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上海市名人>浦东新区名人

张闻天

张闻天人物照片

浦东新名人张闻天介绍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原名张应皋,化名洛甫,上海南汇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领导人之一。

张闻天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59年被错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1978年8月(一说1979年8月 ),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有《张闻天选集》。

张闻天人物生平

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张家宅(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他目睹中国内忧外患的状况,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早年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受《新青年》影响倾向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学生运动,并开始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评介外国文学名著,后在南京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至1923年,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工作 。

1925年6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并任助教、翻译,同时兼任共产国际东方部报道员。

1931年初,张闻天同志从苏联回国,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当年9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他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并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常委 。

1933年初,由于形势变化,他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张闻天跟随党中央、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

遵义会议前夕,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

遵义会议后,1935年2月上旬,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张闻天同志代替博古同志在党内负总责。从这时一直到1938年9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党中央日常工作由张闻天同志主持。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历任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东北期间,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城乡经济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上均有突出建树。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兼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张闻天同志实际离开了党内“负总责”的岗位,主要负责宣传、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等工作。

1942年,到陕北和晋西北农村作了一年多的农村调查。曾长期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负责人、《共产党人》编辑,作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闻天赴东北。

1946年春,任合江省(今在黑龙江省内)省委书记。

1948年春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并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调任辽东省(今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内)省委书记,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同志转到外交部门工作 。

1951年4月,出任驻苏联大使。

1954年底,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1959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因直言不讳地批评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闻天坚持原则,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阴谋集团进行斗争,并遭到迫害。

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在江苏无锡病逝 。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对张闻天等所作的错误结论。

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他的老战友致悼词,赞颂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胡耀邦发表讲话,张闻天的名字被列入同毛泽东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党的杰出领导人的行列。

张闻天人物轶事

名字由来

张闻天的名字源出于《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 。

以文学翻译和评论为主,宣传新思想

1920年上半年,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出国热,赴法国、日本、美国勤工俭学的人越来越多。7 月1 4日, 张闻天东渡日本, 在东京自修日文,读哲学、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在日本期间,他与田汉、郑伯奇等文学青年往来密切,田汉创造的《梵峨嶙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之一夜》等文学作品,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样,张闻天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放弃了哲学学习,逐渐转向了文学翻译、评论和创作。

1921年1月,张闻天从日本东京回到上海后,开始对中外文学家的作品产生了兴趣。4月,开始读托尔斯泰、泰戈尔、罗素、平林初之辅的作品,翻译介绍托尔斯泰的作品及相关评论、研究文章。9月,张闻天翻译的《托尔斯泰的艺术观》(2万多字)一文发表在《小说月刊》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上,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从1922年初起,张闻天更加热衷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他在译介外国文艺理论和评论外国作家作品中显示出超人的才华,被远在美国的中国学友会友们发现,这些学友会友们很希望他到旧金山去,同他们一道开展社会活动。1922年8月20日,张闻天从上海乘中国远洋轮南京号前往旧金山。在美国勤工俭学期间,一方面,他凭借着比较好的英文基础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里学习。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设备齐全。他通常白天上午都坐在图书馆里或读书或翻阅期刊或从事译著。另一方面,张闻天做旧金山华侨中文报纸《大同晨报》的编辑工作。1924年1月,张闻天结束了留美勤工俭学的生活,乘坐林肯号邮轮返回上海。

从1921年9月到1924年1月,张闻天主要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和评论外国文学为主,如《元始文明之由来及其影响》《笑之研究》《苏维埃俄罗斯政策之发展——苏维埃共和国经济计划自白之一》《狗的跳舞》《文化与幸福》等译文和评论。在不到3年时间里,张闻天译著达50万字之多。

