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枣庄市名人>滕州市名人

张仁奎

张仁奎人物照片

滕州名人张仁奎介绍

民国陆军上将

张锦湖(1856年-1944年),又名张仁奎,字:锦湖,民国陆军上将,杰威将军衔。祖籍:山亭区山城街道沈庄村人。张锦湖原籍山亭区徐庄镇张山湾村。张锦湖曾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老家张山湾村修祖坟,祭拜先祖。曾护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蒋介石、黄金荣、杜月笙、韩复榘等拜其为师,有“帮会元魁”之称。

张锦湖人物生平

张锦湖(1865—1944),名仁奎,锦湖是其字,山东滕县智四区山亭社沈庄村(今属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人。曾在滕县衙门当过捕快的沈君老人见他聪明伶俐,便将他收为关门弟子,向他传习刀术。由于师傅指点有方,张锦湖又勤学苦练,因而进步很快,在当地武术界崭露头角。及至弱冠,便已成为滕县东乡一带武术新英,而尤以精湛单刀闻名遐迩。当时,青帮“礼”字辈朱奉先(扬州人)正在开堂收徒,出于联络各方有志之士的考虑,在朋友引荐下,张锦湖拜朱奉先为师,宗名“张大局”。由于张锦湖武功超群,曾在一次和盐枭大盗的搏斗中,力敌数人,名声随之大振,逐渐为缉私营管带徐宝山(绰号“徐老虎”)所知,受到器重,并提升为左队长。从此,张锦湖以刀会友,结交了大批江湖义土。张锦湖在青帮中辈分甚高,所部徒众亦日多。因此,张锦湖一时声名鹊起,被誉为江淮“三把半单刀”中之第一刀。及朱奉先谢世,遂南张锦湖接任了掌堂。

1905年,经徐宝山推荐,张锦湖又转往芜湖水师任职。在此期间,张锦湖结识了革命党人居正,并经居正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自此献身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后,张锦湖便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密结盟社,广泛开展反清活动。1908年,张锦湖奉调回苏中任职。巡防营改编为新军,张锦湖晋升为营长。张锦湖借助其在新军和青帮的有利地位,进一步加紧了在新军、巡防营和青帮中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

多年来,张锦湖掌香堂,结盟社,在军旅及民间的威望日高,其影响也渐为孙中山所注意。到191 1年春、夏间,受孙中山的邀约,张锦湖亲赴澳门,晋谒孙中山,请教江淮流域反清革命大计。会谈之后,便携带孙中山手谕北归,在江淮地区广泛联络各地志士仁人与各方豪杰,准备策动驻守江淮流域各地新军和巡防营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湖南、陕西、江西等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革命浪潮很快席卷全国。此时,张锦湖正随徐宝山率部驻防镇江。与徐宝山、张锦湖所部共同驻守镇江的还有清军第九镇第十八协第三十五标林述庆的部队。辛亥武昌首义的消息传来,张锦湖颇受鼓舞,因而加快了谋划、发动镇江独立的步伐:11月7日,在张锦湖等革命党人的周密策动下,镇江一带的部分新军及徐宝山的缉私营组织发动了起义,随即宣布独立,并成立了镇江军政府,推举林述庆为军政府都督。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鉴于张锦湖功绩卓著,遂委任他为陆军中将旅长,戍镇扬州。1916年,受张謇之张邀,张锦湖又移师南通,就任通海镇守使,代理两淮盐运使,晋陆军上将,嘉封勋五位杰威将军,辖南通、如皋、海山、泰州、崇明、启东及沿海各地区。张锦湖先后在南通任职12年,深得通海地区军民的爱戴和称赞。1924年,值张锦湖59岁寿辰之际,南通、如皋、海山、泰州各界赠送纪寿碑一通,以示纪念。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大举北伐,张锦湖被蒋介石聘为东路军军事顾问。1927年,张锦湖以自己已年过花甲,向国民政府上书乞休,并获批准。但国民政府仍延聘他为高等顾问,让他享受中央委员待遇。

1928年,他闻听山东老家灾荒严重,遂主动捐粮捐款,赈济滕县东乡的灾民。1932年,张锦湖又一次捐粮捐款,赈济滕县的灾民。

1936年秋,日本帝国主义煽惑“华北分治”,张锦湖即受上海抗战救国团体的委托,不顾自己年逾古稀,以个人身份北上,先后到达河北、山东两省,力劝旧友僚属,千万不要听信日本人的煽惑而充当走卒,希望他们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上,维护民族团结,以共同抵抗外辱。张锦湖的言行,深得上海各界抗日爱国人士的赞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从此进入举国抗战时期。张锦湖时刻关注战局的发展,积极为民族解放大业尽心献力。抗战期间,张锦湖曾多次利用自己在法租界的寓所,一再保护抗日爱国人士。后来,此类事情渐为日伪机构所侦知,欲以加害,张锦湖大义凛然,不为稍屈。唯以忧愤过度,至1944年12月4日逝世于上海“范园”,享年80岁。因当时战事频繁,无法移柩山东老家安葬,便将其遗体暂时安厝在虹桥万国公墓。

张仁奎补充介绍

  张仁奎(1865-1944),字锦湖、镜湖,祖洪洞县,祖上迁居山东滕县城头乡东荒沟村,高祖张廷献再迁居滕县山亭乡张山湾村。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上海青帮大字辈人物。

  清同治四年(1865)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生。父张海兰,弟兄三人,仁奎排行老大。自幼家贫,为人放牛,稍长便到沈庄村沈姓地主家当长工。少时跟其表叔习武,练就一身武功,其武器为铡草刀,人称“张大铡刀”。

