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名人苏绰介绍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
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早年担任行台郎中。后得仆射周惠达的举荐,被任为著作佐郎。此后愈发受到西魏权臣宇文泰的信任,被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累升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封美阳伯。
大统十二年(546年),苏绰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年四十九。周明帝二年(558年),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追赠邳国公。
(概述图参考资料 )
苏绰人物生平
苏绰出身武功大族,为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的九世孙,其家族历代都担任二千石的官员。其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苏绰少年时喜好学习,博览群书,特别擅长算术。
苏绰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时,西魏丞相宇文泰在东都门外为他饯行。临别时,宇文泰问道:“你家子弟之中,谁可以任用?”苏让乘机推荐苏绰,宇文泰便召苏绰担任行台郎中。
苏绰在一年多任职期间,宇文泰并没有深入了解他,但各官署中有难决之事,都要向苏绰请教才能决定。官府之间的文书,也由苏绰定下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能。
后来,宇文泰与仆射周惠达议事,周惠达无法回答,请求暂时出外议论。周惠达召来苏绰,把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刻为他衡量裁定。周惠达之后入内禀报,他的回答得到宇文泰的称赞,宇文泰问道:“谁为你出的主意?”周惠达说是苏绰,并称赞他有王佐之才。宇文泰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随即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
一次,宇文泰与公卿们前往长安的昆明池观看捕鱼,走到城西汉代仓库遗址,宇文泰回头问左右的人此地的故事,没有人能回答。有人说:“苏绰博识多知,请问问他。”宇文泰便召见苏绰。苏绰详细作答,宇文泰十分高兴,又进一步询问天地造化之由来,历代兴亡的遗迹。苏绰能言善辩,对答如流。宇文泰更加高兴,就与苏绰并马缓行到昆明池,竟然连捕鱼也没有看就返回。宇文泰又把苏绰留下来直到深夜,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宇文泰躺着听他说。苏绰陈述指明帝王之道,并进述申不害、韩非的精要。宇文泰于是起身,整衣端坐,不知不觉移坐而前。苏绰一直说到天明,宇文泰还未厌倦 。次日,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才能出众的人,我要委任他政事。”随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预决定机密大事,从此对他的宠爱礼遇越来越优厚。苏绰创制文案程式,用红黑两色分别书写出入公文,又制定计账、户籍之法 。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兵分三路,进攻西魏,潼关之战爆发。宇文泰认为进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的东魏大将窦泰麾下多精兵,恃胜而骄,如能出其不意,袭破窦泰,“则(高)欢不战而自走矣”。当时诸将大多打算分兵抵抗,只有苏绰、达奚武与宇文泰意见一致 ,决定集中兵力抵御窦泰,最终将其生擒。其余两路齐军闻讯,纷纷退还。
大统四年(538年),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衔,封爵美阳县子,食邑三百户。又加通直散骑常侍,晋封美阳伯,增邑二百户。
大统十年(544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 苏绰为改革制度所草拟的《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最为后世称道。宇文泰立于座右,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计帐法及六条者,不得为官。
