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温州市名人>鹿城区名人

陈仲陶

陈仲陶人物照片

鹿城名人陈仲陶介绍

诗人

陈仲陶(1895—1953),名闳慧,号剑庐,以字行。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少承家学,嗜诗若性命、温州府中学堂毕业后,就读浙江高等学堂,从陈去病、张宗祥学,甚得器重。陈去病为南社诗人,张宗祥系艺苑前辈,仲陶“每见必出新作相质,且亟亟商量师承之宜”①,国陈去病复得参与南社活动,诗艺日进。毕业后回温州,创办吉士小学,兼任校长、冒广生来温任瓯海关监督,应聘为秘书。公务之余,结社唱和,相互切磋,与夏承焘、李雁晴、宋墨庵、李梦楚、李仲骞、薛储石并称“永嘉七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仲陶与回温之郑振锌等共同刨办《救国讲演周刊》,宣传反帝反封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其后,林*翔来温任瓯海道尹,倡导词学。他与夏承焘、梅冷生等从学词律,组织“慎社”,出版刊物。复问诗法于福建陈衍(石遗),陈衍称之。20余年来。孜孜**于诗学,从未间断。民国28年(1939)起,在江西赣州、四川重庆、上海等处银行供职,仍致力于诗。旅渝期间,参加章士钊饮河诗社,得与当世隽流相唱酬。抗战胜利,东还沪上,与诗人平阳苏渊雷“相约为诚斋,上追长庆,旁及汉魏歌行乐府,以畅其气”②一时新老诗人云集,挥毫作诗,击节咏叹,传为盛事。

陈仲陶人生简介

仲陶夙患心脏病,疾屡发而犹从公不稍懈,卒以不起,逝于沪寓,年不逾周甲。遗作《钊庐诗钞》和《防风笔*诗》,存诗400余首。殁后11年,由其妻王蘅芳静芬选录百余首,仍署《剑庐诗钞》,几经周折,始由香港草原出版社于1979年7月出版。

陈仲陶评价

张宗祥曾教导仲陶:“诗言志,天籁也。”仲陶不仅以“诗言志”,抒发忧国忧民情怀,且以实际行动来“表志”。抗战军兴,他亲自送长子赴延安参加革命。《杂诗》第一首注道:“森儿启程之延安时,值寒冬雨雪,予送行诗有云:‘汝母为缝衣,壮弟为赁车。汝父与汝舅,躞蹀城东隅。看汝渡江去,落落三人俱。难忘风雪中,浩歌即长途。’予家自森儿间关入陕,从事革命,其弟妹相继参与,隶二野军军籍者达八人。森儿曾预太行、大别、淮海请战役,去岁归省重逢。盖别离行廿稔矣!”一家八个子女,皆着戎装,为国为民,浴血奋战,为父母者得有多大勇气,概可想见。尽管自己萦回脑际,“梦里太行高插汉,阑干知否苦相望”。但仍勉励子女:“要能躬杀敌,奚用空谈为?”

人谓剑庐诗风近宋宛陵梅尧臣,“致力于宛陵,盖仲陶之为人,谦和冲淡,不慕名利,亦与梅氏类也。”⑤诚然,剑庐好多近体诗,清淡隽永,确近宛陵,但就总体而言,则未必能概。剑庐相当数量古体诗,已逼近汉魏了。

陈仲陶作品赏析

剑庐论诗,主“诗从肺腑出,唯真始动人”③,(《杂诗》)。南社诗人以宣扬革命、振兴中华为己任,剑庐涉足其间,为诗多忧时伤世之作,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40余年,“意欲歌颂生民,与时代精神相凑泊”④,此基调始终未变。民国7年,作《秋家风雨亭》追念秋瑾:“秋风秋雨夜漫漫,终古难将恨海填。一样冤沉三字狱,秋亭好榜岳坟边。”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作《感时事》:“大陆群龙战,传烽照海湄。愁云天欲压,独木厦难支”,作《杂诗》“把剑一长啸,零涕盈我裳。引领古神州,中怀慨以慷。河山弥烽燧,战血伤玄黄。生灵苦凋敝,当道多豺狼。大泽屯云气,蚊龙深自藏。何时作霖雨,柿然周四方!”愤怒、焦虑、期盼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20年代,痛感“当关虎豹眈眈立”,振笔大呼:“危言欲唤国魂回,百折身经气未摧!”“智勇有人支大厦,中原应似复燃灰!”“昨雪未消,今日又严寒欲雪,道有冻毙者”,他以此为诗题作诗哀之。30年代,寇患日深,国难日重,忧国忧民,不能自己,发为诗歌,沉痛忧愤。他作《逃将军行》,题注:“日寇侵承德,汤玉麟弃城逃。一九三三年作”,诗篇描画汤“将军”弃城而逃的丑态后,笔锋直指最高当局:“廊庙有策君勿忧,好向秦庭再痛泣。吁嗟乎,将军失地休便嗔,江南土女方嬉春,水边歌鼓宵赛神。”讽刺何等辛辣!