1924年2月张闻天着手小说《旅途》的创作。5月6日,完成了《旅途》的创作。9月4日写完《逃亡者》,10月10日发表在《小说月报》第15卷第10号上。1925年5月,张闻天从重庆返回上海。6月25日,《东方杂志》第22卷第12号发表了张闻天的小说《飘零的黄叶——长虹给他母亲的一封信》。该小说6300多字,写出了25岁张闻天的内心独白。1942年2月5日,《中国青年》第3卷第4期特载了张闻天的这篇小说。张闻天在转向文学翻译、评论、创作的过程中,依然关注中国社会问题。

从1 9 2 0 年7 月至1 9 2 4 年1 0 月间,张闻天陆续发表《离婚问题》《无抵抗主义底我见》《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日俄会议之破裂》和《赔款与战债》等文章。1924年10月,张闻天到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英语教师。他利用讲台巧妙地宣传新思想,宣扬男女恋爱自由,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他还组织部分觉悟较高的学生学习《新社会观》《共产主义ABC》,使学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他的学生李伯钊、杨丽君等成为四川妇女解放的先进分子。1925年3月,张闻天离开女二师,来到川东联合县立师范任国文教员,主编《南鸿》周刊,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命的急流》等文章。从1915年9月到1925年5月,张闻天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在艰难中探求真理,经过三次选择,他的政治觉悟日渐提高 。

遵义会议的第一主角

根据党史资料记载,对遵义会议产生重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应该至少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四人,其中张闻天尤为关键。有一个故事可作为这段历史的注脚:现在无论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还是浦东张闻天生平陈列馆,在“遵义会议”部分,都有一座毛、张、周、王的四人群塑。但韶山的这一群塑像后面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曲折故事。据说2003 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 周年,该馆对原陈列进行改造,新设计的这一群塑中只有毛、周、王三人。新馆正式开放前,胡锦涛总书记前来视察,当他看到这组群塑后,即问该馆负责人:那时候张闻天是总书记,但这里怎么没有?并指着群塑说:这里应该还有张闻天。

确实,无论从酝酿到召开,还是从贯彻到落实,在遵义会议整个过程中,张闻天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闻天是遵义会议台前幕后的第一主角。

第一,“三人行”构筑了遵义会议的“物质基础”。长征出发后,张闻天同毛泽东、王稼祥走在一起。就是这一“三人行”,拉开了日后一出惊天动地历史活剧的序幕,这三人同行的相处中毛泽东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张、王,组成了反对李德、博古错误领导的“中央队三人团”。用张闻天自己的话来说,“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放下了物质基础”。

第二,通道会议改变了红军长征行军方向。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惨重损失,但李德、博古仍让部队北行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当然,红军后来实际上是按毛泽东的主张,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逐渐扭转了危局。但问题是,长征前毛泽东对五次反“围剿”也提出过不少正确意见,却都没有被采纳,为什么这次转兵贵州的主张却被接受?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湖南西北边境一个叫通道的县城举行的会议上,当时被人们视为党内地位仅次于博古的二号人物张闻天带头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正是由于毛泽东的主张被会议采纳,才改变了红军长征路线,使红军避免了与兵员数倍于己的敌人正面交锋的危险。

第三,毛、张谈话搭建了通道会议的平台。据当时随军长征的罗明1986 年回忆,罗到达通道的第二天去见毛泽东时,碰巧遇上毛、张正在一起谈话,罗站在门口等候时不经意间亲耳听到了谈话内容。张对毛说:湘江战役通过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损失惨重,敌人发现了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正在调集大量兵力展开包围。此时毛泽东明确向张闻天提出:不能再照原计划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应改为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显然,他们二人的这次谈话是通道会议的一个重要背景,通道会议则是遵义会议的一个重要前奏。

第四,张、王橘林谈话为遵义会议进行组织改选作了强力铺垫。遵义会议前,张闻天与王稼祥之间有一个著名的“橘林谈话”。在一片橘林里,王稼祥问:“我们这次转移(指长征)的最后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张闻天答:“咳,也没有个目标。这个仗看起来这样打下去不行。毛泽东打仗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毛泽东出来吧!”