  光绪十五年(1889),滕县开科考武秀才,张仁奎力挫众人,获第一名,后在家乡开设武馆授徒,颇有名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加入“义和团”。义和团在山东滕县的主事人叫马风山,属青帮第二十代“礼”字辈,收徒众多。马风山欣赏张仁奎英武善战,将其收为弟子,排二十一代“大”字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和光绪避难西安,马风山率张仁奎等徒众护送。不久,清政府转过头来镇压义和团,马风山遇害。张仁奎逃到扬州,跟师兄徐宝山贩盐0,成为徐宝山的心腹。6月,徐宝山被清政府招安,驻防扬州,张仁奎率部守镇江,并秘密加入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10月,辛亥革命爆发。11月,徐宝山宣布反正,张仁奎当时任旅长。不久,扬州革命党组织“江浙联军”,协调民军进攻南京。12月2日,奉江浙联军总司令部电令,张仁奎部攻占浦口,并于津浦路葛塘集地区截击张勋撤退。南京光复后,遵照孙中山北伐命令,张仁奎部赴宿迁、窑湾进攻张勋部。

  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徐宝山“反正”有功,部队被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徐宝山任军长,张仁奎被提拔为第七十七混成旅旅长。12月26日,张仁奎和徐宝山的弟弟徐宝珍同时获授陆军少将衔。

  1913年4月,孙中山与袁世凯决裂。5月,徐宝山被革命党人炸死,徐宝珍继任第二军军长。同月30日,该军改编为江苏陆军第四师,徐宝珍为师长,张仁奎任第二十四旅旅长。7月,二次革命爆发,张仁奎随徐宝珍参与镇压江苏的讨袁军。11月,苏皖宣抚使冯国璋奉令裁撤徐宝珍师,改编为第七十五、七十六混成旅,张仁奎任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

  1914年2月,革命党人同洪门九龙会策划在苏皖组织反袁起事。张仁奎派密探打入九龙会,获知起义消息。革命党人被张仁奎部驻军捕获,起事失败。7月,张仁奎人等随江苏都督冯国璋赴北京觐见大总统袁世凯,正式归入北洋系。

  1915年,袁世凯称帝。12月3日,张仁奎等将领共70多人被封为三等男爵,又加授轻车都尉世职(次年废止)。袁世凯逝世后,江苏成为直系势力范围,张仁奎乃成直系成员。

  1917年8月14日,通海镇守使管云臣调离,张仁奎奉命率第七十六混成旅驻南通,并兼署通海镇守使。次年2月实授镇守使。连续在南通驻扎十年,同张謇关系密切。

  1918年秋,张仁奎和苏军将领共同附合直系吴佩孚,反对皖系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反对安福国会选出的徐世昌就任大总统。直皖战争期间,支持吴佩孚同皖系战斗。

  1923年11月14日,张仁奎获授将军府杰威将军。

  1925年10月5日,孙传芳率浙军分为五路进攻奉军。17日,张仁奎等21位将领推吴佩孚任讨贼联军总司令。27日,孙传芳任命张仁奎为第十军司令。11月7日,张仁奎、郑俊彦等部击败奉军,攻克徐州,张仁奎部回到通海。

  1926年,孙传芳部整编为14个师4个独立旅,张仁奎任南通镇守使兼独立旅旅长,但其手下部队多被孙传芳调走。后孙传芳部不断失败,龟缩于江苏。

  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通后张仁奎结束军职。当年秋,迁居上海海格路范园(今上海华山路1220弄内)。

  1931年,仁社创立,张仁奎为社长,并指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每年的会员大会在张仁奎的生日时召开,社址设在洛阳路(今延安中路)541号。入社条件规定,入社军人必须为少校以上,官员必须有确定的官职,商人要有一定社会声望。仁社的成员多为中国国民党将领及上海工商界人士,包括蒋鼎文、朱绍良、陈铭枢、黄琪翔、杨虎、孙连仲、韦作民、董显光、陈光甫、钱新之、黄金荣等。当时,其在全国拥有徒子徒孙三万余人,骨干人员就有三四千人,渗透到民国各个行业,俨然成为民国教父。上海滩各帮会一旦与军人政客发生矛盾,几乎总是要找张仁奎出面调解摆平。

  1932年9月,韩复矩同胶东的刘珍年发生武装交火,张仁奎赴济南从中劝和调停。

  1934年5月,被推选为山东旅沪同乡会会长,随后以会长名义向上海市社会局呈请备案并获批准。

  1936年初,应蒋介石之托,张仁奎再度赴济南,劝韩复矩放弃反对蒋介石,共同抗日。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犯上海,淞沪会战打响,张仁奎发动弟子为抗战出钱出力,捐献军用物资,并劝说徒弟以国家民族为重。11月,留守沪南的国民革命军第55师以及某 大队退入上海法租界,被作为缴械华兵临时获得收容。此后,经张仁奎领导山东旅沪同乡会以山东会馆为中转站,并经上海法租界警务处华员协助,这批士兵和 转赴温州、苏北等地,其中部分参加新四军。

  1943年,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发生大规模旱灾。张仁奎、崔景三等人在山东会馆成立鲁省急赈委员会,将募捐所得寄给世界红十字会济南分会救济灾民。

  1944年12月24日,张仁奎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由黄金荣总理治丧事宜。后安葬于虹桥公墓N区。

  1945年4月29日,重庆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悼念会,蒋介石、宋子文、孙科等人分别题写“海岱硕望”、“耆年硕德”、“德音孔昭”等挽帐。10月24日,国民政府给张仁奎颁发褒扬令,称其“早历戎行,夙谙正谊,抗战军兴,滞留淞沪,迭遭敌伪胁诱,节概凛然不为所屈……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义。”

  “张仁奎”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