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浙江省名人>绍兴市名人>上虞区名人

王充

王充人物照片

上虞名人王充介绍

中国东汉思想家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师从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其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并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其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

王充的代表作品《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解释人们的疑惑,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

王充人物生平

出身细族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王充生于会稽上虞。

建武八年(公元32年),王充六岁时,父母尚存。在家接受认字写字的教育,有成年人的气派。

建武十年(公元34年),王充进书馆学习,书馆里一百多人中只有他没有什么过失,书法日益进步。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王充学完识字课程,离开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王充十一岁时,其父已去世。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见到扶风人班彪。当时班彪儿子班固十三岁,王充抚其背对班彪说:“此儿必记汉事。”

受业太学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王充在上虞县任掾功曹,在都尉府的职位也是掾功曹;后来在会稽太守府任掾五官功曹行事。因为多次谏争与上级意见不合而离去。因隐退闲居,旧友离去,于是创作《讥俗节义》十二篇。又思考人君的政务,因此创作《政务》之书。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后,王充到京师雒阳,在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段落章句,由于家贫无书,常到洛阳市肆上读书,过目成诵,因而通晓众多流派的学说。

居家著书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后,王充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授生徒。王充喜好论辩,开始好似诡辩,最终确有实理。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徙家避难

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王充徙家避难扬州,至丹阳、九江、庐江。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自纪篇》云“后入为治中”,即本传“转治中”。王充明言“诣扬州,后入为治中”,则“入州为从事”当在此时。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王充罢州家居,自免还家。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举荐王充之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征之,因病不能成行。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王充续写《讲瑞篇》文稿。

病卒于家

永元年间,王充年近七十,辞官家居,创作《养性》之书,共十六篇。不久,卒于家中。

王充历史评价

谢夷吾:“充之天才,非学所加,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白、司马迁,不能过也。”

刘知几《史通·序传篇》:“王充《论衡》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而己答以瞽顽舜神,鲧恶禹圣。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至若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此何异证父攘羊,学子名母?必责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至于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王充”条:“盖自居于圣贤而訾毁其亲,可谓有文无行,名教之罪人也。”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章太炎:“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王充《论衡》可称为卓异的著述。”(《国学概论·国学的派别》)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

黄侃《汉唐玄学论》:“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欢忭宁有量耶。”(《黄侃论学杂著》)

胡适《王充的论衡》:“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两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

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

周桂钿《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一个具有近代实验科学精神的超前的思想家。”

王充主要作品

王充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其中《讥俗》《政务》《养性》现已失传。

《论衡》一书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

王充后世纪念

王充墓

王充墓位于浙江省上虞市章镇林岙村乌石山(今上虞章镇滨笕枪山)上,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青石墓碑,上刻“汉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咸丰伍年岁在乙卯桂月吉旦”字样。王充墓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原址上重修的。墓不大,呈圆形,用条石砌筑,坐南朝北,上覆封土,顶植翠竹。

王充补充介绍

  王充(27—约97),字仲任,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祖上因军功受封会稽阳亭,不到一年,被爵削为民,以农桑为业。祖父名汛,受豪族欺凌,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塘县(今杭州),以贾贩为事。充父名诵,因与豪门结怨,迁居上虞。充为小儿,与侪伦游戏,不好狎侮。6岁读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8岁授《论语》、《尚书》,日诵千字。及长,以孝闻名乡里,被送到京城洛阳太学学习,曾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尝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不拘守一家之言与寻章摘句末节。因家贫而又无法进入仕途,遂回乡授徙自给。此后,做过一些小官,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性恬澹,不贪富贵。终因政见不合,离职家居。其情操为“贪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锺。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谣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于是,“闭门潜思,礼绝庆吊,户牖墙壁,各置刀笔”,潜心著述凡30年。章帝时,会稽郡太守谢夷吾上 书推荐王充之才:“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章帝特诏公车征召,因病辞行。乡人称其“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

  其著作,据《论衡·自纪》篇记述,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四部。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故闲居作《讥俗节义》12篇。又闵人君之政,不得其宜,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年近70,作《养性》之书,凡16篇。主张“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今仅存《论衡》一书。

  在《论衡》中,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自然观方面,批判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提出了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的元气说。以“天道自然”论,批判“天人感应”论。开辟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迷信思想分离的道路。在形神关系上,提出了物质、形体第一性,精神、知觉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后世无神论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既重视效验,认为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又强调“心意”即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唯物辩证观点。在历史观方面,坚持历史进化论,断言“周不如汉”。认为国家治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人民物质生活状况所决定的。在人性论上,认为人受气不同,禀性有善恶,但又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性行”的决定作用。在伦理思想上,发挥了《管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从经济生活出-证社会道德的兴废,把衣食温饱放到首位,提出了“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的观点。但是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只是用自然界规律去直接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如认为人的富贵贫贱由“命”决定,非人力所能变动;王朝兴亡由“期”、“数”、“时”、“历数”等超世间的力量决定等,因而陷入宿命论和历史循环论。又大胆地写出《问孔》、《刺孟》等篇,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

  墓(1981年重修)在上虞滨笕乡乌石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充”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