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四川省名人>乐山市名人>井研县名人

廖平

廖平人物照片

井研名人廖平介绍

清末民国初著名经学家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井研县研经镇)。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

廖平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钦点知县,授龙安府教授,任射洪训导绥定府教授。后任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宣统三年(1911年)任四川军政府枢密院院长。民国元年(1912年)任教于四川国学院,讲授经学。民国二年(1913年)代表四川赴京参加“读音统一会”。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一年(1914年—1922年),任四川国学学校(后改制为公立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此间曾兼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教授,讲授经史。民国十三年(1924年)去校长职,专事著述。

廖平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形成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廖平一生著作颇丰,达一百十八种。初编《四泽馆经学丛书》,后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概述图来源:

廖平人物生平

求学艰苦

咸丰二年(1952年)二月初九日亥时,廖平在四川省直隶资州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出生。

大约七岁时,廖平开始上学。最先的塾师是向春廷,地点在盐井湾的万寿宫,约二年时间。同治元年至三年(1860年—1864年),又在盐井湾的禹帝宫和小黄冲两地,分别受业胡龙田、曾志春。

自同治四年(1865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廖平先后在午凤山、黄连桥、高屋基,受业于钟灵。在曾志春门下学习时,因私塾设在中医先生廖荣高家中,廖平又同时向廖荣高学习过中医。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廖平参加院试,四川学政张之洞对他很为赏识,录取为第一,补县学生。

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参加科试,大受张之洞赏识,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感到宋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诂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

张之洞离川后,治经《公羊》学的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廖平经常向王闿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诂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

治经之路

光绪五年(1879年),廖平中举。

光绪七年(1881年),廖平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格区分古今之学。

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中进土,钦点湖北某县知事,以母年老请改教职,任龙安府(治今平武县)教谕。后历署射洪县训导,绥定府(今达县)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和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院长等职。

屡遭打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廖平在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维新运动失败,世间广传康有为为廖平嫡传弟子,粱启超为廖平再传弟子,尤其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之说”得廖平倡导。门人施焕自重庆迅急致书告知请他火速焚有关各书。廖平于是将新撰的《地球新义》稿本,付之一炬,随之《蜀学报》也被焚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嘉定士子于某指责廖平说经穿凿附会,状告到四川学政吴郁生处,廖平被警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绥定府举人刘仕智控诉廖平生活细故和所撰经学中的细枝末节,上状给四川学政郑沅,定廖平离经叛道之罪,廖平被参落职,革去安岳县教谕、绥定府学教授、绥定府中学堂总监之职。廖平离开绥定,先遣眷属回井研,独自一人羁留成都。

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学政赵启霖指责廖平研经《三传》同出子夏之说,穿凿附会,荒诞离奇,强行颁布文告,令各学堂不得延聘廖平讲学,也不准廖平聚众授徒。廖平只得离开。

出仕从教

宣统三年(1911年),廖平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军政府成立,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对于川中军政多有谋略。后长四川国学院及任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

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教育部欲统一国音,在北京建立读音统一会,召集各省及蒙古、西藏等地和华侨代表出席。廖平及蒋言诗被推为四川代表。二月由成都赴京。从子师政随行,至京住皮库营四川会馆。会中意见分歧极大,廖平未表达自己的观点。

民国八年(1919年),廖平在成都作四川国立专门学校校长。随后患风湿麻痹症,右肢偏废,从此,他言语困难,右手右足都痉挛,吃饭和行动必须有人伺候在身旁。但他仍坚持讲学著作。

晚年生活

民国十三年(1924年),廖平辞去校长任,继而回井研。在廖平患中风后的岁月里,他转而习医,有医学著作20余种。同时潜心研究经学,平安地度过了八年的乡贤生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二月初九,廖平八十大寿,亲朋故旧、弟子儿孙、道贺者络绎不绝。筵席散后,廖平前往成都督促著作刻印之事。但因年高体弱,途中病发,随行的儿子廖成励等,马上将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逝世于河坎场,享年八十一岁。

