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江北区名人

陈训正

陈训正人物照片

江北名人陈训正介绍

陈氏三文豪
革命党人、同盟会元老

陈训正(1872—1944,一说1943年 ),字屺怀,号天婴子。慈溪县人。早年与乡人创办“石关算社”、“剡社”,追求新学。1902年中举人。同年在上海参与创立“通社”,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和西洋的科学名著。1903年赴日本访学,采购科学图书、仪器后归国。1904年创办育德小学,任校长。1905年至1911年任宁波教育会副会长。1909年秋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1910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夏至上海,与汤寿潜、戴天仇、陈训恩(布雷)等创办《天铎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与宁波光复,宁波军政分府成立后主管财政,不久改任参议。1912年在上海参与创设平民共济会,主编《生活杂志》。1917年起筹办佛教孤儿院等慈善事业,任院长至1926年,总计收养儿童268人。1920年冬任上海《商报》经理兼总编辑。1925年应邵力子之邀请赴广州,任黄埔军校办公厅秘书。1927年5月任浙江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7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杭州市长、浙江省民政厅代厅长。1931年1月再次出任杭州市市长。1932年夏应蒋介石之邀,主持修纂《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1939年到永康,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2年11月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长。1944年10月19日在云和县病故。著有《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天婴室丛稿》、《晚山人集》、《天婴诗辑》、《论语时训》、《伣言》等,主持修纂《定海县志》、《鄞县通志》等方志。

陈训正人物生平

寡母督严 三叔爱护

陈训正,字屺怀,浙江余姚人,1872年11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农历十月三十日)诞生于西乡官桥村。祖父克介公经营茶业及钱庄典当业,家中还算得上小康,平素乐善好施,乡中有贤名。其父儒珍(依宝)公在经商途中逝世,年仅39岁,当时,陈训正

才只9岁,下有两妹,母亲顾氏年轻守寡,情况之悲惨可想而知,幸赖她精明干练,治家有方,平日对子督教严格。陈训正是孝子,每次外出归家,总不忘带点糕果等孝敬母亲。陈训正的父亲去世时,祖父还在,他希望这惟一的孙子能继承他的家业,已约定他到宁波某钱庄去当学徒,谁知克介公不久又逝世,后即作罢。

陈训正的三叔依仁公见训正秉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便鼓励他专心读书,将家中众多杂务琐事一身包揽,叔侄两人,相依为命。以后30余年,陈训正之所以能专心治学,献身事业,无后顾之忧,与依仁公作出的牺牲是分不开的。

正是在其三叔的关爱下,陈训正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应考中举,从此名扬乡里,声噪慈东,被人称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后来,他感到清廷腐败,外侮日亟,不愿只埋头研究文学,而有志于经世实用之学。1897年间,他即与同乡有识之士集会、结社,与陈镜堂、冯君木等组织“石关算社”、“剡社”。1902年在上海又参与“通社”,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西洋科学名著与新政诸书达数十种,曾风行一时,传诵颇广。其间,1901年陈训正还赴日本访求科学图书仪器,并以所觅到的蚕桑良种带回,从事研究与实验。后不久即加人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革命事业。

沪上办报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前,当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扩大同盟会在国内的政治影响、把报刊宣传工作的重点,由海外转向国内时,陈训正积极响应,于宣统二年,在上海创办了《天铎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汤寿潜(曾任;临时政府交通总长)任董事长。经常撰稿的人有柳亚子、陈布雷等,该报发表了大量攻击清朝政府和亲贵内阁的文章,揭露清政府媚外残民的种种罪行,宣传民主革命,声光烨烨,有推进革命之劳。民国成立之日,孙大总统就职时的《告友邦人士书》,即由该报首先发表。《天铎报》与当时于佑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相伯仲,成为同盟会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地区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之一。

袁世凯窃位后,孙中山先生倡导实业救国,陈训正为阐扬先生批民生主义,与赵家艺等于1912年在上海创设“平民共济会”,刊印“生活杂志”,提倡节育,禁止早婚、办组合(即今之合作社),并主张粮食国营等等,在当时颇具识见,为时人竞相传诵。

