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名人赵尔春介绍
赵尔春(1941-1964),爱民模范。於潜(今属浙江临安)中塘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57年夏,考入潜川初级中学高小班,不久被评为“三好”学生,常以董存瑞、向秀丽等英雄人物为榜样。1959年3月,山洪暴涨,校门前堆放着供销社收购的药材,学校组织抢救。赵尔春发现有捆药材被洪水冲走,奋勇跳进激流,将药材抢捞回来。
赵尔春人物履历
赵尔春,浙江临安人,1941年,赵尔春出生于浙江省临安县潜川乡的中塘村,先后就读于中塘村小学和潜川中学。
196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海军水警区当电话守机兵。在部队里因工作需要,多次调动。他服从分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1962年上半年调到海军温州水警区通信站总机班,为中士通讯兵。
196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2月26日,赵尔春向党组织表决心:在新的一年争取当雷锋式的好战士。
赵尔春人物事迹
他热爱党,热爱人民,对党的事业一片赤心。入伍后,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自觉革命精神的战士。他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说:“只要对革命有利,干哪行都行。
1963年12月27日晚,驻地温州市上岸街发生火灾,当时赵尔春正在温州军分区礼堂看电影。一闻火警,他自动奔赴火场,奋不顾身,一次次冲进烈火中最危险的地方抢救物资,这时火势已蔓延到新码头小学礼堂,周围有国家的仓库和密集的民房。赵尔春立即参加切断火路,抢搬物资,不顾个人安危,几次进出于烈火之中,不幸被塌落的房顶砸倒,头部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于1964年1月3日晨殉职。
1963年12月27日傍晚,温州市东门上岸街接待寺巷居民住宅区发生特大火灾。
火警向四面八方传开,救火的人群也从四面八方涌来。正在温州军分区看电影的解放军官兵听到火警便急赴火灾现场,其中有一位战士便是赵尔春。
赵尔春在扑向火海之前快速摘下帽子,解开腰间的皮带,又脱下棉衣分别交给两位红领巾———方小钢和杨漪。火场周围挤满人群,赵尔春无法进入现场,便急中生智转身从海坛山上攀绕过去。机灵的方小钢也跟着登上海坛山。火灾现场到处是解放军战士的身影,有的在压水龙头,有的在燃烧着的民房里救出小孩、扶出老人、搬出东西……
火势迅速蔓延,正威胁着一座高大的楼房。上尉军官肖福生吹起哨子,命令在场官兵:“同志们!快去抢救前面的楼房,切断火源!”
赵尔春听到命令,立即不顾一切地冲进楼房,奋力在楼房下层搬东西,房子里烟雾弥漫,谁也看不清谁。楼上不断有瓦片、砖头、木桩掉下来。
“当心!上面掉东西!”有人这样不断喊着,赵尔春全然不顾,仍在烟雾中借着火光抢搬东西。“房子要倒了!快跑!”惊呼声又响起,可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冲进去……突然,屋顶上掉下一块巨大的建筑构件,打在赵尔春头上,他当即昏迷过去,鲜血染红了地面。
两个小时过去了,大火已经扑灭,参加救火的同志们一个个回来。红领巾方小钢和杨漪的手里还拿着赵尔春叔叔的衣服,睁大眼睛等待着……
此时此刻,赵尔春正倒在瓦砾堆中。当人们发现后,将他送往最近的解放军第十七预备医院(即今一一八医院)时,已是晚上7时许。从他口袋里掏出的一个夹着照片和食堂餐券的小夹子,知道伤员是一位海军战士。
军医对赵尔春检查时发现,头部右枕有长约2厘米的皮肤裂口,血流不止;右额挫伤4厘米;左顶额部有长达10厘米的凹陷阱,血肿现象严重,临床认为有脑干损伤和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部队医院为了把抢救伤员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特地在翌晨请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汤邦杰主任会诊,结果认为病人处于极端危险状态,必须立即手术打开颅腔减压,这样或许有争取救治的希望。
赵尔春后世纪念
1964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赵尔春“爱民模范”的荣誉称号,并命名他所在的电话守机班为“赵尔春班”,同年东海舰队部队领导机关追认他为“雷锋式的五好战士”,并给他追记一等功。
英雄牺牲21年之后的1985年,温州市30万青少年和赵尔春生前所在部队官兵自愿捐款,在烈士牺牲地附近的浙江温州市海坛山上建造了一座烈士塑像,上镌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的题词:“爱民模范赵尔春”、“继承烈士遗志再创英雄业绩”。
赵尔春补充介绍
赵尔春,1941年农历九月初三生于浙江省临安县中塘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位忠厚老实的农民,母亲勤劳善良但体弱多病。为养家糊口,父亲终年在地主的土地上劳作。然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是吃糠咽菜、朝不保夕的苦日子。有一年,父亲由于劳累过度病倒了,生活失去了依靠,借贷无门,无奈之下,只得将年仅3岁的弟弟赵尔坤卖给了一家富农,换得几担粮食,以维持生计。母亲为此伤透了心,从此,身体也愈发虚弱了。