廖平轶事典故

求学艰苦

廖平家贫苦,父母兄长节衣缩食供其读书,因而极勤奋,夜晚常立于寺庙大殿中,借神灯照读。无钱买书,常借读借抄,甚至从废纸中寻觅阅读断页残篇。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其父曾为地主放牧牛羊,佣工度日,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自小就参加劳动。一次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责,遂感羞耻,颇思自立。他欲读书识字,但家中负担不起学费,于是从河沟捉鱼送给私塾先生为整,并告以自己的求学愿望。先生认为孺子可教,遂得以从师就读。廖平自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昼夜勤苦攻读,曾夜立于庙中神灯下读书。成年后,仍勤学不倦。经过潜心钻研,学业猛进,终于自立成才。

廖平就读的私塾到晚一片黑暗,唯有私塾所在的庙里的大殿上,有一盏供奉神像的油灯,半明不暗。每个晚上,廖平都借助油灯昏暗的灯光读书学习。有时甚至一读就是一个通宵,小和尚晨起给油灯添油时,廖平才发觉天亮了。寒冷的冬天,大殿太冷,他就用棉被裹足,一手拿书,一手执香。香火只有一团亮光,要保持亮光,就得不断地吹。廖平吹一口,看几行。冬天下来,棉絮上满是香灰所烧的小孔,千疮百孔。

学习时,廖平又很专注。有一次,他在寺院读书,一和尚给他送来玉米饼,另有一碟糖。廖平一边读书,一边吃饼,竟然把墨汁当作食糖沾来吃,也全然不知。及至和尚来收碗碟时,才发现他的糖一点未动,倒是涂了一嘴黑墨。从这件小事中,可见廖平专心致志的程度。勤奋的学习精神,加上学习时专心致志的境界,这是廖平能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在因素。

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明敏。他天资平平,记忆殊差,每天背课之时,他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在科举填括的时代里,记诵是最基本功夫,也是许多读书人用以炫耀自己本事的看家本领,可是,这个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来念书的小学生却在这方面天生拙笨,真令廖父大为失望,于是令其退学。看见别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廖平自然不会甘心。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家先神位面前,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一般。廖平回家,大肆渲染,家里人也兴奋异常。廖父望着还扑腾扑腾弹动的红鲤鱼,认为祖宗真的显灵,孺子可教,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牵了廖平再投塾师,请免其记诵。

从此廖平读书避短就长,专从“思”字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采用默识理解的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于此。他后来回忆这一转变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识其意。”这个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竟使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来,同时也促成了廖平重思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真是一大转机,因此他后来为学有成后,还深情地题其室日“双鲤堂”,以志纪念。

师生情缘

同治十二年(1873年),廖平赴省城参加院试,张之洞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临场答卷,廖平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说文》释义也搬进文中。不料疏忽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但张之洞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将廖平拔居第一,张之洞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 当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上舆论纷纷,指责廖平的经学第二变给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材料,廖平也被清廷列入了黑名单。张之洞却在戊戌变法的第二年,电召廖平去武昌,名为办报,实是对廖平的保护。因而,廖平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天下视为“始作俑者”的情况下,只是被下放到州县,并没有受到进一步的迫害。廖平对张之洞的知遇之恩,一生感激不尽。他每次出川,都要到张之洞的任所去看望恩师,如光绪九年(1883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上京应礼部试,就先后到张之洞任职的太原、广州、武昌进行拜访,而且,一住就是几个月。廖平每有新作,也总是想方设法,先送给恩师张之洞请教,如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几年里,廖平不是本人,就是托门人先后给张之洞送去了《左氏长编》《易经新义疏证凡例》《左传汉义补证》《尚书备解》《地球新义》等数种新作。

