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名人宋希尚介绍
宋希尚(1896—1982),字达庵,出生在嵊县一个商人家庭,是旧中国一位著名水利专家,我国第一个提出开发三峡计划的人。
宋希尚人物生平
好学勤奋踏实 学得一技之长
宋希尚自幼目睹剡溪为患、田禾庐舍漂没、百姓号啕呼救的惨状,怀着“学得一技之长,以报效国家”的愿望,立志于水利。先入上海英华书馆求学,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由校方遴选分发到南通保坍会见习。
当时,南通沿江各港口岸经常受上游流量冲击,每年坍去十丈多,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组织南通保坍会以自卫自救,并延聘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主持工作,宋希尚为其唯一助手,一面以柴排筑保坍,一面修建九孔大闸以控制入江水流。不料工程进行到一半时,特莱克突患急病身亡。23岁的宋希尚自觉义不容辞,毅然接替施工重任,一年后工程竣工。工程虽然完毕,但宋希尚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负荆向张謇请罪并陈明施工详情。张謇听后,始而怒,继而惊,转而颔首微笑。在九孔大闸竣工典礼上,张謇称赞宋希尚好学勤奋,脚踏实地,并颁赠两千块大洋,宋希尚婉谢不受。从此,张謇对宋希尚勇担重任而薄于受酬的品德极为赞赏,对他更加器重。
1921年,张謇以运河工程局名义,资助宋希尚赴美留学,考察水利。宋希尚先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师从美工程学会会长费礼明博士,不久赴布朗大学深造,三年后获工学硕士学位,随即转赴欧洲,考察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等国水利建设。回国后,即被上海吴淞商埠局聘任为建设科长。次年又应张謇之邀,去南通任保坍会经理,其后历任浙江省水道局主任工程师、江南水利局总工程师等职。1928年,任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长,同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主讲水文学。
首提开发三峡 巧堵黄河缺口
上世纪30年代初,宋希尚与电气工程师惮恽、水利工程师曹瑞芝、测量总工程师史笃培等专家组成了我国首支长江三峡勘测队到现场勘测。经过长达数月的实地踏勘,选定葛洲坝和黄陵庙为最适宜建电站的两个坝址,并联名发表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率先提出了开发三峡的具体计划。当时选定建造水电站的坝址和大坝轴线大致与现在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大电站位置相吻合。
1933年秋,黄河陡涨,豫冀两省大堤缺口,水势滔天,灾及五省60多个县,黄泛区面积达11000平方公里,灾民达360万。在这危难之际,当局派黄河水利委员长李仪祉负责堵口抢险,恰逢李染病不能赴命,李便力荐宋希尚代理,出任总工程师。宋欣然受命,赶往灾区察看险情,发现险段地带河床松浮,用传统打桩法堵口难以奏效,他苦苦思索,想到嵊县民间常用柱形竹笼装卵石来砌坝保堤的办法,决定采用将卵石装进铅丝网串连沉底的方法堵塞黄河缺口。主意打定,宋希尚即率万余民工,日夜轮班施工,历时8个多月,终使大坝在春汛前胜利合龙,使灾区人民重新安居乐业,被百姓赞誉为“今世之大禹”。
立志克难攻坚 建成“第一”码头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宋希尚再次去三峡考察,并制订出发电、防洪、灌溉、航运、供水、旅游、工农业等综合开发计划,终因当局未加重视,遂成一纸空文。
抗战胜利后,宋希尚奉令调任青岛港工程局长。当时青岛港年久失修,最大的五号码头超载过重引起坍陷,总长37米的岸壁需要全部重建。美国专家视察后说:“此港工具不全,恐需两年方能完成。”宋希尚听后,心中涌起一股为中国人民争气的激情,决心在短时间内建起一座新型的码头。他排除木桩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方作岸壁的方案,采用钢板桩壁,一面打桩,一面支撑,一面填石,一面盖顶,分段进行,仅8个月就顺利完成了亚洲第一座钢板桩码头的修建工程。
消息传来后,国内外震动。驻青岛的美国海军基地司令吉尔中将钦佩“中国人克难精神之伟大”,邀请宋希尚登舰以军礼接待,并电请当局对宋褒奖。从此,宋希尚成为闻名于世的杰出水利工程师。
探寻水利思想 水文专著传世
宋希尚一生勤奋治学,探寻水利思想,著述颇为丰硕,撰有《欧美水利调查》《黄河堵口实录》《水文学》《中国河川志》《中国四大海港》《说淮》《长江通考》《航道工程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等20余种著作,均富有学术价值。另有一些译作,如早年与荷兰工程师特莱克合译的《河防一览》历述中国数千年治水经验,译成的英文稿现存于荷兰皇家图书馆。1949年后宋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逢甲大学水利系主任等职,从事水利工程教育工作。