当晚,王稼祥就把张闻天的这些话告诉了彭德怀,然后又转告给了毛泽东。几个人一传,几位将领也就都知道了张推举毛指挥军队的想法,大家都赞成让毛泽东出来指挥。耿飚曾对张闻天此举作了这样一个评价:如果没有张闻天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来,遵义会议就不可能开。他不提出来,也没有别人敢提。过去苏区多少同志因为提不同意见挨整呀。如果谁也不提,毛主席也出不来,我们红军就不可能胜利到达陕北,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如果不是张闻天首先提出这个问题,遵义会议就只能是按照黎平会议的决定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而不是从组织上让毛泽东进入常委参与军事指挥,问题还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第五,遵义会议上张闻天作反报告,为会议确定思想基调。会上,博古作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后,张闻天作反报告。他旗帜鲜明、全面系统地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的错误军事领导,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然后,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深刻地分析了错误军事路线的症结所在。紧接着王稼祥发言,支持张闻天的反报告和毛泽东的发言,并提出由毛泽东来指挥红军。会议结束时,推选毛泽东为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之后,中央常委讨论分工问题,决定由张闻天取代博古担任总书记,在党内负总责。

我们总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一起为遵义会议成功举行建立了丰功伟绩。张闻天是促成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并使其落实的第一主角 。

在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

第一,事变爆发第二天,张闻天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发表了“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这一独到见解,同时指出了“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这一根本方向。

第二,在党中央确定和平解决事变方针的19日政治局扩大会上,张闻天围绕“不再恢复反蒋”这一关键,对决策的正确性及其策略思想作了鲜明、系统的阐述;并为中央起草了《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

第三,在蒋介石扣留张学良后出现新的复杂形势面前,张闻天揭破蒋所玩弄手法的实质,教育党内仍从实现和平的全局上正确处理西北局势,并在紧急时刻亲赴西安同周恩来现场商定大计。

张闻天在总结西安事变这段曲折历史时,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与变化多端性,要求我们有确定的方针,而不为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与动摇。”

毛泽东促成的婚姻

遵义会议后,作为总书记的张闻天和负责军事工作的毛泽东互相信任,密切配合,使红军度过一次次艰险。特别是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的危急时刻,张闻天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团结一致,使党和红军脱离了生死攸关的险境。

并肩战斗让他和毛泽东结下战友情谊。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就为他的婚姻积极筹划。毛看到担任中央队秘书长的刘英不错,有意促成这段婚事,给她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刘英说:“我不要结婚,我怕生孩子。你看贺子珍,怀孕了还在行军,生孩子也放在老乡家里,这个样子怎么行呢?”毛泽东笑道,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嘛。他扭头念起前些日子行军时写给张闻天的打油诗:“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骑马会摔跤……”刘英听明白了毛泽东的意思,毕竟有些难为情,赶紧走了。后来,温文尔雅的张闻天在一次炭火上煮醪糟给刘英吃时,鼓足勇气挑明说:“我们的关系是不是进一步呀?”因张闻天是她敬爱的总书记,她根本没往“恋爱”上想。离去的路上却回忆起与张闻天交往的一桩桩往事,觉得他不仅可敬,也可亲可爱,也就慢慢慢慢加深了感情。红军落脚到瓦窑堡后,在邓颖超、博古、罗迈等同志的撺掇下,他俩终于喜结连理。从直罗镇打完胜仗的毛泽东一进窑洞就嚷道:“你们要请客!结婚不请客不承认、不算数!”碰到这种开玩笑的场合,闻天口讷,刘英却泼辣:“拿什么请啊?又没钱又没东西!”毛还是不放松:“我倒是真心给你们贺喜来了,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呢。风流天子李三郎,不爱江山爱美人。当今洛甫作皇帝,又爱江山又爱美人。”

