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聊城市名人>临清市名人

王岩叟

王岩叟人物照片

临清名人王岩叟介绍

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
宋朝书法家、论著家

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山东省临清市)。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一生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著,建树颇丰。其为人做事高风亮节,受到司马光、苏辙、吕公著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评价。工书法,正书遒劲浑厚。著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传世墨迹有《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

王岩叟人物生平

非凡人生 超然卓立

据史书记载,王岩叟幼时聪颖过人,语未正已知文字。十八岁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因此又称三元榜首。首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法官)。在泾州任上因胞弟去世,便弃官回乡赡养父母。熙宁年间,韩琦(朝中重臣,三朝元老)留守北京(今开封)。以岩叟为贤,推举管理国子监。再任安抚司机宜文字监、晋州折搏、炼盐务,其后任定州知府。定州所属县安喜有法吏罢官后定居乡里,有人指控其引人作恶,频生诉讼。岩叟闻知派人捕拿并鞭挞于市,坏人惊踈、众人称赞。定州知州吕公著感叹曰,此古良吏也。  哲宗即位后近臣推荐岩叟为监察御史,但皇上及宫廷重臣均不识岩叟,有人建言岩叟去看看。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见(那不是我自己要官吗?不去!)。上任首日,岩叟即上书提出:社稷安危的关键在于从谏用贤,不可因小利而失民心。还提出:时下役、钱、敛、法太重,民力已不堪受。又言江西盐官欺榨百姓。朝廷欲派员查视。岩叟说,贪官为害一方已久,这样派员查视往返数日,其间不知又要害死多少人!建言亟罢。皇上遂遣诏罢之。他上书力陈,治天下应以民为本,不能以任何借口苛害百姓,不这样百姓就谈不到快乐;理政事必须屏蔽邪恶,否则,太平定难达到。哲宗遂下诏了解民间疾苦。四面八方争以真情赴诉。有关部门害怕皇上追究罪责,纷纷压制,使众多诉状拥阻堵塞,下情不能上达。见此状,岩叟对皇上曰,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不然,天下之人必说陛下是在讲空话,今后再有诏命,怎能取信于人?就此言路大开。

岩叟任左司谏兼权给事中(神宗时职事官,正四品,治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即命,执政期间,如有不协同朝政者,岩叟即备录直交皇上。至此,命不出门下省(宋廷机关,主要执掌建言、驳正,出纳文书,与中书省、尚书省并列)而出自岩叟。属下反映至皇上,并请岩叟回答。王岩叟上书曰,臣为谏官,既当言之。既为给事中,又当驳正。绝非臣好为高论,喜忤大臣。实在是恐怕命令邪出,尤损纲纪啊!

岩叟又言,三省胥吏,月飨甚丰,年有节余。而如今朝廷每举一事,必计功论赏,不知平日禄赐,将焉用之?这种现象,姑息相承,流弊已极。望饬励大臣制止此事。皇上为此制定了十七条规章,纠正了这一现象。

岩叟任侍御史。此时,中书、门下两省正言(职位谏官)缺位已久,岩叟上书曰,国朝仿近制,前谏臣至六人,先王尚以为少,今却虚位,难道以为治道已清无事可言耶?或者因为人才难寻,方才虚位以待。但这两种现象都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望遍寻贤人趣补其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时发水灾,朝廷欲赈灾。户部提出,应以农户受灾程度赈济,受灾轻微者不予赈济。岩叟言,如今灾区半数以上灾民已行乞度日,可见灾情很重,“王泽无间,以召至和”,不要再问分数等级,皆应赈济。皇上然之。

治国策论 高屋建瓴

王岩叟在治国策论方面,可谓精辟独到,高屋建瓴。在治学处事、选贤任能、倡廉节用、法制道德、规整宫廷行为等方面,不仅为宋廷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今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岩叟任起居舍人,以此职在迩英殿召常侍给皇上(哲宗)讲宝训。至节费章,岩叟曰,“凡言节费,非偶节一事,便能有济。当每事必注意节俭,积久累日,国用自饶。”

讲到宋仁宗用人治事时,岩叟曰,人主应当虚心平意,无所偏系。观事以理,则事之是非,人之邪正,自然可见。即观察事物必讲道理。一日,司马康(司马光之子)讲洪范(《尚书》洪范篇)时,特别推讲该篇中的“三德”。宋哲宗发话说“止此三德为更有德”。意思是,除了这三德还有其他德吗?哲宗其秉性不善言语,因此自亲政以来,极少讲话。今突然开言,岩叟喜出望外,意欲风谏(重谏)。于是退而上书曰,“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则治,失之则乱。不可须臾去者也。关于这一点,臣另有别解。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之间,不以顺己而忘其恶,不以逆己遗其善,私求不徇于所爱,公议不遣于所憎。竭诚尽节者任之当勿二,罔上盗宠者弃之当勿疑。惜纪纲,谨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远声色之好,绝盘游之乐,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邪说不能疑,非道不能说。此人主之刚德也;居万乘之尊而不骄,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聪明有余而处之若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如不及,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谏,惧若临渊,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以尽天下之要,在陛下之力行。何如耳” (可以吗)?这是王岩叟对《尚书》之洪范篇最为精彩的理解。尤其关于“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更是振聋发聩之语,当应成为志士仁人自励奋发的动力之源。

