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青岛市名人>城阳区名人

张式瑞

张式瑞人物照片

城阳名人张式瑞介绍

全国劳动模范

张式瑞(1914~1986年),全国劳动模范,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小寨子村人。

张式瑞个人生平

1926年入本村塾馆读书六年,后务农。

1949年秋带头组成互助组。

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冬,组织成立了当时即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

1956年任即墨县共产主义农业社(高级社)社长。

为提高粮食产量,张式瑞成立了农业科技队,先后进行农作物套种间作、更换良种、合理密植、水利灌溉及温室种菜等科学实验和新技术推广。1952年,为推广玉米良种金皇后,张式瑞步行70多华里,到即东县农场买回种子50市斤,说服社员以三市亩地做玉米、土豆间作实验。是年秋,玉米、土豆亩产分别达到800斤、1500余斤。社员们信服他见识高、办法好。从此,农业技术革新活动蓬勃展开,粮食产量直线上升。

1950年张式瑞被评为即墨县农业劳动模范。

1952年获得山东省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先后被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1960年9月后,历任中共即墨县委书记处书记、中共青岛市崂山郊区区委副书记、崂山县副县长兼农业局局长等职。

他对己约法三章:一是不吃请,不受礼,不贪不沾;二是与群众同甘苦,不闹特殊;三是保持劳动本色。

1963年8月,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改任城阳人民公社社长。

当时皂户村很贫困,社员常年吃返销粮,他长期住在皂户村并兼任大队长。张式瑞通过深入调查,发动群众制定了脱贫方案,组织部分劳力,外出当建筑工,年增加收入数千元;修复墨水河大坝,安装抽水机4台,引水灌溉农田2000多亩;在盐碱地垦田300多亩;在西海滩植树造林,1964年已成活杨柳、棉槐、桃树等13万株,并组织专人编筐织篓外销,1965年又植山楂树300多棵。在实施脱贫方案过程中,因大队的资金不足,除县财政拨款数万元支援外,张式瑞用自己的工资为该村买鱼苗、买藕种,救济贫困户。他黎明即起,身先士卒,带头劳动,与社员们结下了深厚友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强制“劳动改造”,直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获得重新工作。

1978年张式瑞退休后,仍积极参加经济建设。

1978年,中共崂山县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1980年8月和1984年8月,他先后被选为中共崂山县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代表。逝世前写下《遗命书》,教育子女在他死后不要向组织提出要求;不搞迷信活动,遗体火化,将骨灰撒在皂户村河坝上和树林间;嘱咐老伴由公家宿舍迁回小寨子村老家居住。

1986年6月16日病逝。

张式瑞成就和荣誉

1950年 被评为即墨县农业劳动模范。

1951年 成立即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

1952年 获得山东省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56年 任即墨县共产主义农业社(高级社)社长。

1960年 历任中共即墨县委书记处书记、中共青岛市崂山郊区区委副书记、崂山县副县长兼农业局局长等职。

1960年-1963年 先后被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1963年 改任城阳人民公社社长。

1978年 中共崂山县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1980年8月 被选为中共崂山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8月 被选为中共崂山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张式瑞社会评价

执着

科技兴农引良种两千村民吃上饱饭

崂山脚下的一片小平原上,有一个不大的村庄,村里有516户人家,2539口人和2569亩地。这就是张式瑞扎根一辈子的小寨子村。1949年解放后,这个原先的佃户翻了身,张式瑞带头成立了互助组。他和乡亲们首当其冲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地少产量低,每亩只收二百多斤粮食,而村民的支出却不少,2000多人要吃饭、要穿衣,张式瑞意识到“没有别的法子,只能增加粮食产量。”从此这个勤劳朴实也爱动脑钻研的农民走上了科技兴农的道路。

1952年,准备试种高产作物玉米的张式瑞刚起步就遇到了不少社员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倔强的他决心试一试小寨子种玉米到底成不成。为学习先进技术,担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的张式瑞跑了许多个县,最后从即东县一个人背回了50斤玉米种子,扛着沉重的布袋他走了近百里路。一回村,如获至宝的他立刻下地,种了14亩试验田。当年他引进的“金皇后”玉米秋后每亩收了七百多斤,比谷子产量高一倍,比高粱高两倍。

张式瑞科学种田的第一炮打响了。第二年要求参加农业社的户数从8户猛增到58户。1958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张式瑞领头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两间民房,外间一张八仙桌、几条凳子,里间是实验室,长条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装有不同种子、药水的瓶子和罐子,另一张桌子上用红布蒙着的是唯一一台新买的显微镜。就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张式瑞他们成功完成了温室种菜、防治地瓜黑斑病、试种小麦良种等科学研究。“俺父亲这个农科所可以算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科研部门了。”张玉书笑称。