这首诗除庆贺外,还将张闻天的民主作风夸了一番,算是补了“闹新房”的一课。

张闻天人物评价

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发表讲话,把张闻天的名字同毛泽东一起列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杰出党的领导人行列。

1985年8月30日,在张闻天85周年诞辰之际,包括庐山会议发言和“政治经济学笔记”、“肇庆文稿”的精彩篇章在内的《张闻天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闻天生前的遗愿终于实现。《〈张闻天选集〉编辑说明》高度评价张闻天的历史功绩和理论贡献,指出:“张闻天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对作为党的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闻天的理论创造和革命业绩,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越来越赢得全国各族人民,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的敬佩。在张闻天90诞辰时,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上海、南京、遵义、佳木斯、无锡等地也以多种形式纪念他。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发表纪念文章,称张闻天是“共产党人的楷模,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致函刘英同志说:“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不朽历史贡献。他对共产主义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学问家的谨严风范,他为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品德,他深入实际、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张闻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毕生探索真理,胸怀坦荡,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忘我奋斗。

一、张闻天同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闻天同志早年投身革命,在一段时间内曾在党内负总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张闻天同志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文艺、宣传和党报等方面的工作,撰写大量文章揭露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号召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反蒋斗争。

在上世纪30年代前期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以博古同志为首的中央全盘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政策,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张闻天同志作为中央领导成员,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推行和宣传(主要是对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影响)无疑负有相应的责任。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他逐渐对许多“左”的政策和做法产生怀疑和不满,这为他后来同“左”倾错误决裂打下了思想基础 。

在红军付出沉重代价渡过湘江后的危急时刻,张闻天同志坚决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在政治局内同错误的军事领导进行斗争,对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他按照会前毛泽东同志与他和王稼祥同志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亦称“反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受委托在会议结束后起草了会议决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与张闻天同志思想转变和同“左”倾错误彻底决裂是分不开的 。

在负责党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他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服从真理,抵制谬误,坚决实行毛泽东同志主导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党中央的团结和实行有效的集体领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党内负总责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毛泽东同志、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党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大战略转变。在这个战略转变中,他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在长征途中和到达陕北后,积极参加反对张国焘阴谋分裂党和红军的斗争,坚决维护党的统一,实现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和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会师。二是主持召开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并起草会议决议,为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新局面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在东北期间,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城乡经济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上均有突出建树 。

“文化大革命”中,他虽遭受残酷迫害,仍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保护同志,表现出一身正气 。

二、张闻天同志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重要阶段提出了正确的观点或主张

张闻天同志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重要阶段提出了正确的观点或主张,其中有些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930年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在我们党内形成时,还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的张闻天同志,运用所学到的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形势进行分析,写下了《论两条战线的斗争》的文章,指出不但要反对党内的右倾,而且也要反对党内的“左”倾,对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尖锐批评,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