王闿运于光绪五年(1879年)任山长(院长),廖平与张祥龄常常向王闿运执经问艺,每至夜深。初时,王闿运见廖平粗衣布鞋,土里土气,不善言辞,对他不甚重视。后见他为学勤奋,见解深刻,于是刮目相看,成为至交。春秋佳时,师徒数人常郊游览胜,风流倜傥;若或学业有成,更是师徒同乐。王闿运前后在尊经书院执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离受学7年。7年中,王闿运对廖平厚爱独多,廖平在学业上也受王影响至深。

廖平历史评价

民国

廖平(自评):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

章太炎:以君学不纯德,而行乎纯儒。斯心燔经,不可以罪孙卿;虑也劫后,不可以诬高密。廖君之言多扬诩,末流败俗君不与。

蔡元培:吾国治经之士,自明清以来,各标汉宋,聚讼纷纭,期能汇通百家……扶坠衰落者,则惟近代经师廖季平氏一人焉。

蒋介石:皤皤一老,和真清夷。天人学贯,六译抉疑。公羊绝诣,旷代经师。麟藏道丧,天不憨遗。

向楚:有清经儒,卓然一代。先生崛起,扫刮残碎。大义微言,箴盲起废。善说礼制,长于春秋。古今之学,划若鸿沟。先生不言,干载其幽。小大天人,皇王帝霸。屡变复贯,以遗来者。国粹云亡,怅然涕下。寿逾八旬而终,继往开来,公是无双许叔重;穷经至六合之外,下学上达,人讶弥天释道安。

王兆荣:圣为天口,贤为圣译。赫赫六经,先王之迹。尊孔辟刘,夺郑之席。犁然古今,小大天人。学经六变,著书等身。仪型在望,垂辉千春。硕硕井研师,痛刮残碎,直抉精微,学能综贯群经,此摧陷廓清之功,俨同武事;西南儒林传,尤长春秋,善说礼制,天不憨遗一老,自秦汉魏晋而下,几见斯人。

龙云:笃学赖薪传,微言重绎张三世;高名留海内,清节齐踪鲁两生。

吴佩孚:大名遍西川,孔刘志坚成诤友;私淑有南海,魏晋而后此传人。

于右任:汉庑一经,蔚然名世;蜀江千里,郁为宗师。

孙科:奋笔著书,大名合寿儒林传;振铎宣教,当代早推经学师。

戴季陶:六变肄群经,毕生志事题楹句;一瞑痛中道,绝笔文章涉屺篇。

林竞:挽马郑注经,羊求好古,丹铅八十年,不必师承标汉学;锦江露冷,玉垒风凄,迢递两千里,空从远道哭灵光。

刘湘:说经继孔门七十子而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归神在邹衔大九州之外,挥斥八极,周游六虚。

邓锡侯:吾蜀产皋牢百世之才,逸群绝伦,昔数卿云今宋廖;先生尤恢诡万变不测,熔经铸纬,上通苍吴下瀛寰。

当代

舒大刚:他确实以大无畏的气概,将古往今来经学史上一切界限和篱樊推得干干净净,开辟了一个没有门户之争无比广阔的研究领域;他甚至扫除了学术史上儒家与百家,甚至与释道的区别,欲建立一个熔三教于一炉合诸子为一体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孔经哲学。这样大的勇气,这样大的构想,真是千古一人,旷世宏论!但是,他一生的努力又常常事与愿违,虽层变其说也不能自适,以至于六次改变自己的学说;他一生尊孔读经的呼号,又恰恰成了儒家经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哀鸣。他——廖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经学畸人。

黄开国:在这样的时代,往往也是文化学术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时期。即如近代中国,新与旧、中与西,各种文化冲突交融,铸造出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师。固守经学营垒,杂取古今中西各种学说,试图建立起一个包容中西、凌驾西学的经学体系的经学大师廖平,就是其中一颗奇特的亮星。从近代新旧文化的冲突交替来看,廖平的学术一方面表现了传统经学终结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为新的文化学术的创造指出了道路。这一点,在近代文化史上是谁也不可能取代廖平的。

