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名人>银川市名人>灵武市名人

张赞元

张赞元人物照片

灵武名人张赞元介绍

中国革命家

张赞元(1883—1939),甘肃宁夏人,早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中国同盟会会员在大雁塔召开会议,决定重阳节祭扫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公推张赞元撰写祭墓文启。辛亥革命前夕负责陕西中同盟会西安地区工作,致力于壮大中国同盟会组织,掌握新军、会党工作。联络组织新军于1911年10月22日在西安举义,打响了北方反清第一枪。洪宪改元与井勿幕等组织讨袁军反对复辟帝制。1919年在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秘书。1920年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署秘书长。1931年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任陕西通志馆《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1932年被国民革命军驻榆陆军第八十六师聘为参议。1933年再次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委员。1937年4月被委任为陕西省政府参议。1939年9月15日在西安病逝,终年56岁。

张赞元人物生平

张赞元,字翊初,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生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客居长安,遂家焉。其父张煦,1853年(清咸丰三年)癸丑科进士。长期在刑部、贵州任事,前后三十余年,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贵州镇远府知府、贵阳知府、贵东道等职,擢陕西按察使,调广东布政使,迁山西布政使,再升陕西巡抚、湖南巡抚和山西巡抚,所至颇有政绩。

张赞元幼承家学的熏陶,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专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并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宣告诞生。在这种革命形势的推动和影响下,1906年秋,留日学生也在东京创建同盟会陕西分会。它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汇集成全国规模的洪流,做了组织上的准备。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召开大会时,参加会议的约20人,有井勿幕、赵世钰、宋元恺、白秋陔、张季鸾等,曾经先后入会的还有张赞元等。因张赞元与井勿幕关系密切,冬,他们又筹组同盟会陕甘支部,由张赞元负责该支部事务。这标志着张赞元已经接受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从名宦显贵之后走上封建专制主义叛逆的道路,这种政治选择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07年重阳节前,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在大雁塔召开会议,决定在重阳节祭扫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藉以表示驱除鞑虏、复兴民族的决心,会议推举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祭文。

10月15日(农历重阳节),井勿幕、张赞元、李仲特、焦子静、吴虚白等以及四川、广东、山西、甘肃等省在陕的同盟会员20余人乔装前往桥山黄帝陵,仿“慕亲会”供奉佛祖“达摩”的仪式,与祭者跪伏祖先陵墓之前,向祖先上香,献酒毕,恭读祭文,其中有“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实现“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的目的。当时人人落泪,有的呜咽流涕,有的放声大哭,祭后各人面容好像都有无限心事。可见,祭文的生动与感召力是不容低估的,郭希仁与张赞元二人的宣传鼓动作用,功不可没。

1908年2月26日,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夏声》杂志,月刊。终刊于1909年9月25日,先后出版共九期。为《夏声》撰稿的主要有井勿幕、张赞元、茹欲立、张季鸾等十余人。其实力相当雄厚,组织分工比较周密。《夏声》杂志主要宣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社会政治学说,揭露清政府暴虐统治和卖国投降的罪行,声援国内爱国民主运动,提倡自办实业,要求收回路矿利权,大力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坚决主张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黑暗统治政权,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因此,深受广大爱国群众的热烈欢迎。《夏声》和同盟会在陕西的革命活动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初皆以《夏声》杂志为总枢”,《夏声》成为同盟会陕西分会往来于东京、陕西之间的纽带,更便于进一步沟通思想,加强互相联络,从而把许多革命力量融合为一体,极大地推动了陕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进程。

1909年冬,张赞元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静等人在西安丽泽馆召开秘密会议,共谋推翻满清王朝大举。

1910年初夏,井勿幕在泾阳柏氏花园召开同盟会陕西分会会议,决定在西安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鼎等领导,主要任务是扩大中国同盟会的组织力量,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取得成功创造条件。

1911年3月,景梅九与白逾垣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它是一份革命性很强的报纸。在初创时期,张赞元等就为该报纸筹集经费,出主意,撰写文章,抨击清王朝黑暗统治,其政治影响颇大。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10月22日,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起义,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张赞元“躬与辛亥光复之役”,参加并负责起义的有关工作。

张赞元“性耿介,不合流俗”。中华民国成立后,“以服官从政为可羞”,“退居读书”,研习碑帖,“与郭希仁往来尤密”。

袁世凯攫取大总统职务后,在英、日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加强独裁统治。1915年12月,更悍然宣布于次年元旦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井勿幕与张赞元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袁世凯在广大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北洋军阀从此开始内讧的局面。