苏绰勤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由于天下尚未平定,常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份内的职责。广泛访求贤能英杰之士,共同弘扬治国之道。凡是他所推荐提拔的,后来都当了大官。宇文泰也对他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彼此之间没有猜忌。有时宇文泰外出巡游,便把预先签字的空白纸张交给苏绰,如果有急需处理的政事,苏绰可根据情况决断,宇文泰回来时,也只是打开看一下。苏绰曾说,治国之道,应当像慈父那样爱惜百姓,像严师那样教育百姓。
苏绰每次与公卿讨论政事,总是从白天直到深夜,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十分清楚。因为思劳过度,苏绰患上了气疾, 最终于大统十二年(546年)在任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宇文泰闻讯后,恸哭不止,“哀动左右”,极感哀痛、惋惜。
苏绰将要下葬时,宇文泰为尊重其品德,下令从简安葬。他归葬武功县时,宇文泰只用一辆白色布质的车子装载棺椁,宇文泰与公卿们都步行送到同州城门外。宇文泰亲自在灵车后以酒浇地,说道:“苏尚书平生行事,他的妻子、孩子、兄弟们有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只有你懂得我的心,我了解你的心。正准备共同平定天下,不幸竟舍我而去,有什么办法!”说到此处,宇文泰放声痛哭,酒杯也从手里掉下去。至安葬当天,宇文泰又派使者以牛、羊、猪三牲祭奠,并亲自撰写悼文。
周明帝二年(558年)十二月,苏绰与贺拔胜等十三人得以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追赠苏绰为邳国公,以其子苏威袭爵。
苏绰轶事典故
苏绰在西魏时,因为经常国用不足,所以制定的税收很重。等到颁行后,他慨然叹道:“我今天所制定的重税法,就譬如张满的弓,只是为了在战乱之世满足国用,并不是治平之世的作法。后世的君子,谁能把弓弦放松呢?”苏绰的儿子苏威记下了父亲的话。等到隋朝建立后,苏威担任度支尚书,于是奏请隋文帝减免赋税、徭役,尽量从轻从简。
苏绰历史评价
宇文泰:
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 (《北史》引)
苏尚书平生谦退,敦尚俭约。 (《周书》引)
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 (《周书》引)
麻瑶:“绰既操履清白,谦挹自居,愚谓宜从俭约,以彰其美。” (《周书》引)
杨坚:“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干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魏故度支尚书、美阳伯苏绰,文雅政事,遗迹可称。展力前王;垂声著绩。宜开土宇,用旌善人。” (《追封苏绰为邳国公诏》)
令狐德棻:“太祖(宇文泰)提剑而起,百度草创。施约法之制于竞逐之辰,修治定之礼于鼎峙之日。终能斫雕为朴,变奢从俭,风化既被,而下肃上尊;疆场屡扰,而内亲外附。斯盖苏令绰之力也。名冠当时,庆流后嗣,宜哉。” (《周书》)
李延寿:“周文(宇文泰)提剑而起,百度草创,施约法之制于竞逐之辰,修太平之礼于鼎峙之日,终能斫雕为朴,变奢从俭,风化既被,而下肃上尊,疆埸屡动,而内安外附,斯盖苏绰之力也。” (《北史》)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诸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王导)之经理琅琊,景略(王猛)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杨愔)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隋高祖论》)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通典》)
司马光:“性忠俭,常以丧乱未平为己任,荐贤拔能,纪纲庶政;丞相泰推心任之,人莫能间。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有须处分,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论议,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劳成疾而卒。” (《资治通鉴》)
朱熹:“三代而下,制度稍可观者,唯宇文氏耳。苏绰一代之奇才,今那得一人如此!” (《朱子语类》)
王夫之:
流风所被,施于上下,拓拔氏乃革面而袭先王之文物;宇文氏承之,而隋以一天下;苏绰、李谔定隋之治具,关朗、王通开唐之文教,皆自此昉也。 (《读通鉴论》)
苏绰之制治法,非道也,近乎道矣。宇文泰命绰作大诰,为文章之式,非载道之文也,近乎文矣。……绰以六条饬官常,首之以清心,次之以敦化,非其果能也,自治道亡,无有以此为天下告者,而绰独举以为治之要领。自是而后,下有王仲淹,上有唐太宗,皆沿之以起,揭尧、舜、周、孔之日月而与天下言之,绰实开之先矣…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风云未能衰止,而言不繇衷、无实不祥者,盖亦鲜矣,则绰实开之先矣。宇文氏灭高齐而以行于山东,隋平陈而以行于江左,唐因之,而治术文章咸近于道,生民之祸为之一息,此天欲启晦,而泰与绰开先之功亦不可诬也。非其能为功也,天也。
