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宁波市名人

陈效华

暂无陈效华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宁波名人陈效华介绍

  陈效华(1923—1983),浙江宁波人,我国著名的畜牧学家、猪育种专家。1944年毕业于中正大学畜牧兽医系。先后任教于中正大学畜牧兽医系、中央大学畜牧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任讲师、教授,家畜育种教研组主任。他曾被选为第六届江苏省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数量遗传研究会顾问、江苏省第一届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养猪协会筹备组成员、中国畜禽品种志副主编等职。陈效华长期从事猪育种、猪种分类、畜牧区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猪种类型的划分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长经历

  陈效华,1923年4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44年毕业于中正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转入中央大学畜牧系。1949年后,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系任助教、讲师、教授,家畜育种教研组主任。1983年6月,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六届江苏省人大代表。

  陈效华一生勤勤恳恳,孜孜不倦,艰苦朴素,忘我工作。他与我国著名的动物繁殖学家谢成侠教授一同创建了南京农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该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之一。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编写《中国养猪学》一书,陈效华应邀参加撰写“丰富多彩的祖国猪种资源”一章。为了写好这一重点章节,他不辞辛劳,奔赴国内几个主要生猪产区,实地调查和勘测,参考国内外文献,和李瑞敏、张照同志一起对我国地方猪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即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高原型、华北华中过渡型和西南亚型,为我国地方猪种的类型描绘出一幅明晰的蓝图。

  为了贯彻第二次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会议的精神,研究落实云、贵、川、藏等省、自治区的猪种志与品种图谱的编写工作,陈效华于1981年9月主持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西南地区猪种资源讨论会,对四川、西藏、云南和甘肃等地的藏猪;贵州、广西的香猪;湖北、四川和湖南接壤地区的湖川山地猪的同种异名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亲自赴云南、贵州等产区进行实地考察。

  陈效华编著、编译和参加编写的著作主要有《 品种志》、《家畜体尺的测量与应用》、《养猪业中的育种工作》、《新淮猪选育》、《江苏省农业区域规划》、《遗传学与家畜繁育学》、《家畜育种学》、《 种》、《种猪档案记录》、《猪育种的理论与实践》、遗著《猪的育种》等。其中,《猪育种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在陈效华去世7年后,根据1982年农牧渔业部主办的全国猪育种技术训练班讲稿重新整理后成稿,并由当时的南京农学院副院长、动物繁育系专家夏祖灼教授主持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猪的育种工作基本理论,运用作者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丰富经验,密切联系实际,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陈效华的重要学术思想。

  陈效华热爱他的事业,甚至能够连续几十天日日夜夜地工作,有时体力有所不支,但仍带病坚持工作。由于拼命工作,他的饮食量日渐减少,即使流体食物也很难下咽,后经检查竟然患了癌症。当时,他要求主治大夫能给予他两年的生命,以便完成《猪育种工作的理论和经验》一书;同时,把他历年来在全国各地农村搜集的养猪农谚写成专著,留供大家参考。在病重期间,仍念念不忘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关心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成长。1983年10月31日,陈效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60岁。

  主要成就

  陈效华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育种实践经验。多年来从事家畜遗传和繁育、猪的育种、猪的品种志、畜牧区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和指导新淮猪育种、 品种志、江苏省畜牧区划、江苏省地方猪品种杂交育肥实验、猪禽品种标准化、太湖猪选育和商品瘦肉猪配套技术与良种繁育体系的研究(国家攻关项目)等课题。陈效华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他一心扑在畜牧事业上,关心和指导中青年的成长,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生产经验,在 种分类和解决中国地方猪种同种异名方面以及为推动全国猪的育种工作和猪种资源调查及其利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广大畜牧工作者的爱戴与尊敬。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参加了由山西农学院张志龙和北京农业大学张仲葛两位教授主持的全国《养猪学》教材编写工作。随后,他和李瑞敏同志合作,承担了江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江苏省农业区划研究工作,对江苏省猪种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他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现代育种技术资料,并到基层实地考察,撰写出《江苏省猪种类型》一文。不仅明确了江苏省猪的品种及其类型,而且也有助于全国猪种类型的划分,使之更为系统化和科学化。这项工作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重视。陈效华翻译了多部苏联畜牧的名著,由于他多年来从事猪育种科学理论的探讨,对 种有深刻的了解。他主持和指导了新淮猪育种工作,因此对 的品种改良形成了一套独创的想法和见解,对指导我国猪的育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协调攻关局与农牧渔业部畜牧总局联合召开了瘦肉猪、细毛羊、蛋鸡、肉鸡课题论证会,他应邀参加会议,并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和繁育体系的研究”,是江苏地区的主要主持人。同年,他还应邀参加山西黑猪的鉴定会,并帮助国家标准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华猪猪种标准”。

  陈效华博学多才,知识面广。晚年,他除钻研猪的育种科学之外,还从事畜牧生态学的研究。曾于1983年4月在福建三明市召开的中国畜禽生态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名为《畜禽社会经济生态学初探》学术论文。他说:“家畜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生态因子。家畜处处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式、程度又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两者之间是互相适应的,而且忠实地为该种生产方式服务,品种的演变历史就是凭证。大家都知道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说有变化也是以地质年代计算的。但畜禽品种只需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有较大变化,即使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地方品种也是如此。家畜生态学不应局限于自然生态学,还应着重于家畜的社会经济生态学的研究。”

  陈效华热爱科学,热爱祖国丰富的畜产资源,一生为 种的选育、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苦心经营,呕心沥血,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养猪事业。《 品种志》于陈效华辞世后不久全部脱稿,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部重要著作凝聚着陈效华的学识、心血和汗水,也烙印着陈效。

  “陈效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