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上海市名人>浦东新区名人

黄炎培

黄炎培人物照片

浦东新名人黄炎培介绍

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出生于川沙镇内史第,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5年参加同盟会。

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等职。1952 年兼任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1954 年9 月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2 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4月和1965年1月,分别连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

黄炎培人物生平

建国前

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出生川沙镇内史第,早年父母双亡。

1887年随外祖父发蒙,接受传统教育。迫于生计,年未弱冠,即在家乡任塾师。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

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

1902年后又中江南乡试举人。

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期间,开始接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新学书籍。次年在乡办校,因鼓吹反清被逮捕,一度入狱,在江苏巡抚“就地正法”批文到达一小时,由基督教外籍牧师保出,逃亡日本,一年后事息归国,继续兴办学校。

1905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

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

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报聘,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所以,他都是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考察。

1917年赴英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现中华职业学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此后数十年时间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主要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来展开。

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曾参与起草1922年学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和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筹备主任(现河海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一度任主席。

(图1)为1945年7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宴请国民参政员饭桌上仅4菜1汤。

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7月应邀访问延安。写成《延安归来》一书,如实介绍延安。

1946年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建国后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姚维钧的骨灰也安放于此。

黄炎培收藏著作

收藏作品

曾创办有“人文图书馆”,1933年,筹建新馆,实业家叶鸿英捐款40万元,改名“鸿英图书馆”。收藏以社会科学、历史及关于近代史料为主。至1946年,藏有报纸136种、杂志3604种、图书5万余册。私人藏书丰富,古籍法帖珍品不少。所藏魏晋、唐、宋碑帖数种,名人书画等,毛泽东曾借过其收藏王羲之书法真迹。

黄炎培文章峭拔清健、傲岸不群。笔歌墨舞、酣畅淋漓。诗初学温、李,继复寝馈李、杜。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兴到落笔,虽语必工,富于著述。

人物著述

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八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

作品一二

天地示人真善美;

山河还我北南东。

(抗日战争期间自题春联)

公朴为民主而死;

民主为公仆而生。

(黄炎培挽李公朴)

聚以成仁,民之主也;

青天白日,人可杀乎。

挽李公朴、闻一多

大量容人,小心处事;

正身率物,屈己为群。

(自题)

死生以之,为中华民主奋斗;

知行合一,是先生教育精神。

(代民盟中央挽陶行知)

向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中心,今后当结合国际主义;

向以一般青年为教育对象,今后应特重工农青年。

(题厦门集美鳌园)

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

切莫奢侈过分,闻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

(自题书斋)

名理孕异梦,髫年抱秋心

(对联赠喻的痴)

蒿目时艰,痛公等罹难,已成社会国家之悲惨损失;

伤心永别,感吾侪后死,应为团结民主而加倍辛勤。

(黄炎培挽叶挺、王若飞等“四·八”死难烈士)

生平多莲幕文章,立功在定国先,惟吴下云阳尤不朽;

余事作枌乡教育,下笔尽惊人语,开江南风气而非师。

(黄炎培挽邹芸巢)

学生在学校里座谈,暴徒在群众中掷弹,是谁指使那个凶手;

最高学府何等尊严,青年生命何等宝贵,请你扪着自己良心。

(黄炎培挽昆明“一二·一”惨案遇难烈士)

几百青年,三间老屋,如此鞠躬尽瘁,到死方休,为人可以师矣;

廿年朋友,万方风云,回忆亡命归来,望门投止,道义何敢忘乎。

(黄炎培挽原上海城东女校校长杨白氏)

物则棉铁,地则江淮,盖其自任天下之重如此,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凡在后生,宜知勉矣;

早岁文章,壮岁经济,所谓不作第二人想非耶,孰弗我有,孰是我有,晚而大觉,尚可憾乎。

(黄炎培挽张謇)

四十年交好,到老犹壮,最难赤手成功,万方衣被,付与儿曹好模范,惟自力乃获生存,由来富厚场中,几见飞黄上进;

五千里流亡,相依为命,不意刚肠招祸,永别尘缘,处分家事尚从容,信暴敌必然败复,料定凯旋门外,会看扶榇东归。

(黄炎培挽穆藕初)

锁铜烟尘白日昏,端阳风雨叩圜门。长城万里梅千树,随意挥毫见国魂。

(1937年5月5日,黄炎培不顾风险,到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看望国民党逮捕的“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沙千里、史良、李公朴、王造时,不仅与他们合影,还赋诗一首)

千山万水我何曾,解放追随愧此生。双鬓斑斑知未晚,大群改造作新人。

(1961年,84岁的黄炎培于5月1日参加天安门广场晚会时)

长征队伍未身参,解放来归我自惭,卅六周年建军节,何曾共苦只共甘。

(1963年8月1日,黄炎培赋诗以纪念八一建军节)

黄炎培补充介绍

  黄炎培 (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曾字楚南(一作号),改字韧之(辛亥年在上海赵凤昌惜阴堂讨论国事会议记录签署。后见1915年《学生会会报》、1917年杭州《教育周报》),一作讱之,又改任之(署见《学生会会报》),别号观我生,笔名抱一(见《小说月报》)、同父(见解放前《展望》)影射名王培芝(见龙公《江左十年目睹记》),人称珐琅博士(早年欲以 舶来品的搪瓷器皿,曾在中华职业学校设置珐琅科,附设珐琅工场,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口号,以致遭到少数人的讥刺为“珐琅博士”)。

  “黄炎培”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