法先王而法其名,唯王莽、宇文泰为然。莽之愚,刘歆导之;泰之伪,苏绰导之。自以为周官,而周官矣,则将使天下后世讥周官之无当于道,而谓先王不足法者,非无辞也,名固道法之所不存者也。泰自以为周公,逆者丧心肆志之恒也;绰以泰为周公,谄者丧心失志之恒也。 (《读通鉴论》)
朱轼:“苏绰谟谋于内,其忠敬节俭非犹夫崔暹、崔季舒等之倾邪也。韦孝宽扞御于外,其练达明敏非犹夫高敖曹、窦泰等之麤豪也。孝宽六旬之拒高欢、三策之平高纬,运筹决胜,不愧将才。若乃定经制、立章程,使国家焕然有更新气象,绰贤且远矣。” (《史传三编》)
蔡世远:“苏绰、王朴,虽偏安之臣,未可小也。” (《历代名臣传序》)
苏绰主要作品
《全后魏文》录有苏绰的作品四篇:《奏行六条诏书》(即《六条诏书》)、《大诰》、《佛性论》(已佚)、《七经论》(已佚)。
苏绰补充介绍
苏绰(498~546年),字令绰,西魏大臣、改革家。岐州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人。他生在关中的名门望族,自曹魏以来世为官宦。父苏协曾任武功郡守,堂兄苏让为西魏汾州刺史(故治在今陕西宜川北)。苏绰自少时起就勤学善思,博览群书,以知识广博闻名乡里。入仕后,“以天下为己任”,尽力帮助宇文泰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为振兴西魏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永熙三年(534)秋,魏孝武帝受权臣高欢的军事压力,从洛阳西逃关中,在宇文泰支持下,以长安为都,建立了西魏政权。宇文泰操纵朝政,励精图治,广求人才,苏让便向宇文泰推荐了苏绰,他从此入仕。初任大行台郎中,不久迁为著作佐郎。因他博学善谈,机敏聪慧,长于写作,成为大行台中最干练的官员。当宇文泰找苏绰交谈时,他纵论历代兴衰,阐述自然科学现象,讲得井井有条。宇文泰发现苏绰颇具政治才干,立即擢为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处理政务。
苏绰得到宇文泰重用,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当时,西魏政权刚刚草创,宇文泰为求存图强,令部属制定了24条新制,苏绰参与了其中“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的起草。这个法规是关于国家财政预算和赋税征收的具体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农民的滥征,也使国家的财政管理制度化、条理化,增加了国库收入。
大统七年(541),苏绰帮助宇文泰增订了12条新制,与24条同时实行。这些措施对革除社会弊病起了一定作用,促进了关陇地区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十年(544),苏绰升任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等职,掌管了西魏的财赋大权,成为宇文泰的得力助手。这年,他提出了“减官员,置二长(即里长、党长),置屯田”三条建议,对节省财政开支,安定社会秩序,储集粮食,改善西魏经济困窘起了积极作用。当年七月,魏文帝下诏,命苏绰将36条新制删繁整理,汇总为五卷,颁行天下,称“中兴永式”(式即法)。
在删定新制的同时,苏绰以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为借鉴,向宇文泰提出了六条治国的改革建议。宇文泰奏请文帝以诏书形式颁行全国,并规定各牧守令长要将六条熟记在心,如不能熟诵,则不能为官。这就是著名的六条诏书。其内容主要是:一曰先治心,即提倡清心与修身。苏绰认为,牧守令长要治理民众,自己必出于公心,行合于公理。反之,如果为官者自己是非不分,如何能够治理民众?他说:“率至公之理以临其民,则彼下民孰不从化。”【注:见《周书》383页】所以苏绰强调,皇帝(包括各级官吏)自身的行为是全国百姓的表率,“表不正,不可求直影;”官不能自治,戒行,是无法要求百姓修身的。因此他提出:“故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注:见《周书》383页】二曰敦教化。苏绰非常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性(即人品)在于教育,“随化而迁。”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引导,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质。他提出“凡诸牧守令长,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注:见《周书》383页】他主张对人民实行教化的内容是:“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仪,使民敬让。”