从苏联回国后,张闻天同志进入党中央领导层,开始参加对中国革命的具体领导。上世纪30年代前期,他曾经同“左”倾中央一起犯过严重错误。但就在这个时期,由于实际斗争的教育,他作为中央重要领导人,首先在自己主管的文艺宣传领域对“左”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批评和反对意见。特别是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不久,他分工管理苏维埃政府工作,着重研究根据地建设的方针政策问题,提出了要尽量扩大生产、提高土地生产力、鼓动私人资本家投资、通过发展生产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在苏维埃政权下阶级斗争主要应通过调解和仲裁来解决、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等不少有见解的政策主张,对全国根据地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加快了武装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危机愈益严重。张闻天同志在党内较早认识到组织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935年11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到一个月,他就写出《日本帝国主义的新进攻与民族革命战争的紧迫》一文,把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推动广大群众走上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中心问题提出,奠定了瓦窑堡会议党的策略方针转变的基础。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张闻天同志在党内最早开始全面论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和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规划蓝图。他撰写了《发展工商业的若干政策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前途问题》、《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等文章,就共产党全面掌握政权后怎样发展工商业、农业,怎样开展城市工作等问题进行论述。东北全境解放前夕他为东北局起草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上报党中央后引起高度重视,刘少奇和毛泽东同志相继作修改后转发全党。张闻天同志在这个报告中明确提出东北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六种成份(后来经中央修改后为五种)及党对其不同的方针,是我们党最早全面论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文献,其基本思想被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所吸收。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同志在外交部门工作期间,注重调查研究,勤于分析问题。他关于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的论述,关于驻外使馆要以各国政府为主要工作对象、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必须坚持勤俭办外交等主张,至今仍然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张闻天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959年以后,他专心从事这方面工作,写下了《要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关于按劳分配提纲》、《社会主义经济若干理论问题》、《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等论著。在“左”的思潮弥漫于整个社会的环境中,他以高度的理论勇气,旗帜鲜明地指出:经济工作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前进,也不能跃进,而要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首要任务”。他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公社农民的生活提高到富裕农民的水平,这应该是理想,不应该反对”。要“用一切办法实际改善工农生活”。他重视市场的作用,提出应该使各地集镇市场既成为本地区经济生活的中心,又成为全国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张闻天同志这些思想观点,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

三、张闻天同志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党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闻天同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革命文学家中的一员,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热情战士。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身体力行,一直注重文化在革命中的作用,并且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从1919至1925年,张闻天同志致力于文学革命,以其丰富的译作、多彩的创作和深刻的评论积极投入当时文化战线上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他创作和翻译了大量新诗、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作品。特别是他创作的以中美两国社会为背景、反映五四时期青年思想历程的长篇小说《旅途》和以反封建礼教为主题的三幕剧《青春的梦》,使他获得了“少年文学家”的美称。

20世纪30年代初,张闻天同志从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指导中,率先认识到“左”的严重危害并开始了纠“左”的尝试。他专门撰写《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旗帜鲜明地指出“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同盟者”,实际上在文艺战线首先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他还以文艺的独有特点和文学史上的客观事实,说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指出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某一阶级的利益、对革命的宣传鼓动,还体现在对某一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现象的描述。在他的领导下,文艺战线纠正关门主义,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实行团结中间作家和争取公开的策略,文艺界逐步形成了以左翼作家为核心的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同志始终关注党的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主持制定、起草了许多有关文化运动重要方针政策的文件。他提出“应该重视文化人,纠正党内一部分同志轻视、厌恶、猜疑文化人的落后心理”,强调要发展抗日文化运动,在抗日的前提下把一切文化人团结起来。他以不懈的努力,通过加强文化工作为壮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与毛泽东同志一起,为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40年1月写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文章,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该具有“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四个特点和要求,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概括基本一致,而且还突出强调了“民主的”特点,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同志仍然重视文化工作在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同经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出来的,为了加强文化工作,就要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应考虑城市如何在文化上帮助乡村的问题。与重视文化工作相联系的,是张闻天同志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部工作时,他积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指出要打破清规戒律,打破对知识分子的关门主义倾向,大胆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大胆提拔使用知识分子,要做出对知识分子培养使用的具体规划,要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等级问题。他强调,人才要德才兼备,既要有优良品质,还要有知识有才干!这些思想,对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新中国建设中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张闻天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勤于学习,堪称典范

张闻天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并且终生好学,不懈求知。

张闻天同志当年主要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领导岗位上曾经犯过错误。但是应该看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张闻天同志作为中央领导层的一员,是同整个中央一起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来观察判断中国革命形势并制定革命策略的。他所犯的错误,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错误。

张闻天同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党的政策方针的标准。所以,他能够从实际斗争中比较快地认识错误并积极诚恳地改正错误。即使身处“左”倾中央领导层,他在一些方针政策的执行和很多问题的处理上,也不同于“左”倾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如在肃反中,他就保护过傅连暲、刘晓等同志。福建事变时,他和毛泽东同志明确主张联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上层,以打破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他是“左”倾中央最早认识错误的重要领导成员,这成为他后来率先同“左”倾错误彻底决裂、转到正确方面来的主要原因。