王岩叟对治学严谨不苟,并有许多重要论见。多年来被许多格言类典籍如《呻吟语》等所收录。

一日,王岩叟侍讲。岩叟对哲宗曰,“陛下退朝无事,何以消日?”哲宗曰“看文字”。岩叟对曰,“陛下以读书为乐,天下幸甚。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在专与勤。屏蔽它好始可谓之专,久而不倦始可谓之勤。愿陛下特留圣意。”哲宗然之。

甲寅年,王岩叟言:“秋气已凉,陛下闲燕之中,足以留意经史。舜鸡鸣而起,大禹惜寸阴,愿以舜、禹为法。”帝曰:“朕在禁中,常观书不废也。”哲宗问岩叟从谁学,对曰:“从河东宁智先生学,后历仕四方,无常师。”哲宗问曰:“何自识韩琦?”(韩琦,朝中重臣,三朝元老)对曰:“因随侍闲居北门,始识琦,遂荐辟(任)学官(国子监),又辟幕府,复随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琦尝教臣以事君之道,前不希宠,后不畏死,左右无所避,中间惟有诚意而已,臣佩以终身。”帝称叹久之。

它日,又因入对,论取士,岩叟曰:“天下非无材,取之不远,采之不博耳。所迁所擢,止于已用者数人而已,故朝廷有乏材之患(只在已用人员中选人,自然有缺少人才之感)。且如天下郡守、县令,最可以见治状,每岁使本道监司举一二性行端良、治状优异者,朝廷召而用之,则人思自奋矣。”又问:“治道何先?”对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无壅蔽之患。上下之情所以通,由举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达于下,民有疾苦,告而达于上,不以一身自便为心。”帝曰:“安知仁人而举之?”对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帝颔之。

一日,吕大防言:“闻有客星在昂、毕间。”疑为不祥之兆。王岩叟曰:“天道远,不可知,但朝廷每事修省,天道自当顺应。”其“果于断天下之疑”的风格毕现。太皇太后曰:“天道安敢忽!更在大臣同修政事。”大臣同心治事,天道又如何?

民意即天意,政通人和,天道自安。这些重要思想均可以为我们今天治国理政提供重要的指导。

岩叟继任中书省中书舍人,1091年(元祐六年)任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军务主持)。入谢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破格任用)。”岩叟又谢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望坚守自信,勿疑勿失。”不久,又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明辨邪正。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非一人所能阻止。邪人进往往应之者众(帮派效应),(这样)上下蔽蒙,不觉便养成祸胎。”又进言曰,近我好像听说,“有君子小人共同参用之说告陛下者,不知果有其否?此乃深误陛下耳。自古无君子小人共同参用之理。但云,“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则泰,小人在内,君子在外则否。小人既进,君子必引类而去。若君子与小人竟进则危亡之基也。此不可不察。”东西两宫深然之。

凛然正气 国之栋梁

王岩叟对内憎恶分明,决不曲意逢迎,对外凛然正气,绝不卑躬曲节。时光虽已隐去千年,其人物形象仍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某日上朝。朝中大臣李定,其母仇氏病逝。中国传统伦理有“孝大于忠”之说,所以,即有“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即儿子犯罪,父为之隐瞒,不为犯罪。父亲犯罪,儿子为之隐瞒,亦不为犯罪。在这样一个伦理基础上,中国封建王朝便有了这样一个律条,所有官员,其父母病亡,必须弃官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李定贪恋官位,竟在朝中隐瞒其母病逝的实情,不回乡守孝。王岩叟当廷论其不孝,李定被免职归乡。不久,宰相蔡确借口朝廷为宋裕陵祭奠之事,召李定还朝,并企图使其恢复原职。王岩叟大怒,对皇上曰,“陛下之立,以子继父,此为百王不易之道。且李定之事,早已为太皇太后所定。蔡确胆大妄为,竟敢违天命而自作主张。其中又有章惇(宋史定论为奸臣)上下蒙骗,且二人在朝廷面前喧哗争辩,全无事上之礼。今圣政未出宫廷,就如此篡逆自用,岂能容此大奸在廊庙耳?”于是,二人相继被退斥。

上清年间,储祥宫(殿)落成。太皇太后邀诸大臣观赏。太皇太后对辅臣曰,“此后,皇上多出入此宫,务必善加管护,以继承先帝之志也。”岩叟曰,“陛下亲政以来,不烦公,不劳民,此盛德之事也。然而,愿自今日始,以(大兴)土木为戒。”又因这一宫殿建的豪华漂亮,皇上龙心大悦,欲大赦天下,岩叟对曰,“昔日天喜年中,祥源宫落成,治平年中,醴泉宫落成,皆未宣布大赦。古人有冒死谏君不要赦者,足见赦无益于圣治。”皇上纳之,未赦。