1949年,赵尔春的家乡解放了。赵尔春的父亲由于劳动积极,被群众推选为副村长,不久还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赵尔春也随即背上了书包,走进了课堂。
1954年秋,由于母亲病故,家中又缺少劳力,赵尔春暂时离开了学校,回家给农业社放牛。耕牛是集体的财产,他看管得特别精心。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牛儿个个长得膘肥体壮。
1957年夏,赵尔春再次进入学校读书,继续他的求学生涯。他学习刻苦,关心集体,渴望成为一名人民英雄,董存瑞、向秀丽、徐双喜……这些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事迹,曾经使他激动得不能成眠。在学校,他是一名公认的热爱集体的好学生,每逢学校开大会、看电影,事后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把那些丢散的凳子找回来。每到星期天,同学们纷纷回家休息了,可赵尔春却在集体的土地上忙碌着。当国家财产受到洪水袭击时,他不顾危险地跳进洪水中,用生命保住了国家财产,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交口称赞。
自打懂事起,赵尔春就非常敬仰解放军,渴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60年夏,征兵的消息刚一公布,赵尔春便急不可待地接连两次报名应征。他的爱国热情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也深深打动了征兵干部的心。9月初,赵尔春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就在入伍的前几天,组织上批准他加入了共青团。
部队的艰苦生活,培养锻炼了赵尔春学习刻苦,工作自觉的良好品德。入伍后短短三年时间中,他的工作几经调动,但每次都愉快地服从组织的分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几次改行,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积极性。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心是红的,到哪里也有我们战斗的岗位。”
六十年代初,一个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辉的名字——雷锋,回荡在时代的上空。
“学习雷锋就要从我做起”,赵尔春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奋斗目标:像雷锋那样,做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战士。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学雷锋扎扎实实,从不图虚名,他做的好事不计其数,是战友们心中的“活雷锋”。
自入伍的第三年以后,赵尔春已先后多次接到父亲来信,要他回家一趟。是啊!离家已三年多了,父亲年事已高,他也真想回家看看。可探亲的名额有限,当他得知另一位战友也打算回家时,就毅然打消了探家的念头,写了一封信安慰了父亲。
赵尔春对战友可谓是关心备至,而对自己却非常吝啬,从来不乱花一分钱;一双袜子,补了又补。有一次,已经是11月底了,团小组长陈国庆从郊区跑来看他,发现他铺板上仍然像夏天一样,只垫着一条旧凉席,便问他:“怎么不向司务长要个棉垫?”他却毫不在意地说:“不要紧,以后再说吧!”然而,直到他生命终止的那天,他的床上依旧垫的是那条旧凉席。
1963年年终总评时,他被评为五好战士。
赵尔春工作的小电话总机上只有他和另一位战士。他们远离领导,长期单独在外执勤。1963年12月27日晚上,赵尔春心里特别高兴,难得有这么个空闲的晚上,又正逢军分区礼堂放映电影,准备好好地享受一下这愉快的晚上。交了班后,他早早吃了晚饭,就兴冲冲地赶到军分区礼堂,然而,正当他被银幕上精彩镜头所深深吸收住的时候,外面传来了火警。火警就是命令,他立即跑出影院,奔向失火现场。
当他跑到火场时,火势已蔓延到一所名为新码道小学的礼堂。这座礼堂地势较高,周围是一片密集的民房,还有国家的仓库。迅速拆掉它,并且搬走里面的东西,对于防止大火的蔓延,极为重要。这时,无数条腾空而起的“火龙”呼啸着向救火的人们扑来,烈焰大口大口吞食着房梁砖瓦,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礼堂摇摇欲坠。赵尔春什么都顾不上想就一头冲了进去,在滚滚烟尘中抢搬物资。
突然,火从窗口扑了进来,赵尔春不顾任何危险去抢救堆放在那窗下的一大堆教具。“轰”然一声巨响,房顶上塌下一堆砖瓦灰片,顿时满屋子都是烟尘。正当人们为赵尔春的安全担心时,只见他满身是灰,气喘吁吁地抱了一堆教具从烟雾里冲了出来,放下东西,返身又要进去,在场的人都说:“房子要塌了,不能再进去了!”赵尔春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可是,里面还有许多国家财产,他毫不犹豫地又返身冲了进去,不幸的是:房顶上又塌下一堆砖梁,重重地砸在赵尔春身上……。
当赵尔春被急送进驻军某医院时,他已陷入了极度昏迷状态。
为了挽救赵尔春的生命,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用尽了当时最好的抢救手段。但终因伤势过重,在赵尔春的生命延续了六天七夜之后,不幸牺牲,年仅22岁。
“赵尔春”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