张闻天同志追求真理,也服从真理,对自己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从不回避,而是不断地进行认识和反省。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多次对自己在苏维埃运动后期的错误作出深刻检讨,认为自己“过去没有做实际工作,缺乏实际经验,现在要补课”。他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号召,1942年1月亲率调查团深入陕北和晋西北农村进行了一年多的实地调查。这次调查,不仅促进了他本人思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成为他自身思想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并且为党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思想建设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成果。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再次诚恳深刻地作检讨,公开为当年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

张闻天同志尤其让人赞佩的,是在身处逆境甚至失去自由时,对真理一如既往的追求和坚持。1959年庐山会议后他被撤职,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任“特约研究员”。“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残酷迫害,被长期监禁和遣送外地。但他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以病衰之躯,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写出大量文章、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和研究文稿,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尖锐批评“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错误做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充分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强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张闻天同志终身好学,不断求知,学习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是摘取只言片语,作表面的征引,而是特别重视系统地攻读原著,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融会贯通,获取真知。他指出,学习一定要提高质量。他曾经专门撰文论述干部学习问题,指出每个干部都要养成独立阅读、独立研究的能力,而且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各种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基础。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善于学习的方法和实践,对于当前我们党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张闻天同志把一生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壮丽事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强盛、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富裕忘我奋斗、努力工作,始终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他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立下的不朽功绩将永载史册,党和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张闻天后世纪念

故居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九组,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现浦东新区祝桥镇)邓三村张家宅。

张闻天故居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民宅,一面正屋,两边厢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屋脊上有古代官吏形象的雕刻,显示房屋主人有较高的地位。正屋有五间,两侧厢房各两间,在西厢房外侧有杂用房四间,共十三间。

先建正屋,后建厢房,再建杂房。故居中间是青砖铺地的天井,前面有木结构门亭,古称秀才亭,亭上有陈云同志题写的匾额,亭前有两块用绿篱笆围的菜地;屋后原为水流潺潺作响的宅河沟,沟边有翠竹、绿树,放有水车等农具。随着岁月变迁,宅河沟逐渐形成砚台状的小和沟,现称砚台沟。沟边是张闻天少年时代经常与小伙伴读书、玩耍的地方。正屋中间是客堂称孝友堂,是张氏族邀请至亲好友聚会议事之处。右侧是卧室,陈列着衫木大床、印花夏布蚊帐以及梳妆台、脚箱、开门厨等家具。这儿是张闻天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书房里陈列有小木床、书桌、书架和笔墨纸砚等文具用品,这儿是张闻天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故居建筑面积共488平方米,占地面积686平方米。

1985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张闻天故居进行了修缮,张闻天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旅游局推荐观光点。

纪念诗词

缅怀张闻天同志

顾燕荪

自幼生于朱家店,曾经同守南沙城。

钻研国学群英冠,品德高超理想纯。

接受家君勤教导,黉庠一片赞扬声。

先贤久与同窗砚,感荷潜移默化深。

毕业依依赠语真,英姿勃勃赴前程。

青春抱负凌云志,君学工程我学文。

五四雷声惊宇宙,狂飙锐气震乾坤。

宣传爱国苍生悦,白话维新倡导人。

长征万里爱憎分,遵义呼声远近闻。

书记任中挑重担,六盘山上进长城。

光风霁月垂青史,海晏河清仰北辰。

举国同胞希统一,百花齐放满园春。

张闻天补充介绍

  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

  曾就读于六里浦东中学的张闻天,1900年8月生于浦东一个农民家庭。就学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五四”时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1924年张闻天旅美回国,在“五卅”-中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31年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政治局常委,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1934年1月,他随临时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系统批评了运动的错误,1976年7月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历史是公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总书记”,是“我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

  “张闻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