李朝正: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是他的特长,而学术观点在晚年虽有不少离奇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氛围中,既无百家争鸣,也不能百花齐放,更何况经历的是八次重大打击,其中有的并非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别之争,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注脚。文人之气,常常难以承受重压,支撑得过去,从逆境中奋起的人不是很多。而能排除世俗,潜心于学术,能防干扰抗干扰,最后终成大业者更少。廖平虽一身坎坷,屡遭排低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他不盲从,不固步自封,不惜推翻自己原来的主张而另辟蹊径,虽遭非难打击亦在所不惜。其以礼制判分今古文经,认为“经学之要在制度不在名物”,使千余年来今古之纠纷涣然冰释,为经学史上一大贡献。并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有近代政治思想色彩。康有为受其启迪,从而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找到理论依据。张之洞曾致书廖平,谓康为其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其钩深探隐,穷辩伪古文经学,开启学术界厚今疑古之风,对历史学方面的影响甚大。

郑伟:通观廖氏之学,其治擎研精覃思。持论有据;后古解放,返本嗣新;古今兼探,守正出奇;专守求通。和而不同;明褪善思,融合贯通,翕究经衍,局世所重。他不仅是中园近代经学大师,亦是中国古典经学最后一位大师。更是中国学术近代转型时代的关键人物。

廖平主要作品

分类

书名

经部

三礼学

《学礼知新考》《周礼两戴大小统考》《礼说》《历礼篇》《读<五礼通考>札记》《王道三统礼制循环表》《五长礼制表》《十等礼制表》。《仪礼经传备解》《礼经札记》《记传汇纂》《丧服经记传问汇解》《飨礼补释》《乡人饮酒礼辑补》《礼经凡例》《容经订本》《容经解》《容经浅注》《容经凡例》《容经韵言》《妇容韵言》《<士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礼记识》《两戴记补注》《分撰两戴记章句》及《凡例》《两戴记分撰凡例》《王制订》《王制集说》《王制义证》《王制注疏》《王制佚文佚义考》《王制学凡例》《王制图表》《大学平天下章说》《大学中庸演义》《大学十图》《<中庸>“君子之道”章解》《中庸新解》《<月令>“毋出九门”解》《坊记新解》《礼运礼器郊特牲订》《乐记新解》《周礼义》《论周礼》《周礼订本略注》《周礼郑注商榷》《周官大统义证》《官属表》《周礼新义》《官礼验推》《官礼验推补证》《周官考征凡例》《周礼删刘》

易学

《上南皮师相论易书》《易经古本》《上经下经考》《易经古义疏证》《易象师法订正》《十翼为大传论》《生行谱》《易经经释》《中和解》《易经新义疏证凡例》《易通例》《贞悔释例》《尊卑大小释例》《十朋图说》《上下经中外分统义证》《序象系辞》《四益易说》《易经五运六气考》《易纬歧义》

诗学

《诗经提要》《诗本义》《诗纬新解》《诗经经释》《诗学质疑》《诗纬搜遗》《四益诗说》《诗纬古义疏证》《诗纬经证》《三家辨正》《毛证》《齐诗微绎必读》《序诗》《论诗序》《续论诗序》《诗图表》《诗文辞逆志表》《诗易相通考》《诗易合纂》《王启言注中引诗易考、《今文诗古义疏证凡例》《颠倒损益释例》《<山海经>为<诗经>旧传考》《诗经国风五帝分运考》《<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义》《重刻日本影北宋钞本毛诗残本跋》《张芋圃先生<诗经异文补释序>》

乐学

《乐经说》《乐经新义》《乐经记传汇编义疏》《乐经存亡集证》《乐经凡例》《礼乐宗旨表》《古乐考》《律吕要义》《乐纬经证》

春秋经

《春秋孔子改制本旨三十问题》《春秋经传汇解》《春秋比事》《张氏属辞辨例编删定本》《春秋三传折中》《三传事礼例折中表》《拟大统春秋条例》《春秋分国表》《春秋图表》《春秋日月时例表》《刘氏春秋古经章句考证表》《三传师说同源异流表》《三传异礼表》《三传异例表》《三传异事表》