1982年,宋希尚去世,终年86岁。
宋希尚个人履历
1911年入上海英华书馆;
1915年,投考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分到南通保坍会实习。一年后主持修建九孔大闸;
1921年,赴美国学,先入麻省理工学院,继入布朗大学;
192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去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等国考察水利建设;
回国后,历任吴淞商埠局建筑科长、南通保坍会经理;
1928年,任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长,同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主讲水文学;
抗战爆发后,任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
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工专校长、逢甲大学水利系主任、淡江大学工学部灌溉系主任;
1973年、1977年应聘任中国文化学院博士论文考试委员。
1982年,宋希尚去世,终年86岁。
宋希尚成就及荣誉
30年代初,宋希尚与有关专家组成我国首支长江三峡勘测队,拟定第一个三峡开发计划。当时选定建造水电站的坝址,大致与现在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位置相吻合。计划上报后石沉大海。1933年秋,黄河陡涨,豫冀两省大堤决口,殃及5省50多个县的400万人民,危难之际,出任总工程师,负责堵口抢险,独创柳石铅丝网串连沉底法,率万余民工,经过6个月昼夜施工,终使大坝合龙。
1939年,赴莫斯科谈判,购买运输卡车数万辆,并承运大炮200门,如期运至长沙,为长沙大会战作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任青岛港工程局长,精心擘划、顺利完成亚洲第一座钢板桩码头修建工程。
1944年,宋再次去三峡考察,并制订出发电、防洪、灌溉、航运、供水、旅游、工农业等综合开发计划,但也成了一纸空文。
宋希尚著作
宋希尚一生的译作和著述有《黄河堵口实录》、《河防一览》(与特莱克合译)、《欧美水利调查录》、《水文学》、《航道工程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台湾水利》、《中国四大海港》等20余种著作。
宋希尚补充介绍
宋希尚(1896—1982),字达庵,嵊县(今嵊州)城关镇人。1911年入上海英华书馆。从小目睹剡溪为患的惨状,立志学水利。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9年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继入布朗大学,192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去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等国考察水利建设。返国后,历任南通保坍会经理、浙江省道局主任工程师、江南水利局总工程师。1928年,任交通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长,同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主讲水文学。30年代初,与有关专家组成我国首支长江三峡勘测队,拟定第一个三峡开发计划。当时选定建造水电站的坝址,大致与现在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位置相吻合。1933年秋,黄河陡涨,豫冀两省大堤决口,殃及5省50多个县的400万人民,危难之际,出任总工程师,负责堵口抢险,率万余民工,经过6个月昼夜施工,终使大坝合龙。抗战爆发后,任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1939年,赴莫斯科谈判,购买运输卡车数万辆,并承运大炮200门,如期运至长沙,为长沙大会战作出贡献。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北工专校长、逢甲大学水利系主任、淡江大学工学部灌溉系主任。1973年、1977年应聘任中国文化学院博士论文考试委员。
撰有《欧美水利调查录》、《黄河堵口实录》、《水文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台湾水利》、《中国四大海港》等20余种著作。
“宋希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