旧历年节(春节)将至,一日,岩叟在宾馆陪伴辽国庆贺宋朝正旦(正月初一)大典的特使耶律宽宽。这位特使要求参观初一的宫廷朝仪。岩叟义正词严的说,“此不宜为外国人所知。”遂制止。并以宫廷正式通知名义告耶律宽宽,宽再不敢有此要求。

王岩叟任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任职之初,西夏遣使为大宋朝廷进贡,因为宋与夏有边境之争,夏或迟或早每每故意违背约定的进贡期日。岩叟通谕边臣,如夏再违期日,即将进贡礼品悉数退回。自此,夏再不敢违。

当时,在兰州界内,有两个军事要塞,一为质孤,一为胜如,自汉代起,即为屯兵蓄养之重地。夏为此觊觎已久,欲力争二堡。此二堡若失,则兰州、熙河遂危。延帅(杨延昭)意欲将二堡与夏;左丞相苏辙主张朝廷再议。此时,宋军与西夏在延安、熙河交战获胜,报捷与朝廷。苏辙奏曰,“如今边奏甚频,西人意在得其二堡,今盛夏尚且如此,入秋更可虞。此事不若尽早定议。”其意在将二堡给西夏。此时,朝廷重臣大多主张将二堡与夏。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之还不是更求否(病、麻烦)?”太皇太后同意,议论遂止。

但是,西夏并不甘心,起数万兵马侵入定西之东、通远之北(今甘肃境内),包围七崖堡(地名),掠夺当地居民,又转而侵入泾原及河外漉州(今河北)等地。形势日重,战事日紧。这时,朝议又起。有人主张,将西夏已占之地与夏。岩叟力言,“决不可与,彼计得逞,后患未已”!此时,正值熙帅范仲淹戎边。于是立遣谕熙帅,“即命户部员外郎穆衍前去行视,守住定远要害之地,其调兵资费,一从尊便,不必请示”!由于宋廷采取了强有力的军事措施,定远、遂城一带遂告安宁。对此,宋史曰,“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也。”

岩叟任枢密都承旨兼任开封府知府,时开封历来以推官(法官)、判官(法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其事体大同小异,府吏疲于请示汇报,因扯皮又迟迟不能结案。岩叟为此制定诸官分治之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了治事效率。

岩叟常说,天下苛税,名目繁多,催交、免除标准很难把握,公私费扰,效率极低。乞皇上以等第、分多寡为催法(税法)(类似于我们的八级累进税),由此,朝廷制定了五年十科之令。

岩叟对朝廷的忠诚正直,对国事的苦心孤诣,使之获得了崇高的威望,1091年(元祐六年),拜(任)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最高军事机关秘书长),岩叟入谢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称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由于皇上的信任,就连皇帝选后这样的家事,也要请岩叟办理。选后既定,太皇太后称赞岩叟,“帝得贤后有内助,此功不是小事。”

岩叟曰,“内助虽为帝后之事,但正家须在皇帝。圣人言,正家而天下定,当应慎之于始。”太皇太后以此言反复告知哲宗。岩叟又收集历代帝后内助范例,绘图说事,告诫哲宗。

国事风云变幻,大臣命运叵测。时任宰相刘挚,右丞相苏辙,因避人言,请求退位。岩叟曰,“元祐之初(1091年哲宗亲政),排斥奸邪,廓清朝政,挚与辙功业居多。希望朝廷深查恶意谗毁之原由,重惜腹心之人,切不可贸然轻弃。”东西两宫深然之。后来,宰相刘挚竟为御史郑雍所中伤,王岩叟连连上书为刘挚辩护。由此,御史又指王岩叟为刘挚同党。王岩叟遂被罢为端明殿大学士兼郑州知府。进谗言者对皇上关于王岩叟的处置很不满意,仍不罢休。太皇太后曰,“岩叟有大功,今日命令已出,不再改变。”次年,王岩叟病逝于河南孟县,年五十一岁。朝廷赠左正议大夫。

王岩叟历史评价

王岩叟的一生才学和功业受到了当时同僚及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大史学家司马光以王岩叟进谏无隐而称之曰,“吾寒心栗齿,忧在不测(我时刻担心,怕你有什么不测),公却处之自如,至于再三,或累十数章,必行其言而后已(数次上书,非要让皇上听了你的话不甘休)。”

王岩叟一生为文甚多,其文“语省理该(言简意赅),深得制诰体(宫廷行文文体)”。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其著述主要有《易经传》、《诗经传》、《春秋传》(古称为典籍做注为传)。其上书文稿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大部为《全宋文》所收录。  

王岩叟补充介绍

  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山东省临清市)。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一生才华横溢、刚直不阿,政绩卓著,建树颇丰。其为人做事高风亮节,受到司马光、苏辙、吕公著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评价。工书法,正书遒劲浑厚。著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传世墨迹有《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

  “王岩叟”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