1920年,陈训正与赵家艺等在上海又创办《商报》,他自任社长,主持编报大计,在创刊宣言中,公布三大信条:一、对于全世界,代表本国之利益而发言;二、对于本国,代表人民利益而发言;三。对于社会,代表商工业者而发言。次年,总编戴天仇因结婚请假,

由陈训正的堂弟陈布雷代主笔,他以犀利激进的文笔,撰写坚持反帝、反军阀、反专制的大量政论文章,政论中外时事,时有卓见,令社会耳目一新,可谓名噪全国。《商报》一度成为与当时《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的新闻媒介,这份报纸后来还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

兴办教育 解脱“堕民”

陈训正对于兴办教育事业,可谓殚精竭虑。早在1904年间,他就与卢鸿沧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又与赵家艺于原月湖书院旧址改建宁波府师范学堂,又与钟观光等办女学,后为省立第四师范与县立女子师范。1905年至1911年间,陈训正在担任宁波府教育会副会长期间,在甬属六县中,共兴办中小学达三四百所。宁波光复后,与陈谦夫、赵家荪等创办私立效实中学(现为浙江省重点中学之一),培养出人才无数。此外,陈训正还首创职业教育,创立中等工业学校,被推为校长,附设实习工厂,并设艺徒班,以培养贫寒子弟求艺自给,毕业后不愁生计,亦有进入科技界的。与此同时,陈训正又筹款增设附属初中文化班。1931年后,学校改为省立,陈训正自筹资金增设的附属初中改名为私立正始初级中学,校名取其训正作始之意。1917年陈训正还与天童寺八指头陀共同发起成立僧尼教育会,经费多由新出家受戒法名安心头陀(俗名傅宜耘)到南洋各地募捐而来,实为一种新创的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多类学科,量才分配有关学科毕业生去向,成效卓著。他们还筹建“宁波佛教孤儿院”,陈训正任院长,至1926年冬,共计收养孤儿达268人,自初办到人民政府接管为止的32年间,收容人数远远超过本县其他孤儿院,其中成材者甚众。

最为突出的是陈训正当时克服种种封建势力的阻挠,毅然为“堕民”脱籍办学。

所谓“堕民”,据传为南宋降将焦光瓒所部之后裔,被当时统治者贬为贱族

,世代只能从事最低下的职业。如男的只能做轿夫、吹鼓手之类的活;女的也只能做伴待新娘、为新娘修饰、拎篮等低人一等的活;还不准他们与非堕氏通婚、不得应科举、不准捐官任职,子弟虽有才智也不准他们人学求进。陈训正早就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不人道的社会陋习,应予革除,恰好一位实业界朋友卢鸿沧,亦存有移风易俗、拯救堕民之心,乃由他俩首先倡议,偕同省内名绅联名呈报朝廷,请特旨开放堕民。1904年(光绪三十年),颁旨准奏,宁绍两地堕民遂得解脱。

之后,由卢鸿沧出资,陈训正亲任校长,两人联合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招收脱籍子弟人学。陈训正自编教材,首先施以“人格教育”,并亲自撰写学堂校歌,歌词日:“堂堂亚东,怏怏大风,四明佳气横青葱。闻越中子弟,谁人不是文明种?里消红灭,何堪父老尚痴聋?撞破自由钟,责任如山压肩重,唤起人间梦。民权挽补天无功,愿同胞大家努力,一雪奴才痛。心肠菩萨胆英雄,福我众生众。”

数百年来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堕民”,从此获得解放,陈训正和卢鸿沦为争取“堕民”脱籍之举,获得成功,时人比之为美国林肯之解放黑奴。堕民进人育德小学毕业后,有升人大学的,也有以后成名的,有一位名叫李钦予的学生,因成绩优异考上了大学,陈训正有时以稿费接济,后来李成了工程师,陈训正还与之介绍结为远亲。这些贫贱出身的子弟,成材之后多不忘陈训正的师恩。

