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陕西省名人>西安市名人>高陵区名人

吕柟

暂无吕柟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高陵名人吕柟介绍

明代著名理学家
明代学者、教育家

吕柟(1479—1542),明代学者、教育家、状元 。原字大栋,后改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人。

吕柟人物生平

师事薛敬之。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因宦官刘瑾窃政,引疾返乡,筑东郭别墅、东林书屋,以会四方学者。后复官,入史馆纂修《正德实录》。又贬山西解州判官,摄行州事,居解梁书院从事讲学,吴、楚、闽、越士从者百余人。嘉靖六年(1527)升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尚宝司卿,公暇在柳湾精舍、鹫峰寺讲学。十一年升南京太常寺少卿,又在任所讲学。十四年调国子监祭酒,以整顿监规,使公侯子弟亦乐于听讲而知名。次年升南京礼部侍郎,仍在任所讲学。十八年致仕返乡,再讲学于北泉精舍。生平所至皆以讲学为事,大江南北门生合约千余人,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朝鲜国曾奏请其文为式。为学注重躬行实践, “以格物为穷理”,强调 “即事即学,即学即事” ( 《泾野子内篇·鹫峰东所语》)。提倡广见博闻,认为“四方上下山川草木皆书册”(《端溪问答》)。针对科举弊端,提出“安贫改过”。安贫即不为科举陷溺,以务实为本;改过为脱去旧习,做“克己功夫”。主张教人“因人变化”,依其资质高低、学问深浅而异,不可一概而教。

成长经历

吕柟的一生跌宕起伏。十七八岁时,以学识广博而被选入正学书院。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他二十九岁,举南宫第六人,擢进士第一,授翰林编修。然而,时值阉党刘瑾把持朝政,正直之士不为其所容。适逢西夏扰乱边境,他上疏请皇上入宫御经筳,亲理政事,结果遭刘瑾嫉恨,遂与何瑭一起引退。是为第一次起落,在官仅两年。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吕柟三十六岁。刘瑾伏诛后,他官复原职,然不久又遇上乾清宫受火灾,他应诏上书呈六事,又多次上书劝皇上举直措诸枉,皆不被采纳,于是便再次引疾而归。这是他的第二次起落。

与仕途的低迷相反,吕柟讲学却日益昌盛。第一次引退之后,他在家乡营造了东郭别墅,每日聚徒讲学其间,四方学者慕名而云集。别墅容纳不下,随即又筑东林书屋,讲学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好学之士多出其门”。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吕柟又官复原职。次年担任会试考官,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充实朝廷。嘉靖三年四月(公元1524年),他以十三事自呈,表达“大礼未正,引为己罪”之意,实质是委婉批评明世宗违背礼制,结果触犯龙威,与邹守益一起下狱。不久,吕柟谪为解州判官,而邹守益则谪为广德判官。这是他的第三次起落,在京为官也仅两年。主政解州期间,他“恤茕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临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为政之余,筑解梁书院以讲学,今本《泾野子内篇》中的《端溪问答》《解梁书院语》即是这一时期的讲学记录。

丁亥年(公元1527年),他转为南都吏部考功郎中。自此以后,吕柟才逐渐走出仕途的阴霾,先后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尚宾司卿,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累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任职南京的九年中,吕柟与当时的著名学者进行了频繁的学术交往和辩论,《泾野子内篇》中的《柳湾精舍语》《鷲峰东所语》即是这一时期讲学的记录。已亥年(公元1538年),他上疏请归,同年五月致仕,时年六十岁。返归故里随即讲学于北泉精舍,这也是吕柟一生中的最后四年讲学。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吕柟卒于家,享年六十四。《明史》称其“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惰容。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柟与罗钦顺云”。

吕柟主要作品

吕柟著述宏富,有《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毛诗说序》《礼问内外篇》《春秋说志》《四书因问》《史约》《小学释》《宋四子钞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南省秦藳》《泾野诗文集》《泾野子内篇》《泾野集》等。

吕柟补充介绍

  吕柟(1479~1542年)字仲木,号泾野,明代著名理学家,西安府高陵(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吕柟自幼笃志好学,虽寒冬酷暑,端坐诵读于书舍。14岁应童子试,补廪生。正德三年(1508)殿试进士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在翰林院充任经筵讲官、考官、史官期间,讲授义理,尽心竭力;考核官吏,不徇私情;主持修史,秉笔直书。

  当吕柟步入仕途后,宦官刘瑾以同乡名义拉拢他,吕坚决拒绝。因此遭刘瑾一伙阉党忌恨。当时武宗荒淫昏庸,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财政匮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吕柟目睹此现状,痛心疾首。其时,蒙古贵族侵扰边境,吕柟上 书武宗入宫亲政,以消除祸根。刘瑾怀恨在心,要杀吕柟。吕觉察后愤然称病辞职。

  1510年,刘瑾案发被处死后,朝廷名臣王廷相等纷纷上 书,建议武宗起用他。于是吕柟官复原职。他仍仗义执言,规劝皇帝纳谏勤学,得到武宗赞赏和采纳。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遭火灾,吕柟陈言六事,指出武宗之荒政。他在谏言中,要求武宗“逐日临朝亲政”、“遣去义子番僧”、“取回镇守太监”等条,为常人所不敢言者。这年秋季,吕柟因父病回乡。

  1522年,明世宗继位,改元嘉靖。吕柟应召参与修撰《武宗实录》,并上疏世宗劝他勤学以实行新政,大意说:“克己慎独,上对天心,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庶太平之业可致。”

  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兴。吕柟又以“十三事自陈”。但因他的主张违背皇帝的意愿,借口他所陈“十三事”是宰相的职责,是越权,因而获罪下狱。不久,贬谪为解州(今山西运城县南)判官,摄行州事。主政期间,吕柟抚恤鳏寡孤独,减丁役、劝农桑、兴水利、筑堤护盐池,行“吕氏乡约”及“文公家礼”(文公指北宋文彦博),御史为他辟解梁书院讲学,四方学者接踵而至,政绩卓著。

  吕柟代理知州三年后,御史卢焕等累荐,升南京宗人府经历,历官尚宝司卿。临行时,解州士民千余人哭送到黄河边,还立碑刻记他的政绩。他到南京后又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选国子监祭酒,晋升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吏部事。在南京为官期间,又设教讲学,各地学子慕名前来从师者很多,培养了不少学者,时人尊称为“海内硕士”、“当代师表”。

  吕柟为人正直廉洁,敢于直言极谏,生活俭朴。为官三十余年,官至三品,家中只有图书,“家无长物,室无媵妾”,对澄清吏治、扭转社会风气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他德高望重,嘉靖二十一年(1542)去世时,高陵人为之 三日,解州及四方学者闻之,“皆设位,持心丧”。甚至连世宗皇帝也为他停止朝事一天,并赐祭葬。

  吕柟是享有盛誉的理学家,在学术思想上属程朱学派,初受业于渭南薛敬之,以河东理学家薛瑄为宗。与湛若水、邹守益在南京共主讲席九年,吴、楚、越、闽士大夫从学者百余人。正德末(1521)家居时,筑东郭别墅讲学,他的学说提倡“仁心,重视礼教,其内容都是封建伦理道德。著作有:《四书因问》、《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泾野诗文集》、《高陵志》、《解州志》等。

  “吕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