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杭州市名人>临安区名人

钱学森

钱学森人物照片

临安名人钱学森介绍

“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力学家、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应用力学家,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

钱学森于1929年—1934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1943年—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 ;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196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9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主要从事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航空工程、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研究。

钱学森人物生平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

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29年—1934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考取国立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留美公费生。

1934年—1935年,先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厂、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

1935年8月,入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10月,转学至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von Karman)。

1939年6月,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同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3年—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

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6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9年—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10月,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5月,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导弹管理局总工程师、导弹研究院院长。

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1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69年4月,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8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77年8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9月,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6年4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8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93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9月,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主要成就

钱学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1962年,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钱学森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物理力学

1946年,钱学森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1953年,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系统工程

钱学森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在20世界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

钱学森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思维科学

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人体科学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学术论著

截至1955年回国前,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共发表论文51篇。

截至2009年10月,钱学森已发表论文500余篇 ;1939年6月,钱学森完成了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工作,发表《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论文;1940年,撰写并发表《高速气流突变之测定》专论;1954年,《工程控制论》一书在美国出版;1956年2月,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由钱学森主持,在王弼、沈元、任新民等的合作下完成了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规划;1978年9月,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论文,对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科学活动在中国的繁荣,产生了影响;1982年,《论系统工程》出版发行。

在20世纪50年代—90年代间,钱学森写的文章全部发表在中国的杂志上,有《力学学报》《物理通报》《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科学》等,其部分论著参考如下:

出版时间

名称

标识号

出版社

1956年

《从飞机、导弹说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59年

《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66年

《气体动力学诸方程》

-

科学出版社

1982年

《论系统工程》

CN:13204.67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年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

-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86年

《关于思维科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论人体科学》

ISBN:7-5408-0327-4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ISBN:7-02-002048-8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

《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ISBN:7-01-002336-0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创建系统学》

ISBN:7-5377-1948-9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

ISBN:7-80163-216-8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年

《导弹概论》

ISBN:7-80218-160-7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7年

《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

ISBN:978-7-313-04325-2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

ISBN:978-7-313-04589-8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

ISBN:978-7-313-04592-8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星际航行概论》

ISBN:978-7-80218-439-8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年

《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

ISBN:978-7-80195-905-8

九州出版社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0年

美国火箭学会年会

-

1957年2月

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

-

1961年

星际航行第一次座谈会

北京

1984年8月

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

北京

科研奖励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56年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7年

《工程控制论》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

1985年

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

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钱学森人才培养

人才理念

钱学森关心人才事业,强调促进中国的科学技术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在于参与者的素质”。参与者除了“要有一种为振兴中华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是要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不断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行新的协调与合作,做出新的决策。要“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归根结底,在于“创新”!

治学态度

钱学森告诫学生,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钱学森曾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这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学术精神的体现。

院系建设

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56年,钱学森向中央建议,成立导弹研究机构,就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倡议创办一所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钱学森是倡导者。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批准 ;钱学森与郭永怀等筹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时,钱学森与郭永怀领导了化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创建过程中,钱学森连教研室主任、主要任课教师等都亲手聘任,还为力学系招生撰写介绍文章《力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并参与讨论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等。

治学方法

钱学森在力学系的教育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亲自制定教育、教学计划。他坚持教学内容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他指明,在业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他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而又宽厚的基础。既包含科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也包含如工程制图,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强调知识结构应当像“金字塔”,这样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才有利于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除了策划科学的,有远见的课程配置之外,另一个举措就是聘请科学家为学生授课;二是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科研实践。

专业建设

1958年,钱学森与郭永怀等确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设立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土及岩石力学等专业。

编著教材

1944年,钱学森在组织研究生教学时,编著了教材《喷气推进》。

1961年,钱学森在美国时用英文写成的《物理力学讲义》被译成中文并正式出版,并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用教材用于教学工作。

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期间,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

讲授课程

1956年10月,钱学森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仪式上,为156名大学毕业生进行导弹专业教育训练班开课,并主讲“导弹概论”课程。

1961年—1962年,钱学森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58、59级学生主讲“火箭技术导论”课程,听课人数达到400多人,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1962年,为化学物理系58级学生主讲“物理力学”课程。

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设并讲授“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课程;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合办“力学培训班”讲授“水动力学”课程。

培养计划

1963年,钱学森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指导研究生,他和年轻同志一起草拟了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必修课程、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科学报告及讨论、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等9个方面对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要求。

