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名人陈鹤琴介绍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人物生平
1892年3月5日(农历壬辰年二月初七),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镇茅家弄一个没落商人家庭。
1898年(6岁)丧父,依靠母亲替人洗衣维持生活。
1900年(8岁),入私塾学习旧学。
1906年,在姐夫资助下考入美北浸礼会开设的杭州蕙兰中学(现杭州二中前身)。
1910年冬,中学毕业。
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1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在校期间创办校役补习夜校和城府村义务小学。
1914年夏,清华毕业,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 ,同船者有陶行知。曾打算学医,经反复思考,决心学习教育。 抵美后,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1917年夏,在霍普金斯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17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
1917年冬,随孟禄去美国南方考察黑人教育。同年,当选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会长。
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转入心理学系,准备博士论文。正值“南高师”教务主任郭秉文在美国物色教员,应邀回国任教,于8月15日乘船回到上海。
1919年9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与陶行知等人倡导学生自治。
1920年春,参加新教育共进社。
1920年12月26日,长子出生,将其作为实验与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对其从出生起的身心发展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和记录,并作系统研究。
1921年,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 。
1923年秋,在南京鼓楼自己住宅内开办鼓楼幼稚园,试验科学化、中国化的幼稚教育。
1925年秋,鼓楼幼稚园新园舍建成,定名为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请助教张宗麟协助工作,全面开展实验,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同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
1927年2月,与陶行知、张宗麟一同发起中国最早的儿童教育团体——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并任主编,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15条办园主张。3月,受邀担任晓庄师范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兼指导员;协助创办燕子矶幼稚园 。6月,任南京市教育局教育课课长,大力推行行政学术化,推广教育实验区。
1928年夏,在收回教育主权声浪中,主持上海公共租界华人教育,任职期间开办7所小学(附设幼稚园)、一所女子中学、4所工人夜校等。
1929年7月,创建中华儿童教育社,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儿童教育学术团体。
1934年7月至次年3月,前往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介绍世界新教育发展趋势和先进教育经验。
1935年,发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呼吁全社会、全民族关心和教育儿童,维护和保障儿童权益,在战争来临时,先救儿童。
1936年,响应“国难教育社”号召,发动募捐,推动“生活教育”、“国难教育”运动。
1937年2月,代表中华慈幼会前往印尼爪哇出席国际联盟远东禁贩妇孺大会。8月,大批难民涌入租界,与上海各界知名人士一道投入救济难民运动。
1938年初,担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与赵朴初、刘湛恩、陈望道等开展难民教育,在开办难民、难童学校;创办难民工厂,倡导生产自救;发起成立儿童保育会并任理事长;宣传推广拉丁化新文字。
1939年,因宣传抗日被汪伪特务列入暗杀名单,被迫转移,离开上海。
1940年夏,在江西泰和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师,任校长。
1941年,创办《活教育》月刊
1943年,创办国立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即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科前身。
1944年,战争临近,带领师生转移至赣州 。
1945年,因前方失守,赣州告急,带领全校师生向赣闽交界的广昌转移。9月抗战胜利后,应邀赴沪,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负责接管外国人办的学校。11月,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为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年,与陶行知一道成立生活教育社,筹办社会大学。10月,主持陶行知先生追悼会,后被推选为育才学校顾问委员会主席、山海工学团校董会名誉董事长,与政府当局交涉并向社会募捐,将两所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和团体迁来上海。
1948年4月,赴菲律宾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前往捷克布拉格参加国际儿童教育会议;会后前往美国考察特殊儿童教育,回国后在上海筹办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现为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院)。
1949年5月,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抓走,后经多位大学校长集体作保、营救获释。8月,接受南京市军管会之邀,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1951年春天,在批判《武训传》中,陶行知教育思想受到批判,陈鹤琴及“活教育”被错误批判。 同年6月,为响应抗美援朝号召,与夫人一道送小女儿参军。
1952年院系调整,任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首任院长,他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幼教系为基础,整合全国多个高校的儿童教育和福利专业,建立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
1956年12月,在“向科学进军”高潮中,作《从一个儿童的图画发展过程看儿童心理之研究》学术报告。
