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温州市名人>平阳县名人

陈再华

陈再华人物照片

平阳名人陈再华介绍

革命家

陈再华(1904—1935年1月24日),男,汉族,浙江平阳人。1919年,就读于平阳县学堂,1920年,转入温州艺文中学。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后,因对当时教育制度不满,仅读一学期,转入上海自治学院学习社会学。他学习勤奋刻苦,对哲学、政治学感兴趣,并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陈再华生平

陈再华,又名陈黄光,原名陈锡光,号再华,笔名白明、沙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无产阶级文艺战士。

1904年10月11日生于平阳鳌江一个绅士家庭。

矢志要做一个革命的实行家,因为参加学潮,1926年遭校方开除。1927年,又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1929年赴广州,任培正中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组织“培正文艺研究社”,出版《培正文艺》杂志。活动逐步扩展到校外后,先后组织了“一般文艺社”、“新文艺评论社”和“新兴文艺社”,出版《一般文艺》、《新文艺评论》和《新兴文艺》杂志。并联合这些秘密团体,成立了广州“争取言论自由大同盟”,推动广州的革命文艺运动。1929年起任广州培正中学国文教员,参与组织文艺团体、出版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译作、诗歌等作品,推动广州、香港等地开展革命文艺和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成员,进行秘密斗争。1934年11月26日遭粤系军阀陈济棠治下广州当局逮捕,受刑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帮助中山大学成立了“左翼剧联广州分盟”和秘密的“苏维埃之友会”,开展抗日宣传和为江西中央苏区募捐的活动。并创作了风靡南方各地的《奋起救国》歌词,鼓动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日。1933年,为了把广州和香港等地自发组织的进步团体置于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之下,他联络文化界进步人士,起草了关于广州和香港的文化运动和各团体组织的情况报告,赴上海,向中共党组织和“左联”要求“组织两地所有进步的文化工作者推进文化运动”。中共中央特科得悉情况后,吸收他为直接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中央特科工作。回广州后,他在香港建立秘密通讯联络点,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搜集了广东、香港一带的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情报,对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起了积极作用。1934年7月,赴上海向党组织汇报了工作。继而重返广州,将暴露身份的革命青年撤离广州,自己在日益危险的处境下坚持斗争。被捕前14天,他以献身革命的思想准备,写下一首《献给母亲》的长诗,告慰母亲:“为着绝对的多数,为着自己的子孙”,已经“坚强地组织起来,众人的血是流不尽的”,儿子要为革命“永远地前行”。11月26日,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广州警察局狱中。敌人施行酷刑逼供,戴上镣铐,拔光了他双手的指甲,他始终不肯吐露真情,引诱他“悔过”,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我的行为光明正大,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

陈再华补充介绍

  陈再华(1904—1935),原名锡尧,又名黄光,平阳鳌江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仲容,受维新思想影响,曾参与创办新学。再华幼承家学,后入南开大学预科和上海自治学院,最后毕业于光华大学。在沪求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同学中结识共产党人,成为30年代初提倡革命文化的勇士。

  1929年,到广州培正中学任国文教师,先后组织校内外爱好文艺者,成立培正文艺研究社、一般文艺社、新文艺评论社等文艺团体,进而组成争取-大同盟,出版多种文艺刊物,推动广州革命文艺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反蒋爱国活动,曾创作《奋起救国》一诗,由广州知名音乐家何安东谱曲,灌成唱片,流行港、穗一带,激起无数人的爱国热情;支持中山大学抗日剧社,成立左翼剧联广州分盟,又在进步青年中组织苏维埃之友会,开展支持中央苏区的募捐活动。1933年与港、穗革命文化人士黑炎、李拉特、陈光、潘皮凡一起,将当地进步文艺团体和文化运动情况写成书面报告,向上海“左联”汇报,被上海地下党组织中央特科吸收为中共党员,直属上海领导。此后,利用节假日,奔走于港穗间,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广泛收集国统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报,并发展组织。次年10月将一批已暴露身份的革命青年,或转移到上海,或送苏联学习。

  1934年11月2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观摩教学时,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1935年1月24日,被枪杀于黄花岗之侧,年仅31岁。事后,乡友陈步阶将其灵柩运回安葬,项经川其将部分遗著编成《再华文拾》传世。

  “陈再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