了当地地层为淤积沉积,是适合采用预设沉降量的土壤。实践证明,由于算准下沉量(下沉深度),预留出烟道口,结果未发生尺寸差错。

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沿长江的油库码头栈桥大多数距岸边较近,有较好的受力条件,且多为木结构;而距岸边较远的码头栈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建造南京浦口油库码头栈桥时,要求能泊3000t油轮吃水深度,而且远离岸边约数百米,如按常规设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翁心源根据江流平稳、少浪、栈桥虽长但承重轻,只有四根不粗的油、水管等有利条件,决定仍采用木结构。实践证明,在较深水域建木栈桥是可行的,不但大大节省了建造费用,而且缩短了工期。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翁心源在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翁心源补充介绍

  翁心源,石油储运工程专家。我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我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主持设计和建设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线和油库系列。指导我国第一条长输输油管线和输气管道穿越长江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为开创我国输油、输气管线工程建设献出毕业的精力。

  人物生平

  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的长子。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部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时期曾编写有印度至中国陆上管道设计的方案(全英文),用于石油运输,但并没有建成。曾被资源委员会遣派,赴美国考察石油工业。是中国石油公司上海炼油厂建厂委员会委员,并任副主任委员。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被连续批斗三天后,落水溺亡,享年五十八岁。翁心源去世对暮年的翁文灏有很大打击,其作有“悲怀”题的诗十余首。

  技术成就

  建设中国自己的油库系统,是翁心源强烈的愿望。1946年6月,翁心源出任中国石油公司工程室主任,主持石油公司所属各地储油所及售油站建设工程。他首先对这些储油所做了全面考察规划,充实完善了原有的一些设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工程队,从增建油罐开始,扩建了刚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的上海营业所高桥东西两厂的灌装车间、油轮的装卸码头和油罐进出油系统,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成品油销售体系的油库。又从美国订购了一套制桶设备,用半年时间在西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先进的制桶生产线,使东西两个厂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又扩建了天津、北京、杭州、台北、台中、苗粟等地的油库,还在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青岛、台湾等地建设了12座加油站,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加油站。翁心源不仅有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储运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建设这些储运工程中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储油所、油库、加油站等一系列储存、销售设施。到1947 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占领了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油品营业额,结束了洋人在这些地区的石油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

  石油储运

  石油储运在当时是一门新学科、新技术,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翁心源把在美国学习所得,写成储运活页专辑共10余册(中英文),供工程室及所属油库人员学习,其中输油及油库建设与管理等知识均很详尽,储油区的油罐布局以至钢油罐建造、水消防等,相应配套,都很实际,读者便于引用,填补了当时尚无此类书籍的空白,许多人从中受益。他还亲自领导汇编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业务设备现况报告》(其中绘出包括油库地点、储油容量、码头装卸能力等布置详图),既供参阅之用,又便于查找各油库、站、所的概况,同时也为解放时接收清点资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翁心源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油罐基础建设方面的陈规是按承载力设计重力基础,费工费料且工期长。翁心源运用油罐盛油呈平均下沉的原理,采取浅挖槽,垫砂层的方法,经一定时间,基础受油重压力逐渐下沉。沉实的基础,承力坚实可靠,再连外接管时,既避免了上下错位,又防止了水平位移。翁心源还将沉降量的理论,用于建造50多米的烟筒上。事先,他查明了当地地层为淤积沉积,是适合采用预设沉降量的土壤。实践证明,由于算准下沉量(下沉深度),预留出烟道口,结果未发生尺寸差错。

  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沿长江的油库码头栈桥大多数距岸边较近,有较好的受力条件,且多为木结构;而距岸边较远的码头栈桥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建造南京浦口油库码头栈桥时,要求能泊3000t油轮吃水深度,而且远离岸边约数百米,如按常规设计,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翁心源根据江流平稳、少浪、栈桥虽长但承重轻,只有四根不粗的油、水管等有利条件,决定仍采用木结构。实践证明,在较深水域建木栈桥是可行的,不但大大节省了建造费用,而且缩短了工期。这项工程充分体现了翁心源在结构力学上的深邃造诣。

  “翁心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