培养成果

截至2009年10月,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职任教期间,指导过的近代力学系中青年教师中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授课的1958级、1959级、1960级近代力学系毕业生中产生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科技将军、350多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钱学森指导培养的学生有航天部科研局原总工程师陈寿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涂元季 ,工程热物理专家徐建中院士 ,物理学家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崔季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尹协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黄吉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峰 ,控制科学专家黄琳院士 ,系统科学与数理经济学家王毓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孔祥言,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朱毅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颐黎,航天专家褚桂柏等。

讲学讲座

时间

讲座名称

合作院校

1960年2月

“关于人工降雨火箭试制”和“关于脉动式发动机试制”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3年3月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53年

彭德雷航天著述奖

1957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79年

杰出校友奖

加州理工学院

1989年6月

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Rockwell.Jr)奖章

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主席团

1989年6月

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

-

1989年6月

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

-

1991年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1991年

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1994年6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何梁何利基金

1999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2001年

霍英东“科学成就终身奖”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

2006年10月

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

2008年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

2009年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

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

-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中国工程院

钱学森人物评价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是‘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国科学院评)

“钱学森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有着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有着惟图国强、不图己荣的爱国情怀,有着谋在前瞻、行在创新的科学品质,有着人才为重、兴才为责的时代担当,有着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的孜孜追求,有着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高风亮节,在华夏儿女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始终把祖国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褒奖,用炽热爱国情怀和崇高民族气节,谱写了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爱国诗篇,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历史责任。”(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评)

“钱学森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了重大开拓性贡献。”(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评)

“钱学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诸如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为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共产党员网评)

“钱学森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忠诚、爱国奋斗、不负人民,展现了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捍卫了中国的尊严,点亮了民族的星空;他以党旗所向为奋斗方向,笃学不负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在追逐梦想中谱写了壮阔恢弘的奋斗史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评)

“钱学森是全球华人中近代最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之一,是中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清华大学钱学森班评)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始人、伟大的奠基者、开拓者、领导者和推进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程连昌评)

“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大师风范、科学作风和崇高品质……这些都是我们无穷的财富。”(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评)

“钱学森在科学上的成就是骄人的,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创建了火箭和航天事业,我们要学习他爱国奉献精神和终生不断关心新生事物、新思想,坚持科学研究,他的技术科学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物理学家郑哲敏士评)

“钱老(钱学森)不仅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创建者,还是中国空间探测技术的推动者和创始人。”(微波遥感专家姜景山院士评)

“钱先生(钱学森)是现代控制理论和工程最主要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评)

“钱老(钱学森)的研究既有深度和高度,也有宽度,这充分体现出他的战略眼光,他是一位立体型、战略型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顾基发评)

“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伟大成就的元勋,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理论、航天科技、系统科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空气动力学家崔尔杰院士评)

“钱学森是一位智慧的教育家,为中国和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作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用他的一生,实践着‘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物理化学家朱清时院士评)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钱老(钱学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首倡者和创办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学科和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鹿明评)

“钱老(钱学森)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典范,更是我们永远怀念敬爱的‘人民科学家’。他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在应用力学、控制论和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作为战略科学家,他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超凡智慧,为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毕生探索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为中国科技事业呕心沥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他的不朽科学贡献和高尚爱国情操,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史上。”(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院士评)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更是在工程、技术、科学到哲学的层次上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的学者、长者和智者;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的赤诚、对党的赤诚、对国家的赤诚、对民族的赤诚;要继承和弘扬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时任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清燕评)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评)

“他(钱学森)用智慧铸成阶梯,引领后人攀登。他精忠报国、无私奉献、功勋卓著、家喻户晓,是举国上下崇敬的导师、景仰的英杰、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心目中永远屹立的伟人。”(九三学社华南农业大学原主委周肇基评)

“钱老(钱学森)的一生,是刻苦求知的一生,开拓创新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不朽,事业永存!”(安徽淮南九三学社原副主委、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杨春鼎评)

“他(钱学森)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中华的灯塔,他向整个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与风采。”中国农业大学评)

“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他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时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评)

“钱学森为美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评)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和控制论学家,对火箭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Qian Xuesen (Tsien Hsue-Shen)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aerodynamicist and cyberneticist who contributed to rocket science and establishe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加州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院评)

钱学森补充介绍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 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 、 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前身)机械工程系。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