左传学

《左氏古经说读本》《左氏春秋古经说》《左氏春秋古经说疏证》《左氏古经说汉义补证》《左传汉义证》《左传汉义补证》、《春秋左传古义凡例五十则》《左氏释例》《左氏补例》《春秋左氏传汉义补证简明凡例二十则、《春秋古经左氏说后义补证凡例》《左氏春秋学外编》《左氏春秋学外编凡例》《左氏拨正录》《左传三十论》《续三十论》《左丘明考》《左氏源流考》《左氏群经师说考》《左氏考证辨正》《左传经例长编》《左氏传长编目录》《箴箴左氏膏肓》《刘申受左氏膏肓》《刘申受左氏考证驳正》《刘申受左传考证灾异说》《郝氏春秋非左辨正》《春秋左传杜注集解辨正》《杜氏左传释例辨正》《五十凡驳证》《五十凡驳例》《左传杜氏五十凡驳例笺》《五十凡补证》《<左传>变易今学事实表》《<左传>变易今学传例表》《<左传>变易今学礼制表》

公羊学

《公羊先师遗说真记》《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公羊解诂商榷》《公羊春秋补证凡例》《公羊春秋传例序》《公羊春秋补证后序》《公羊外编》、《正公羊十六条》

谷梁学

《谷梁春秋经传古义疏》《谷梁经传章句疏》《谷梁春秋经传古义凡例》《起起废疾》《释范》《谷梁集解纠缪》《谷梁先师遗说考》《谷梁大义详证》《谷梁传例疏证》《谷梁外传》《谷梁决事》《谷梁属辞》《谷梁本末》《谷梁比事》《谷梁琐语》《谷梁日月时例表》《谷梁七等进退表》《谷梁笔削表》《谷梁褒贬表》《谷梁善恶表》《谷梁国尊卑仪注表》《谷梁一见例表》《谷梁三言例表》《谷梁内本国外诸夏表》《谷梁内诸夏外夷狄表》《谷梁内内夷外外夷表》《谷梁尊大夷卑小夷表》《谷梁名号中外异同表》《谷梁诸侯列数隐见表》《谷梁来往表》《谷梁加损表》《谷梁从史表》《谷梁旧传》《谷梁春秋经学外篇凡例》

语学

《论语微言集证》《论语微言述》《论语汇考》《论语汇解凡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义》《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民无得而称焉”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择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义》《“太师挚适齐”一章义》《“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躺”义》。

纬书总义

《七纬注》《古纬汇编补注》《诸纬经证》《群经灾异求微》《灾异论》

群经总义

《十三经注疏钞》《群经大义》《群经补题》《群经总义讲义》《经典释文考证》《五经异义证误》《五经异义释》《四益馆五经义》《经解辑证》《经学初程》《经学守约篇》《经学改良表》《经话甲编》《经话乙编》《经话丙集》《经话丁集》《经说求野记》《尊经书院日课题目》《经课题目》《四益馆经学穿凿记》《四益馆经学四变记》《五变记》《六变记》《今古学考》《今古学三十论》《续今古学考》《知圣篇》《知圣续编》《辟刘编》《古学考》《古今学考》《十八经注疏凡例》《群经凡例》。

孟子学

《孟子直解》《廛无夫里之布解》

孝经学

《孝经学》《今文孝经注疏》《古文孝经注疏》《孝经释文》《孝经旧传》《孝经两汉先师佚说考》《孝经辑说》《孝经纬注》、《孝经仪节》《孝传》《问孝》《曾子十八篇注》《孝经通礼》《孝经通论》《孝经附篇》《孝经学凡例》