1958年5月,在南师开展的“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拔白旗”运动中受到批判,年底黯然离开校长岗位。
1978年10月,在全国心理学会上发言,提出“要加强儿童心理的研究,为振兴教育,适应新时期总任务需要服务。”
1979年3月,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11月,在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
1981年,为“六一”国际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3月,南京师范学院党委正式为陈鹤琴平反。
1982年年底,陈鹤琴病重。友人潘菽、高觉敷等来探视时,用颤抖的手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1982年12月30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
陈鹤琴人物轶事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岁的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望着自己的“杰作”,初为人父的陈鹤琴来不及兴奋,他拿着照相机,镜头对着襁褓中已经熟睡的婴儿连连拍照,然后用钢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婴儿从出生时一刻起的每一个反应……陈鹤琴对自己儿子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下来。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成果”与实验中心。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有时,他还会将儿子抱来课堂作示范。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自此,他家的客厅成了12个流浪儿的课堂。他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他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当时,儿童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荒漠,在学制上尚无地位,少数几个幼教机构,都由教会主办。于是,这位师从杜威的教育学硕士归国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又最先在高校开设儿童心理学。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1941年的中秋节晚上,陈鹤琴组织学生开了一场月光晚会。师生们围在大礼堂前面的平地上,边上是松林。在深蓝色的无云天幕下,大家弹琴、唱歌、讲故事。后来,学生们高呼“校长来一个!”年过半百的陈鹤琴拿起棍子,唱道:“我是一个小兵丁……”17年后,像这样的“活教育”实践,成为了批判老校长的罪状。1958年一次反右的批判大会上,有领导指着他骂道:“跳跳舞,钓钓鱼,发发牢骚,你那学问狗屎不如,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此时,有人看见,坐在台下第一排中央的这位中国“幼教之父”,“垂着眼皮,噘着嘴巴,一副受委屈的孩童神情。”
陈鹤琴人物贡献
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陈鹤琴出版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对编写小学课本和普及教育起了推动作用,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提供了用字依据。
陈鹤琴人物评价
“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
陈鹤琴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新华网)
“他确实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热爱儿童,儿童也才能喜欢他。”(潘菽)
“我的父亲是一位好脾气的老师。”“他不仅对自己的孩子脾气好,对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因此,在南京开办鼓楼幼稚园期间,孩子们都管他叫‘校长妈妈’。”(陈一心)
陈鹤琴是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教育的先驱者。
陈鹤琴人物作品
《智力测验法》(与廖世承合编)
《语体文应用字汇》
《玩具与教育》
《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
《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年,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著)
《家庭教育》(1925年)
陈鹤琴补充介绍
陈鹤琴(1892~1982年)
陈鹤琴,著名儿童教育家。浙江上虞人。民国3年(1914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考取“庚款”留美生,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民国8年回国,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等著作。民国17年,在“收回教育权”的呼声中,陈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努力争取使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民国29年,因从事爱国教育活动,陈被汪伪特务列为暗杀对象,后辗转去内地,进行中国幼儿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被任命为上海市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今址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兼办附属小学及幼稚园,并兼任省吾中学校董会董事长、名誉校长,恢复并出版《活教育》,解放后改为《新儿童教育》。
陈曾任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第二院院长。陶行知是其留美时同学,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当陶不幸去世时,在国民党-笼罩下,他毅然担任追悼大会执行主席,针砭时弊,高度评价陶的爱国教育精神。
陈支持并参加-,担任上海小学教师福利促进会顾问。师范部培育主任蔡怡曾(中-员)被捕遭受刑讯,陈奔走救援。民国38年5月陈两次被捕,后经上海6名大学校长和友人联名营救才获释。
解放后,陈曾应邀参加开国大典,出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教代会副主委,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并先后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和全国幼儿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
“陈鹤琴”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