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上虞区名人

徐懋庸

徐懋庸人物照片

上虞名人徐懋庸介绍

中共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

徐懋庸(1911年1月15日-1977年2月7日),原名徐茂荣,浙江上虞下管人。早年参加大革命运动。后到上海,与鲁迅相识。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教科长,晋鲁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冀察热辽联大校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南文化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著有《徐懋庸杂文集》《徐懋庸回忆录》等。

徐懋庸人物生平

徐懋庸(1911年1月15日—1977年2月7日),原名徐茂荣,生于浙江上虞。幼年家贫,高小毕业辍学。1926年参加第一次大革命,后因政府通缉,逃亡上海,考入半工半读的国立劳动大学。1930年,毕业后的徐懋庸到浙江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并开始翻译法国罗曼·罗兰著的《托尔斯泰传》及一些文学作品。1932年翻译了《托尔斯泰传》。1933年夏开始写杂文并向《申报·自由谈》投稿。他的杂文笔法犀利,揭露时弊不留情面,批判社会一语中的,因风格酷似鲁迅而以“杂文家”出名。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联”,1935年出版《打杂集》,鲁迅为之作序。同年翻译日本、苏联等国的进步著作。1936年因“左联”解散等问题写信给鲁迅,态度骄横。鲁迅发表了《答徐懋庸关于抗统战线问题》予以驳斥。1938年到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任抗大教员及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副校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南文化部、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1957年间写杂文100多篇,结集为《打杂新集》。这些杂文依然保持30年代的风格。1957年被错划右派,后改正。1977年2月7日,离春节还有10天,他带着深深的挚爱和深深的憾恨走完了艰难坎坷的人生路。

徐懋庸补充介绍

  徐懋庸(1910—1977),原名茂荣,笔名回春、高平,化名余致力、余扬灵,上虞下管西堂(今下管镇)人。1925年春,参加由上虞进步青年组织的青年协进社。1926年,受叶天底影响参加革命活动,任国民党上虞县党部宣传部干事,负责报纸《南针》。四一二-政变后,到慈溪秘密报纸《石榴》,遭通缉,往上海考入劳动大学中学部。1930年9月,毕业回浙江,在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33年春,复赴上海,常给《申报》副刊《自由谈》写杂文,得以与鲁迅相识,其作品风格、文笔酷似鲁迅,林语堂曾误以为是鲁迅所作。1934年春,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新语林》、《芒种》、《太白》等刊物,并负责与鲁迅联系。在1933年至1937年期间,曾为生活书店编著和翻译了不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1936年左联解散后,与郁达夫、茅盾、朱自清、曹聚仁等署名发表《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在“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战中,写信给鲁迅表示自己的看法,鲁迅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文章。1938年3月抵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任教。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教科长,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华北文化》主编,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副校长、校长,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三分团政治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1957年,以“回春”、“高平”等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杂文,被错划为 ,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文革”中受破孩。1972年后在“干校”劳动,开始撰写回忆录,仅完成12章即病逝南京。1978年平反昭雪。

  主要著作有《甘地》、《罗斯福》、《犹太人》、《打杂集》、《打杂新集》、《街头文谈》、《印度革命史》、《文艺思潮小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简单介绍》及《鲁迅——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等。1983年,出版《徐懋庸选集》(3卷)。译作有法国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日本山川均的《社会主义讲话》、俄国梭罗古夫的《小鬼》、法国巴比塞的《斯大林传》,还编有《列宁家书集》等。

  “徐懋庸”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