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名人王以衔介绍
王以衔(1761~1823)字署冰,一字凤丹,号勿庵。浙江归安(今湖州市)菱湖镇人。王氏“始迁祖”王宗祥明末从休宁合阳(今属安徽黄山市屯溪区)迁居浙江 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乾隆六十年(17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曾三次参与顺天乡试组织工作,一典江西省试,一督江苏学政,以文章取士,深得学子敬爱和嘉庆皇帝器重。《清碑传合集》有传。
王以衔人物轶事
兄弟“联名”起风波
王以衔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王以鋙,也非常聪明好学。兄弟俩同时考取举人,又同时参加了乾隆六十年(1795)在京城礼部贡院举行的会试。结果弟弟王以鋙夺得第一名会元,哥哥王以衔屈居第二,兄弟包揽前两名,引起众人怀疑和议论。乾隆宠臣和珅素与身为左都御史、专司中央监察职责的主考官窦光鼐不和,便借题发挥,在乾隆皇帝面前诬陷窦光鼐与王氏兄弟有私情,并抓住王以衔兄弟俩在会试卷上皆写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断定窦光鼐在考前与王以衔兄弟通了关节。乾隆皇帝觉得和珅说得有理,就派大臣对兄弟俩的试卷进行复审,经过反复逐字逐句进行评点,觉得王以鋙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便取消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王以衔则由第二降至第四,窦光鼐及两名副主考也被降职。弟弟王以鋙含泪中断考试,王以衔则继续参加殿试。殿试结束,前十名的卷子进呈乾隆皇帝御览,排出名次,拆开弥封,排在第一名的竟是王以衔。大臣们个个大眼对小眼,和珅更是暗暗叫苦。乾隆问:“谁取的?”礼部尚书纪晓岚说:“臣取的。”乾隆再问:“谁定的?”和珅说:“奴才定的。”乾隆帝觉得滑稽,不无讥讽地说:“那么,你二人难道也有私情吗?”和珅回禀:“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以待,绝无私弊,如有失当之处,何妨另换一名。”乾隆帝叹道:“如此看来,王氏兄弟在会试中联名一二,实属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非人意所能测知,既已拆封,岂能再换?”皇帝金口玉言,王以衔为头名状元由此一锤定音。弟弟王以鋙后来被恩准补考嘉庆六年(1801)殿试,由进士步入仕途。
官居二品不骄横
王以衔性格宽厚, 为人和蔼,处处与人为善,从不背后谈论别人是非。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内侍工役,无一不称他是颇具君子风范的长者。
嘉庆十八年(1813)的一天,他为母亲守孝期满,回京城复任二品礼部右侍郎,途经淮河,有一艘运官粮的大船,争抢航道,船上的篙手不小心,将锐利的篙尖括伤王以衔的手腕,篙手见到这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官员手上鲜血直滴,吓得不知所措。王以衔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好言相慰:“失手误伤,无甚大碍,不必惊慌,只管撑船。”篙手感动得连连跪拜,王以衔连忙躬身制止,众人啧啧赞叹,无不钦佩他的雅量。
王以衔补充介绍
王以衔(1761—1823),字署冰,号勿庵,归安(今湖州)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与弟以铻同为进士,以铻第一,以衔第二。时左都御史窦光鼐为正考官,而权相和珅与窦有隙,攻讦窦有私。及殿试,以衔挥毫伸纸,洋洋数千言,一挥而就,被定为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忌者始平息。嘉庆十四年(1809),迁国子司业,升右庶子,入直南书房,又擢翰林侍讲学士、入直上 书房。次年妻亡,丧满后补原官,历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改礼部左侍郎。道光三年(1823)卒于官。以衔性宽厚,一次,以学士职人都,船到淮河时,手被船工挥篙打伤,船工惶恐,非但不责罪,还好言相慰。人皆称为长者。
“王以衔”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