文名卓著 专修方志

陈训正不仅是一位文化名人、教育家,而且雅好古文诗歌,学识渊博,为文具有浙东博雅崇实之长,而又自具特色,他论文主张“可法古而绝不泥古”,知古而“适于时”方能“创新”,这就是他一生写作的准则。他的诗词,才雄思瞻,构思奇特,功夫自在诗外。又以他出身山野,洞察民隐,故而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也寄予深切的关注。他虽然科举出身,却深受民间文艺的影响。他在《玄婴诗辑·自叙》中称:“余少耽荒嬉,不知学问,好听里沤野唱,尤喜谷所谓丑噱者……”。从以上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劳动大众是怀有深厚感情的。故而,他的许多作品是十分贴近贫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这方面的作品,结集的就有《无邪诗存》、《悲回风》。《泽畔吟》等,晚岁又重加删整,结成《天婴诗集》。

陈训正一生著作甚丰,其遗作有《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天婴室丛稿》、《晚山人集》、《天婴诗辑》、《论语时训》、《甬谚名谓考》、《悲回风》、《伣言》等八种。晚年成稿而未刊印的诗文杂着有:《伣林》、《孟子学说》、《读书籀记》、《岁寒述学》、《泽畔行吟卷》、《天婴文存》等,可惜大部分都已散失。近年来陈训正先生寓居香港的高足孙席裳先生千方百计搜集陈训正的遗稿,编纂成《陈无邪文选集》十六卷,这是陈训正先生一生心血凝结成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还记述了不少关于辛亥革命珍贵史料。

不过,陈训正在学术上最为显著、最有影响的成就,是他关于方志的编纂实践和方志学理论的探索。1923年,旅沪的定海人士决定重修县志,慕陈训正大名,特聘他为总编。陈训正博淹文史,对方志素有研究,他认为编写方志,应以鉴古知今、古为今用为宗旨。所以,他在编写《定海县志》时,决心改革这陈陈相应的弊端。同时,对于方志体例,他也想有所创新,“要以质实有用,取征后来”。他查阅了民国以来70余种新编地方志,发现《宝山县志》的体例最为新颖,乃以之为蓝本,又从定海实际出发,有所改进,编定为6册、16志、70个分目。

《定海县志》问世后,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此后不久,陈训正老友应季审出长山东掖县,邀请陈训正重修县志,他欣然同意,北上主持。后来在《例目草创》中指出:“近见泰安新志编辑则例,定为舆地、政教、人物、艺文四门,四门中分类别目,要而不烦,询足原民国县志之范,宜授用之,以为本纂之根据,更参用定海志例,增食货一门,凡关于人民资生事项之统计皆入之。要之,编纂大意,务求质实有用,取征后来,叛古之消,所不辞也”。

1933年,陈训正又应邀主编《鄞县通志》。对此,他又一次表现出因时因地制宜,敢于叛古创新的远见卓识。他把全志分为六门:舆地、政教、博物、文献、食货、工程;并确定了八项原则:重近世而轻古代;重现在而轻过去;重改革而轻保守;重演变而轻固定;重群众而轻个人;重社会团体而轻家族及少数人;重通俗文艺而轻寻章摘句;重耳目实验而轻引经据典。

根据这八项原则,全志的取材也很有新意:“舆地志注重户口、水利、交通、国防、气候;政教志注重财政、教育及社会现象;博物志注重生产实用;文献志注重艺文方言;食货志注重金融、产销、物价、工资;工程志注重计划构造。”因此,来自光绪版《鄞县志》的材料,只占全志的十之二三,其余十之七八,都是通过广征博访、实地勘测和查阅各机关团体档案、刊物及近时出版的有关部县掌故的书籍整理出来的。从而,使浙江省的地方志修纂首先跳出旧舆地学的窠臼,而进人新的地理科学的体系。”

贤能高洁 无愧一生

1927年至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陈训正一度弃文从政,先后担任浙江省府常务委员、省民政厅代理厅长、西湖博物馆馆长,且两度出任杭州市市长,还当过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处参事。可是,陈训正“天性耿介,不妄取与,而在官廉正,不逞问家人财产;讷于言辞,顾质而弇阿,恒面斥人过。”(引自沙文若《陈训正传略》、台湾《革命人物志》第11集)这样的性格,显然是与国民党官场习气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每任一职都很短暂。

1932年,陈训正由南京回杭州,大彻大悟,从此息影湖上,以读书著述自娱。

陈训正中等身材、脸容清瘦蓄须,两眼炯炯有神,外视威严而内心慈祥,夫人魏氏生性简朴、温善,无文化,育四子一女,陈训正对她恩爱始终。1942年魏夫人在儿孙的陪护下,自永康避难辗转到宁波,未及窥家园,就逝世在宁波医院。陈训正时在云和,闻噩讯不禁临风怮哭,后写了悼亡诗,足见感情之深厚。

1940年,陈训正最钟爱的二儿建雷不幸在洪水中失足溺亡,白发送黑发,这对他打击巨大,一度悲痛不能行走。以前身体还算可以的老人,忧国忧民之外,怎能承受这接连的沉重创伤?