雅学

《尔雅释例》《尔雅犍为郭舍人注校勘记》《尔雅舍人注考》

小学

《六书旧义》《六书说》《形声类》《释字小笺》《转注假借考》《洪氏<隶释跋>》《文字源流考》《中华大字典序》《翻译名义》

论学类

《孔子作六艺考》《四代无沿革考》《秦以前群经先师遗说考》《西汉以前古学先师遗说考》《五帝德义证》《皇帝三统五瑞表说》《皇帝王伯优劣表》《皇帝王伯统辖表》《皇帝大同学革弊兴利百目》《大同学说》《大共图考》《忠敬文三代循环为三等政体》《九州岛之外谓之蕃国义》《不以文害辞》《改文从质说》《语上篇》《地球新义》《天人论》《天人学考》《孔子天学上达说》《人天学内外不同说》《人天学说具于佛经说》《哲学思想论》《孔经哲学发微》《孔经哲学发微续编》《尊孔篇》《论尊孔》《中外比较改良篇》《孔教祆教之比较》《世界进化退化总表》《世界哲理进化退化演说》《伦理约编》《家学树坊》《五等封国说》《三服五服九服九畿考》《治学大纲》《致用初阶》《评<新学伪经考>》《中小学不读经私议》《阙里大会大成节讲义》《宗法非世族政治》《中外古今人表》《三五学会宗旨》《中国一人》《论立德立功立言之分》《优级师范选科学堂第一次毕业井研廖季平先生训词》

书学

《尚书传说》《尚书记传释》《尚书大统集解》《尚书备解》《书尚书弘道编》《书中候弘道编》《尚书今文新义》《今文尚书要义凡例》《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序例》《书经大统凡例》《尚书周礼说集证凡例》《禹贡验推释例》《洪范释例》《书经周礼皇帝疆域图表》《九锡九命表》《百篇序正误》《二十八篇为备考》《三德考》《牧誓一名泰誓考》《尚书王鲁考》《荧波既猪解》《十有三载乃同义》

表格参考资料:

廖平后世纪念

去世纪念

廖平遗体装殓之后,停于宅内,井研全城举哀,用了百多匹白布,做漫天过海,挽联挂满大街小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9日,四川大学与井研旅省同乡会联合在四川大学为廖平举行追悼会,盛况空前。会场悬挂国民党、政、军、学、商各界有名人士诔文12篇,挽诗15首,挽联577幅。上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政要,中至四川省政要及四川大学师生,下至井研县农民廖家的佃客亲友,特别是井研驻军24军刘文辉部队,以穆瀛洲司令为首的团营连长署名的挽联尤多。蔡元培等提议公葬,蒋介石、于右任、孙科、吴佩孚、陈立夫、宋子文、刘湘、刘文辉等均撰诗文悼念。

纪念研究

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廖平逝世后,学界即渐次展开了对其学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思想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对廖平经学六变、经学思想、在中国经学史上之地位,以及与康有为、张之洞等人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纪念建筑

廖平墓

廖平墓原址在四川省井研县东林陈家山,墓前的碑铭有章炳麟、林思进等人的字迹,在“文革”中被毁。廖平墓曾被伐冢开棺。1982年,井研县开展文物普查,当地学者将廖平墓被毁情况上报,由四川省文化厅领导张秀熟批准重修廖平墓,张秀熟亲书墓碑。廖平墓后迁至井研城郊翠屏山。1995年,井研县文化馆周玉辉择出廖平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撰写的悼念文词用书法写出,刻成碑石镶在翠屏山廖平墓园。

廖平补充介绍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乐山)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其父曾为地主放牧牛羊,佣工度日,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自小就参加劳动。一次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责,遂感羞耻,颇思自立。他欲读书识字,但家中负担不起学费,于是从河沟捉鱼送给私塾先生为整,并告以自己的求学愿望。先生认为孺子可教,遂得以从师就读。廖平自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昼夜勤苦攻读,曾夜立于庙中神灯下读书。成年后,仍勤学不倦。经过潜心钻研,学业猛进,终于自立成才。