1917年5月,陕督陈树藩加入北洋皖系“督军团”,公开投靠皖系军阀。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发动讨伐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1918年1月,胡景翼等组建陕西靖国军,发表檄文,倒陈(树藩)伐段(祺瑞)。8月,应胡景翼等人邀请,于右任从上海回陕,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9月18日,胡景翼在渭南被陈树藩所执,囚禁于西安。1919年初,张赞元等获悉井勿幕遇害的消息,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的工作,任总司令于右任秘书。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起。皖系失败,段祺瑞于19日辞职。27日,依附皖系的陈树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迫于形势,释放胡景翼。8月,胡景翼回到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刘允丞担任顾问,张赞元担任署秘书长。胡景翼和于右任合作,利用暂时的和平时机,实行开明政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赈济灾民,兴办水利,振兴渭北。张赞元运筹帷幄,贡献良多。

1921年夏,直系阎相文督陕,陈树藩南逃。8月下旬,阎相文自杀,冯玉祥接任陕督,极力分化瓦解靖国军。为保存实力,9月底,胡景翼取消靖国军,受直系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一师,任师长。张赞元也随即离开。

嗣后,应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的邀请,张赞元被聘任为参议。井部被改变为驻榆陆军第八十六师,任师部参议,作为井部的高级代表负责内政、外联,处理相关事务。1929年4月5日(清明节),井部在南门外三义庙内磔杀逃将张雨庵,将张割舌、剜眼、剥皮、剖腹挖出心肝、割肾、断足,手段极其残忍,张赞元非常气愤,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才将张雨庵尸体收拾掩埋。

张赞元学问优长,文字功底深厚,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对他十分器重。1931年1月1日,陕西通志馆遵章改组,张赞元被聘为《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使得该书顺利完成,为后人了解研究陕西省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33年6月7日--1937年2月26日,张赞元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他与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友情甚笃,协助邵力子做了大量工作。

1934年秋,《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回榆林为其父谒墓、立碑,被张季鸾称为“同学至友”的张赞元,以陕西省政府委员的名义负责接待事宜,与井岳秀等出城二十里相迎。入城时,受到空前的欢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作为陕西省政府要员,张赞元忧心忡忡,焦虑万分,十分关注事态的发展,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937年4月,孙蔚如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时,张赞元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参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张赞元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侵略,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

1938年,日军频频对西安进行疯狂轰炸,梁府街(今青年路)36号张公馆柴房被炸,为安全计张赞元遂将家眷安置在张氏祖上购置的户县宋村宅地。

国难当头,张赞元焦心灼虑,日夜操劳。1939年9月15日(八月初三日),终因积劳成疾,在西安病逝,享年57岁,翌年夏初,被厚葬于西安南郊凤栖原(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韦村之东原)其父张煦墓旁。张赞元有子二:长子张谋(贻谋)、次子张凯;有女二:长女张榕(榆阳)、次女张琦(慧珠)。

张赞元出身名门,幼年失怙,十三岁丧父,在寡母亲章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在同父异母的长兄张体元的相助下,在父亲朋友的支持下,出国留学,从一个名宦显贵之后成为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以兼济天下的胸怀,以不甘人后的精神,终其一生,艰巨不辞,追求着自己在祭黄帝陵文中提出的“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的政治主张和“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的政治理想。终其一生,始终如一,践行者他在祭黄帝陵文中提出的“绝不自私利禄,绝不陷害同仁”的誓言。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和井勿幕、于右任、郭希仁、井岳秀、胡景翼、景梅九、张季鸾、高季维、高又明、杨虎城、张学良、邵力子等一大批志士仁人社会名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视他为智囊,“一代贤达郭希仁”视他为密友,“报界宗师”张季鸾视他为“至友”,井岳秀、邵力子视他为“贤内助”……

张赞元侠肝义胆,为人豪爽,“又是同志中最富情感的人”。他常常将自己的家财用于革命,资助同志,而自己却时不时穷困潦倒,借钱度日。1911年初,他出资和党人在北京创办《岁华旬记》,3月,又相助老同学景梅九将其扩版改为《国风日报》。他出主意写文章又筹钱。难怪景梅九后来说:“若当日无翊初,即无旬记,无旬记,即无国风,无国风,我们革命必不能那样进行顺行,所以我对于维持国风的诸友永怀不忘,而对于助成旬记的翊初更有韩信遇漂母的感想。如今是我们千斤报漂母的时候了……”。

张赞元幼承家学,深受传统文化浸淫,工于文章,早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创性地尝试用小说反清,后来又被公推撰写著名的祭黄帝陵文,除了一些檄文、文告外,流传于今的还有受邀为同志彭季强撰写的《彭君季强墓志铭》,作为名篇收录于《西北革命史征稿》。