陈训正有孙儿女共30余人,其中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有剧作家、教授、律师等,有的虽失学也自学成才,为工人也是行业中之佼佼者,且多具文才,大概是源自祖父的影响吧!

陈训正平日慷慨好客,家中食客不断,亲友中有一住数月的堂七弟训惠(亲近共产党的)和外甥翁泽永(堂五妹之子,曾任郭沫若秘书),他并没把他们视作洪水猛兽,而是和常人一样接待他们住宿,对堂七弟力劝留日了事,对曾闹学潮被开除的表亲马协群(堂六妹之女,时在鄞县县立女中任学生会主席),1936年在杭州投奔大舅陈训正,陈训正不但留她在家中,还帮她介绍工作。现已80岁高龄的协群老人,回忆此事尤激奋不己。

陈训正不仅爱国爱民也爱家人族人,对族中一些困难家庭,有求于他,无不尽力帮助。即使是佣仆之辈也不例外,从不见他对佣仆疾言厉色,要求孙辈对年高的旧日奶妈、男工都称为婆婆、伯伯,体恤劳动人民成为家风。他平日言语不多,但内心感情极为丰富,这在他的若干诗文中可见一斑。

1943年10月19日,陈训正病逝于浙江云和县,时任省临时参议会会长,终年71岁。

陈训正人物评价

蒋介石:人伦坊表

于右任:早为人类争平等,晚以儒宗老战场

陈训正补充介绍

  陈训正,又字无邪、屺怀,号天婴。浙江省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乡官桥人。出生于1872年,

  出身富庶家庭,祖父陈克介及父亲两代经营茶叶及钱庄典当事业,家道殷实。他不仅是一位著名报人,而且治学深博,雅好古文诗歌。

  由于陈训正早年受到良好教育,先生少年时即显过人聪颖。

  1903年,中举,因而名扬乡里声噪慈东,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系近代宁波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学者。

  陈训正早年参与组织“石关算社”、“剡社”,1902年,在上海参与创立“通社”,以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和西洋的科学名著。

  1905年—1911年,陈训正出任宁波教育会首届副会长,六年中为所属(慈溪、鄞县、奉化、宁海、象山、定海)六县,共兴办中、小学百馀所。

  1910年,陈训正先生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同年加入同盟会,系早期同盟会成员,并至上海与汤寿潜(1857—1917年)、戴天仇(即戴季陶1891年—1949年)及其堂弟陈训恩(布雷,1890年-1948年)等创办《天铎报》。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后,浙东国民革命胜利,宁波光复,陈训正参与组织宁波市军政府,主管财政,末几改任参议。

  1912年,陈训正在上海参与创设平民共济会,主办《生活杂志》。

  1920年底,陈训正先生在上海创刊《商报》,任报社社长兼经理,次年总编戴天仇因结婚请假,由陈先生的堂弟陈训恩(布雷)代主笔。国民革命军北伐时,陈训正先生满怀文才,为蒋总司令所倚重,曾聘任私人机要秘书:不久,向蒋总司令推荐陈布雷担任。先生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与蒋总司令的革命主张。

  1927年-1931年,陈训正先生先后历任浙江省政府委员、杭州市市长、浙江省民政厅代理厅长,西湖博物馆馆长、国民政府参事等多职。

  1932年夏,应蒋委员长之邀,修纂《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训正回乡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省参议会议长。

  1943年10月,陈训正先生因病辞世于浙南云和县(抗战期间,省政府曾搬设此县),享年71岁。

  陈训正生前重视并积极兴办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其著述遗作有:《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天婴室丛稿》、《晚山人集》、《天婴诗辑》、《论语时训》、《甬谚名谓考》、《伣言》等八种,并修纂《定海县志》、《掖县志》、《鄞县通志》等方志。

  “陈训正”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