  同治十年(1873年).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次年举行院试,张之洞对廖平很为赏识,录取为第一,补县学生(即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再应科试,正场题"狂"宇,廖平以"用犬"之-释《论语》"狂涓"之文,以优等食凛蜞,调成都尊经书院肄业深造。廖平早年在家乡接受的是来学那一套,受到张之洞奖掖尤其是进入尊经书院后,师人张之洞。张之洞治学宗文字训贴的乾嘉汉学,廖平受其影响,感到来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沽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但是,廖平一生学术的基本方向,并没有沿着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张之洞离川后,治经讲个文经学的《公羊》学的王向运主讲尊经书院。松羊》学治经,不斤斤于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主张透过文字之表,去探求其中隐寓着的微言大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廖平经常向王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沽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自此,廖平一生的学术就基本上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了。光绪五年,廖平中乡试第24名举人。光绪七年,他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沽十论》。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于今古之分。其学多为前人未发之论,深造有得之言,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

  廖平,井研县人,家贫苦,父母兄长节衣缩食供其读书,因而极勤奋,夜晚常立于寺庙大殿中,借神灯照读。无钱买书,常借读借抄,甚至从废纸中寻觅阅读断页残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参加院试,受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录取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由官方供奉,进入成都尊纪院深造,钻研《春秋》经学。光绪五年中举,光绪七年注《春秋谷梁传》,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2卷和《公羊何氏角诂十论》。其说多为前人未发之论。光绪十五年中进土,钦点湖北某县知事,以母年老请改教职,任龙安府(治今平武县)教谕。后历署射洪县训导,绥定府(治今达县)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和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院长,四川国学学校校长等职,为公认的晚清著名经学大师。

  清宣统三年(1911年),廖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军政府成立聘他为枢密院院长,对于川中军政多有谋略。民国8年(1919年)他患风湿麻痹症,右肢偏废,仍坚持讲学著作。民国10年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和大学教授。民国13年回井研。以多病之故,钻研医术,写成医书20多种。同时潜心研究经学,其学术思想多变,曾自说:"为学须善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若三年不变已属庸才,十年不变斯为弃才矣!"他不盲从,不固步自封,不惜推翻自己原来的主张而另辟蹊径,虽遭非难打击亦在所不惜。其以礼制判分今古文经,认为"经学之要在制度不在名物",使千余年来今古之纠纷涣然冰释,为经学史上一大贡献。并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有近代政治思想色彩。康有为受其启迪,从而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找到理论依据。张之洞曾致书廖平,谓康为其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其钩深探隐,穷辩伪古文经学,开启学术界厚今疑古之风,对历史学方面的影响甚大。他一生著述甚丰,计一百多种,主要辑为《六译馆丛书》。民国21年拟出版,亲赴成都,行至乐山,突发大病,卒于返家途中。

  注:大师家居井研县研经湾。原名盐井湾,国民政府为表彰和纪念大师的贡献而更名,沿用至今,为县辖区治所。

  廖平学术研究

  光绪十五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会试成进士,朝考三等,钦点即用知县。他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省外为由,请改教职,部铨龙安府(今四川平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今四川达县)教授,任中被劾免职。后继任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今四川乐山)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在这段时期,廖平在经学观点上,以为《周礼》出于王莽之时,有许多为刘歆迎合王莽之意而作。于是专主今学《王制》为孔子之学,古学《周礼》为刘歆乱之学.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二变。括张之相、梁启超、钱穆在内的知名学者,均认为尽管康有为之书与廖平之书有本质不同,但康有为之书是受廖平之书启发而成,当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力为廖平的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

  主要著作

  廖平经学第二变实已是以今文经学家的身份,来构建他的经学理论,而他的经学理论不是别的,乃是传统的尊孔尊经理论。但是,在近代社会要讲尊孔尊经,就得讲出一点新名堂。于是,在经学第二变后,廖平又提出大统小统的经学第三变,人学天学的经学第四变,天人大小的经学第五变,用五运六气解《诗》、《易》的经学第六变。所谓小统大统,是说孔子改制有两种,一是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的中国万世法,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一是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的全球万世法,以《尚书为经》、《周礼》为传。所谓人学天学,是说孔子改制不惟有关于人的世界的法则,讲-以内的人事,见《春秋》、《周礼》;又有讲-以外天的世界的法则,见《诗》、赐》,《诗》讲神游,灵魂游于-之外,《易》讲形游,形体游于-之外。天人大小不过是对小统大统说与人学天学的糅合。所谓五运六气,本是《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系医经,廖平以此为孔门《诗》、《易》师说。

