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广东省名人>佛山市名人>顺德区名人

廖平子

暂无廖平子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顺德名人廖平子介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

廖平子(1880-1943)同盟会员。广东顺德人。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由于他鼓吹民族主义,抨击清政府的暴政,被誉为“顺德三杰”之一。56岁的廖平子热血沸腾,投笔从戎。他在家乡组织敢死队。

廖平子生平

廖平子(1882—1943)原名任坚,字平子,号平庵,又号苹庵,广东顺德县勒流镇三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廖伯雪是个举人,在兄弟分家的时候,不要田产,只要书籍,被乡人视为傻瓜,后成为晚清顺德诗人,有诗文行世。父亲廖季延,也是喜欢读书的人。平子少时有此富足的藏书,又十分好学,除了学文还喜习武艺。由于他鼓吹民族主义,抨击清政府的暴政,被誉为“顺德三杰”之一。

他追随孙中山,为清末明初的著名记者,曾任《中国日报》副刊的主笔。 1938年10月21日,日寇侵陷广州,附近各县也相继沦陷。在国破家亡的危险关头,56岁的廖平子热血沸腾,投笔从戎。他在家乡组织敢死队,避实击虚,神出鬼没地与敌伪周旋,使敌人疲于奔命,杀伤敌伪军千余人。 后来,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廖平子携眷亡命澳门。

1939年,廖平子在澳门生活十分困难,但他毫无退缩之意,自办一种半月刊的诗画杂志,以宣传抗日。杂志取名《淹留》,是借屈原《离骚》中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着廖平子。他在《淹留·发起辞》中说:《淹留》者何?志无成也,读书无成,抗战亦无成也。然则将若之何?吾将以一笔墨为原料,以诗歌为工作(具),身上百千万亿毛孔,一一放出无限光芒。以与敌作殊死战,内则加笔伐于魑魅魍魉,表同情于志士仁人。于是,国魂指日以复,国难指日以苏,个人人格亦永不会损失,以存天地正气。”他虽喜欢诗歌,却反对无病呻吟,吟柳吟风的无聊之作。他说:“文人之有诗歌,文人之结晶也。然诗歌云者,岂特吟风弄月,欣奇赏胜,往复酬酢而已。必将察祸福之本原,挺然而作国家民族之保障。故夫武人之剑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效力,武人之羞也;文人之笔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捍卫,抑亦文人之耻也。”

廖平子简介

廖平子(1880-1943)同盟会员。广东顺德人。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日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不问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体育会。1930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淹留》半月刊。1942年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病故。

廖平子著作

《淹留》每期出版15册,每册定价10元,廖平子以此勉强维持生活,家人以糊火柴盒辅助家用。当时蔡元培寓居香港,得知廖平子自办一种抗日文艺杂志,十分钦佩,每期都托人购买,甚至以几十倍的重价购买一册。这除了蔡元培慧眼独到,对“深得宋元人笔意”的廖平子的画视同拱璧外,看来与蔡有意支持这位潦倒的爱国诗人有关。《淹留》出至四十期,便改名《天风》,又出至十四期而停止。他后来在《〈予心〉自序》说:“草《淹留》四十期,《天风》十四期,皆以诗歌为抗战工具。枪放下,笔可操也。”表示他虽不能再率领敢死队进行抗日,但运用笔杆子,也是可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 《淹留》与《天风》的出版,在世界报刊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一是整份杂志没有一个字是印刷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手写本,从编辑、手写到装订、发行邮寄,均出一人之手。他当时年仅八岁的儿子廖鼎,也在身边帮忙做些打杂工作。这在世界报刊史上,确是没有前例的。二是每期只出版15份,这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少的一份杂志。随着现代印刷术日新月异,今后再也没有人出版手写杂志了,从这一点来说,真可谓“绝后”也! 1941年冬,日寇占领香港,澳门人心惶惶。廖平子决计回乡。

廖平子补充介绍

  廖平子(?~1943)

  廖平子,字苹庵,原名仕肩,广东顺德人。早年潜心攻读诗书,尤擅古文辞。其后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思想日渐倾向革命。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起与友人卢信等参与推翻清廷的秘密活动,并在兴中会香港分支机构主办的《中国日报》上发表抨击清廷-的文章。旋被该报聘任笔政。其间,还陆续发表诗歌与小说,大多为忧国感时之作,颇受当地读者好评,因而名重一时。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廖与郑贯公、黄世仲、卢信、陈树人等由冯自由引荐而成为分会的首批盟员。光绪三十三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继续参与同盟会在当地组织的活动。宣统元年(1909)返回广东,曾居家乡倡导以新法改良种桑养蚕,开当地改良农业之先河。并先后在香港《中国日报》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小说《尺素书》、《南宋-演义》及诗歌、粤曲。民国元年(1912),被聘为南京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翌年因各地反袁的“二次革命”武装斗争失败,他受时局的影响而一度淡出政治活动,专致于社会慈善事业,先后主持广州孤儿院与上海精武会。民国19年,被聘为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民国21年,因与该会主持人关系不和而返粤在家乡归隐,暇时专心绘画,深得宋元名家画意。民国27年,日军侵占广州,廖平子极为愤恨,遂将家产悉数捐用于组织乡团抗敌,后因战况不利而携眷避居澳门。其时廖的家产已荡然无存,以至在澳的生活至为贫困。他独力创办《淹留》抗战诗史半月刊,每期的诗与画均自编自绘,以发行所得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民国30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澳门受战事波及,廖平子遂返回广东。其间,曾与周之贞等冒险进入顺德敌占区,尽力组织抢救难童约400余人脱离沦陷区。翌年,携家眷迁至广东战时省会韶关,自办发行抗战诗史半月刊《予心》,期刊的文辞写作及装订发行等事务均由他自己独力操办。是时他生活十分清贫,自谓是“以吞口水养命”,仅靠友人认购《予心》诗刊的馈赠补贴家用,但仍婉辞当局的救济,并欲以历年创作的诗画作义卖捐滑翔机一架支持抗战。义卖之事虽未能如愿,但他的爱国热忱广为称誉。民国32年9月,韶关流行时疫,廖平子亦受到传染,因贫困而未能及时就医,于同月23日逝世。身后萧条难以为殓,遂由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与广东省政府代办善后并抚恤遗属。

  “廖平子”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