张赞元受家父熏陶,酷爱书法,长于汉隶。曾撰有《崧生师长像赞》,还受邀为由沈尹默撰文于右任书丹的《彭君仲翔墓志铭》题签,可见其书其人非同一般。

张赞元人物简介

张赞元,甘肃宁夏人,山西巡抚张煦幼子,清末留学日本,日本法政大学毕业,中国同盟会会员、陕甘同盟会支部事务,《夏声》杂志主要撰稿人。特别是1907年与郭希仁执笔撰写同盟会祭黄帝陵文,组织多省中国馆同盟会会员及民主革命积极分子密祭黄陵而永载史册。作为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西安地区负责人之一,致力于壮大中国同盟会组织,掌握新军、会党工作,于1911年10月22日,联络组织新军在西安举义,打响了北方反清第一枪。辛亥革命成功后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总指挥署秘书长,榆林镇守使井岳秀部参议,中华民国陕西省政府委员、参议等要职。在昏暗衰弱的清朝末年和血雨腥风的民国时期,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右任先生,致力于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追求和平、民主及民族中兴,为辛亥革命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发动、组织和成功,为民主、共和事业,为陕北以及整个陕西的建设和发展,殚精竭虑,淡泊名利,终其一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赞元补充介绍

  张赞元(1883-1939),字翊初,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生长在古都长安,以陕西长安为籍。陕西辛亥革命元勋。

  清光绪九年(1883)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张松年为道光辛卯科举人;父张煦咸丰癸丑科进士,曾任陕西、湖南、山西巡抚。张赞元幼承家学的熏陶,受过良好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西安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学校专攻法律专业。学习期间参加留日学生的一系列反清活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张赞元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冬,陕甘同盟会支部在日本东京成立,张赞元被委任为陕甘支部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陕西分会决定在重阳节祭扫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推举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祭文。10月15日(农历重阳节),井勿幕、张赞元、李仲特、焦子静等在陕同盟会员20余人赴桥山祭黄帝陵,恭读祭文,在场者无不动容落泪,深感文字动人,郭希仁、张赞元起草祭文的宣传鼓动作用,功不可没。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月刊《夏声》杂志,2月26日创刊(次年9月25日终刊),张赞元、张季鸾等十余人被指定为主要撰稿人。张赞元发表《萍雪缘》、《实窟》等小说作品,抨击清政府黑暗统治,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宣传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宣统元年(1909)冬,张赞元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静等人在西安丽泽馆召开秘密会议,共谋推翻满清王朝大举。

  宣统二年(1910)初夏,同盟会陕西分会决定,在西安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鼎等领导,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力量,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取得成功创造条件。

  宣统三年(1911)3月,景梅九与白逾垣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张赞元等人为该报筹集经费,出主意,撰写文章。10月22日,响应武昌起义,张赞元等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起义。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张赞元性耿介,不合俗流,不喜从政为官,闲居北京读书,研习碑帖,与郭希仁往来尤密。

  1915年10月,袁世凯宣布于次年元旦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井勿幕、张赞元等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9年初,井勿幕遇害,张赞元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工作,任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总司令于右任),与总司令部参谋长彭仲翔、参谋兼工程营营长高季维最为默契,每事相济,共同尽职。

  1920年8月,胡景翼回到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张赞元担任署秘书长。胡景翼和于右任合作,实行开明政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赈济灾民,兴办水利,振兴渭北。张赞元运筹帷幄,贡献良多。

  1921年9月底,胡景翼取消靖国军,张赞元随之去职。嗣后,应井勿幕之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邀请,张赞元被聘任为参议。井部番号改变为师,任师部参议,作为井部的高级代表负责内政、外联,处理相关事务。

  1923年,去职,闲居北京。

  1924年,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张赞元复任胡景翼部秘书长。

  1926年,在榆林榆阳与书香门第女子陈威凤(1909-1970)喜结良缘。

  1931年,杨虎城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受器重,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任陕西通志馆《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

  1933年6月,邵力子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连任省政府委员,与邵力子友情甚笃。

  1934年秋,《大公报》总张季鸾回榆林为其父谒墓、立碑,被张季鸾称为同学至友的张赞元,以陕西省政府委员的名义负责接待事宜,与井岳秀等出城二十里相迎。入城时,受到空前的欢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赞元忧心忡忡,关注事态发展,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937年4月,孙蔚如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参议。7月7日,卢沟桥事变暴发,张赞元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侵略。

  1938年,日军轰炸西安,梁府街(今西安市青年路)36号张公馆的一间柴房被炸。为安全计张赞元遂将家眷安置在张氏祖上购置的户县宋村宅地,自己留住西安坚持工作。

  1939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三日),日夜操劳的张赞元积劳成疾,在西安病逝,享年57岁,1940年夏初,被厚葬于长安凤栖原(今长安区韦曲东韦村之东原)其父张煦墓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及各级官员、同僚、生前好友等隆重挽祭。

  张赞元育二子二女,长子张谋(贻谋)、次子张凯;长女张榕(榆阳)、次女张琦(慧珠)。

  “张赞元”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