  廖平经学的后来几变,不过是将孔经与孔子从中国的神化推广到全球,再从全球推广到宇宙。究其精神实质而言,殊无可取。但是,廖平在构建其经学理论时,取材又不限于经学。他是用今文经学的方法来建构理论的,而建构中不仅突破了今文经学的界限,同时还突破了整个经学的界限。古今中外,经传诸子史册,诗赋纬道佛堪舆术数,西方地理学天文学宗教等学说,都是廖平用来建构其理论的素材。因此,从廖平经学理论的内容来看,又与传统经学有根本不同。为维护经学,反

  基本观点

  廖平经学第二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尊今,即尊崇今文经学;一是抑古,即贬抑古文经学。尊今的代表作是《知圣篇》,认为松羊》学的素王改制说是经学的微言大义所在,但汉代公羊家只讲孔子为汉制,远未穷尽孔子改制的义蕴。他说孔子改制是垂万世之定制,为中国立万世法,只有这样来理解素王改制说,才算懂得了"知圣"。抑古的代表作是《辟刘篇》(后改名《古学改》),提出古文经学起源于刘歆作伪,西汉哀平之前并无古文今学之说,《史记》、《汉书》关于衷平之前古文经学的材料,都是刘歆及弟子添窜的。

  廖平此说一反平分古今之论,有许多臆断之论,虽然在学术价值一t远不如平分今古之论。但这一变却通过康有为的影响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发生了极大震动。因为廖平在光绪十五年的会试后,应张之洞之召,曾转赴广州。康有为、黄季度同访廖平于广雅书局,竟夕晤谈,廖平向其示以《知圣篇》和《辟刘篇》。之后廖平又访康有为于广州安徽会馆,再次谈论。康有为遂本廖平之论,据《知圣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据《辟刘篇》著作了《新学伪经考》。这两部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进行张目并提供了思想基础的书,影响极大,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虽然康有为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关系,但包而建立了一个不同传统经学的所谓经学体系,这就从面无情地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因此,廖平的经学不仅在经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

  廖平研究《伤寒论》

  廖平后来在1898年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四川军政府成立,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后长四川国学院及任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他一生坎坷,屡遭诬低、夹击,甚至革职查办,先后历经八次打击,但他总是以换而不舍的精神,潜心著述,从不停笔。他一生著述近一百四十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1932年,为联系出版他的著作,拟亲赴成都,不料走到乐山,忽发大病,随行的儿子廖成励等,马上将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卒于河坎场,享年八十一岁。

  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在为廖平所撰写的《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中云:"以君学不纯德,而行乎纯儒。""斯心燔经,不可以罪孙卿;虑也劫后,不可以诬高密。廖君之言多扬诩,末流败俗君不与。"章太炎之言,恰如其分。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是他的特长,而学术观点在晚年虽有不少离奇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氛围中,既无百家争鸣,也不能百花齐放,更何况经历的是八次重大打击,其中有的并非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别之争,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的注脚。文人之气,常常难以承受重压,支撑得过去,从逆境中奋起的人不是很多。而能排除世俗,潜心于学术,能防干扰、抗干扰,最后终成大业者更少。廖平虽一身坎坷,屡遭排低、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

  后学研究

  1、廖平及其经学六变

  2、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3、本世纪初的《诗经》学研究

  4、中国历代大儒-经学畸人 廖平

  5、《廖平评传》

  6、列文森与六译先生

  7、巴蜀哲学之特色

  8、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文献研究

  9、著名经学大师-廖平

  10、经学及晚清"经今、古文学分派说"之争议

  11、廖平的《古学考》和《知圣篇》

  经学研究

  廖平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经学研究中,学术多变,自称一生凡六变,影响极大。

  “廖平”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