【注:见《周书》383页】苏绰认为,如果百姓能作到这0,天下可治。三曰尽地利。苏绰认为:人以衣食为命。人民若衣食不足,饥寒所迫,是无法做到礼让的。他说:古之明主明白这个道理,先使人民丰衣足食,然后施行教育。他提出,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在于地利尽”。“地利所以尽者,”主要在于牧守令长领导有方。他说,在春耕夏种和秋收时节,若地方官不抓紧督促农民搞好生产,耽误了农时,就等于“绝民之命”。他还提出,在这三个农忙的间隙,应提倡农民栽桑养蚕,种植果树和蔬菜,饲养家禽,以增加生产资金。四曰擢贤良。苏绰明确提出,国家用贤吏则治,失良才则乱,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门选制度,反对九品中正制。他认为只凭门第取士就无法达到择贤良,主张选官应不限其出身、民族等,主要考虑本人德才程度。他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当时庶族地主阶级人士的支持。苏绰还论述了德与才的关系,明确提出应首先注重人的志行(即道德品质),然后看其才艺(即知识才干)。“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注:见《周书》383页】他认为,有良好道德品质又有才能的人,方可担当治理国家和地方的责任,如果有才能而志行不正者,为官必乱,这种人不能选拔。五曰恤狱讼。在这一条中,苏绰主要强调执法要赏罚分明,量刑要轻重得当。他认为,若“赏罚不中, 无措手足。民无措手足,则叛怨之心生。”他要求掌管刑狱的官员,必须精心审案,反复推究案情,注重证据,不可夹带冤情,使有罪之人必须受到惩罚。他还强调执法官必“当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务求曲直,念尽平当。”不可掺杂私情邪念,率情肆虐,以致使奸诈罪大的人从轻或逃脱处罚,使不善言辩的人受到重罚。他主张对罪大恶极的人应处以重刑,杀一儆百。六曰均赋役。西魏当时既和东魏(后来为北齐)连续作战,又趁机向南朝扩张,军费开支很大,国家无力减轻赋税徭役。苏绰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减轻民怨,提出平均的措施。他所说的平均,指“不舍豪疆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此之谓均也。”【注:见《周书》390页】他认为,征赋税,派徭役,关键在于守令调度得当,斟酌贫富先后,不可“致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疆者或轻使而近防。”【注:见《周书》390页】
这六条改革内容,体现了苏绰卓越的政治见识,是汉族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经验的总结,目的在于强化统治,改革吏治,改善经济状况。实行数年之后,关陇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西魏国力日渐强盛,使它在与北齐、南梁的争霸中成为较强大的割据势力。以六条诏书为基本内容的改革,到恭帝三年(556)形成0,在北周武帝时完成,历经四十余年,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苏绰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个人生活一直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习风,不置田产宅第,不仗势聚敛钱财,清廉自处,顷心谒力辅助宇文泰治理关中,所以宇文泰对他非常信任。当宇文泰外出时,就委托他代行职权,处理政事。苏绰办事认真勤奋,常昼夜不间断地工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终因过度劳累而患病,于大统十二年(546)卒于任,时年仅49岁。
苏绰死后,宇文泰为成全他一生敦尚俭约的品德,“从俭薄葬,以彰其美”,用一辆布车载着苏绰遗体,送归武功家乡安葬,宇文泰率朝臣步行送至郊外。下葬之日,宇文泰亲自为苏绰写了祭文,并派官员以祭祀最高规格——“太牢”祭奠苏绰。
苏绰除过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在文学方面亦有相当建树。他反对南朝的骈体文和文坛盛行的浮华艳丽的文风,与其堂兄苏亮一起主张恢复古文,颇有影响。大统十一年,当魏文帝祭家庙时,宇文泰命苏绰写了一篇颂文《大诰》,其词古奥质朴。宇文泰向百官宣示,下令“自今文章皆依此体。”这对改变当时的文风乃至世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此,士人写文章皆仿照他的文体和笔法。苏绰的著作《佛性论》、《七经论》皆散佚。
“苏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