不放“卫星”坚决不搞浮夸风

“老百姓吃饱了饭、填饱了肚子才是真理,人人都浮夸,一亩地产量动不动就上万,剩下的几千斤粮食我们去哪里找?”张式瑞这位1950年入党的老农民是个认真踏实的“一根筋”,在“大跃进”时期,他坚决反对浮夸风。

1958年全国“大跃进”,张式瑞看不惯有些地方的粮食产量“放卫星”。“今天湖北早稻亩产15361斤,明天天津水稻亩产12万斤,那时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我父亲坚决不信”。张玉书翻开一本陈旧的、已浸水变色的笔记本,找到了张式瑞1961年写的一个报告,报告里张式瑞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地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末小寨子村的亩产量:1956年大丰收,亩产569斤;1957年597斤;1958年有了公社,亩产713斤;1959年865斤。“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太知道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斤粮食了,但他一辈子实事求是,反浮夸反命令风。”张玉书对父亲张式瑞的品格一直很钦佩。

光荣

三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陈永贵专门带大寨人来到小寨取经

“为了两亩田,我挨过父亲一顿狠揍。”张玉书对父亲张式瑞种的两亩花生试验田印象颇深。50年代初,认识到搞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后张式瑞就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他自己种了两亩花生试验田。一天下午,张式瑞让儿子给花生地拔草,结果不识苗草的张玉书领着小伙伴把花生苗拔掉了很多。听到儿子拔了花生苗,张式瑞心疼得不得了,把“闯祸”的儿子“收拾”了一顿。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被锄苗的花生亩产量反而更高,张式瑞根据实践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据此研究出了“花生压蔓法”:用小车推着土把花生蔓压平,这样扩大了花生蔓的接地面积,产量自然上升了。

小寨子村的这个“土专家”渐渐出了名,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三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1959年他还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观礼,毛主席设宴招待全国劳模,周总理和他碰了杯,祝他身体健康。

“小寨不小,大寨不大,大寨学小寨。”1965年12月,山西省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率晋中专区农业参观团在参观城阳人民公社小寨子大队的科学种田和水利建设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从此,小寨子的美名传遍全国。

勤俭

不当县长当队长蹲点干三年 天天早起拾粪身上没有三角理发钱

“我一不带官职,二不要工资!”1963年,当时担任崂山县副县长的张式瑞自愿到当时的贫困村皂户村蹲点。因为他的坚决,县里只好同意他的要求,让他兼任公社社长和大队队长。这个不当县长跑去干队长的农民干部到了村里后和村民吃住在一块。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沿路一边拾粪一边观察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到别人起床后,他已经拾满一筐了。然后他放下筐、戴上斗笠、扛起锄头、打着赤脚,再和别人一起下地干活。当时有统计,张式瑞在皂户村的3年间拾了十几吨粪。

在皂户村,因大队的资金不足,张式瑞用自己的工资为该村买鱼苗、藕种,救济贫困户。“记得有一回父亲要理发,连三角钱都没有了,还是问我母亲要的。”说起父亲张式瑞的无私和简朴,张玉书无限感慨。

在张式瑞的带领下,皂户村脱胎换骨成了先进村。去世后,张式瑞的骨灰撒在了这片他曾辛勤耕耘的土地上,这个农民之子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张式瑞补充介绍

  张式瑞(1914~1986年)全国劳动模范。今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小寨子村人。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评为即墨县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获山东省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先后被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60年9月后,历任中共即墨县委-书记、中共青岛市崂山郊区委员会副书记、崂山县副县长兼农业局局长等职。1978年,获崂山县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80年、1984年,先后被选为中共崂山县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49年秋,张式瑞带头组成互助组。1951年冬,组织成立即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1952年,推广“金皇后”玉米良种,当年产量达400公斤,有力地带动当地农业技术活动的发展,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6年,张式瑞担任即墨县共产主义农业社(高级社)社长期间,努力创立农业科技队,进行农作物套种间作、更换良种、合理密植、水利灌溉及温室种菜等科学实验和新技术推广。1963年8月,张式瑞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改任城阳人民公社社长,长期住在贫困的皂户村并兼任大队长;他发动群众,制定脱贫方案,组织劳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还修复墨水河大坝,引水灌溉农田133余公顷,开垦盐碱地垦田20余公顷。1964~1965年,先后在西海滩植树造林,成活杨柳、棉槐、桃树等13万株,割条编筐织篓销售,植山楂树300多棵,努力为农民增加收入。在为农民实施脱贫过程中,因大队的资金不足,张式瑞用自己的工资为该村买鱼苗、藕种,救济贫困户。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强制“劳动改造”。1976年10月重新工作。1978年退休后,仍积极参加经-济建设。逝世前,写下《遗命书》一份,教育子女在他死后不要向组织提出要求,不搞迷信活动,将骨灰撒在皂户村河坝和树林间,嘱咐老伴由公家宿舍迁回小寨子村老家居住。1986年6月16日病逝。

  来源:城阳区情网

  “张式瑞”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