陈仲陶作品特色

即如山水景物诗、题咏诗,亦未忘国难民艰,常感时抚世。《梅花》(民国25年作):“辽水燕山痛陆沉,梅花开处战尘侵。遗民苦望援师至,春到攀枝泪满襟。”到仙若观瀑,也念及“中原北望涨兵尘,胡骑纵横稀净土”,问瀑布;“瀑乎瀑乎,胡不荡涤腥秽洗甲兵,十雨五风民安堵?”题《睡螺居士画马》,他亦盼“窥边万骑烟尘暗,安得乘之东北行!”

陈仲陶作品特点

宛陵诗主平淡,以平易晓畅之语言,求得自然淡远之意趣。剑庐为近体,追求此种境界,语言明白流畅,意蕴于中,尤致力于结句,弦外之音,画外之意,耐人回味,此即其诗隽永之处。民国28年作《太行山》一诗:“万里书来一解颜,太行不识是何山。江湖满地多蚊鳄,飞梦连宵独往还。”首二句写实,三句为抗战形势,前三句,诗似甚平平,结局陡然一转,着“飞”、着“连宵”、着“独”,将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深沉向往与热切期望情感,充分予以表达,无豪言壮语,却满贮情素。《偶兴》之一云。“苍松幡层盎盆里,瘦竹离披棒棘前。知否世间同逼仄,有人舞袖碍回旋。”首二句写物之逼泰仄,三句从物过渡到人,均属平常语,结句冷言冷语,道出世间不平二根源。仲陶常遭时难,转徙江湖,混迹官场,甘苦自喻,所谓“诗外别有事在,或为世人所未尽知”⑥,结句实为深昧世味之语,耐人寻索。即如写景之作,也常于结句见机巧。《与季思买舟赴上田》:“鸟度屏风宿雨收,官河曲曲漾春流。与君一路哦诗去,提挈青山上小舟。”王季思为其内弟,上田在温州市郊。首二句,描摹江南水乡风光,河网纵横,春水泛绿,一片清新世界。三句叙事,结句,小舟一叶,咿咿呀呀,山峦如黛,倒映水中,一路行舟,融进水光山色之中,不觉诗兴大发,“提挚青山上小舟”,既衬欢愉轻快之情,复轻灵可喜。结句为力,于此可见一斑。

陈仲陶补充介绍

  陈仲陶(1895—1953),原名闳慧,字仲陶,别号剑庐,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父寿宸,光绪举人,喜诗。仲陶自幼聪慧好学,温州府中学堂毕业后,考取浙江高等学堂,在校受到国学教授、南社名诗人陈去病的指点,诗艺日精。毕业后回温州,先创办吉士小学,任校长,后被瓯海海关监督冒广生聘为秘书。公务之余,谈诗论文,与李笠、夏承焘等并称“永嘉七子”。1919年夏,与郑振铎等创办《救国演讲周刊》,报道五四运动新闻,宣传新文化,并出版自己第一本诗集《剑庐诗钞》。1920年,与梅冷生、夏承焘等组织慎社,相从学词,先后刊出文、诗、词录4册。次年又加入梅冷生等创办的瓯社,编次《瓯社词钞》两集。1925年,张宗祥来温继任道尹,扶持文教,与文人雅士广结墨缘,仲陶的第二本诗集《将车集》便在此时问世。1930年,出任温区《民国日报》,除在本报撰文外,并经常在京、沪、津等各大报副刊发表诗作。名诗人陈衔称其诗有宋人神韵,选录多首入其《石遗室诗话续编》,并收其为弟子。日军入侵东北后,仲陶时刻关心祖国命运,写下了反映民族苦难的诗篇。1937年冬,长子桂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仲陶写下:“男儿求真理,不畏道路艰。志逾金石坚,愚公能移山。星火行燎原,古井已潺浮。相送意无尽,浩然离故关。”豪情满怀,慰勉有加。

  1939年,赴江西任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行联合管理处秘书。次年,应同乡周守良邀赴重庆,任中央银行总行文书科副主任;在渝曾参加章士钊为首的饮河诗社,宣传民族复兴,抗战必胜。34年秋回上海,任中央银行秘书;又与一些诗友创纱笼吟社。1948年冬,随中央银行迁广州;次年客次香港,秋间搭轮抵天津,后返沪。1950年,任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纂,此时又写下不少歌颂新中国、共产党以及勉励子女参加革命的诗。不久任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1951年,郑振铎邀其赴中央文化部任职,因病未往。1953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1964年,其亲属将《剑庐诗钞》节选,在香港草原出版社再行刊发。

  “陈仲陶”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