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山东省名人>烟台市名人>莱阳市名人

唐和恩

唐和恩人物照片

莱阳名人唐和恩介绍

西陡山村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

唐和恩(1911-1992), 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人。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

唐和恩人物生平

唐和恩,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并任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75个城镇乡村,行程4000多公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这段时间里,他和队员们为完成部队粮食、弹药等物资的运送任务,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千方百计地节省粮食,风餐露宿,昼夜兼程。遇上阴雨天气,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车上,宁愿自己受淋挨冻,也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为躲避敌机空袭,和队员想方设法隐蔽粮车,带头下河破冰涉水,按时把粮食、弹药送到战士身边。唐和恩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后来经过的地方多了,他为了纪念自己的支前行动,利用中途休息间隙,就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打算以后把它传给自己的儿孙,让后代牢记老一辈艰辛的革命历程。淮海战役胜利后,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随身携带的那根刻满4省地名的小竹竿,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51年至1973年,任西陡山村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1992年病逝。

唐和恩主要事迹

莱阳城东30里,有一个小山村,它就是西陡山村。50多年前这里曾走出一支闻名华东的民兵队伍,队伍的领导人是共产党员、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

农忙时节志愿支前

1948年冬天进行的淮海战役中,我中原、华野两大野战军在65天内以劣势装备和60万兵力歼灭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战争奇迹。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规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功不可没,以至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车推出来的结果。”据史料记载,淮海战役前后,胶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支前运动,共动员了260余万人次参加支前活动,真正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

1948年10月,解放区人民迎来了土改后的第一个大丰收。一天,正在地里忙碌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淮海前线去,便放下手里的活,急急忙忙跑往村支委会去请战。出发的日子到了,上级安排给他们的任务是运送公粮,唐和恩带领着小车队启程了。他随身带了一根1米多长的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则用它探路。唐和恩还把支前所走过的地方,用针尖刻在小竹竿上面,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

一路宣传解放政策一路上,唐和恩每到一处,就向群众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政策,鼓舞队员的士气和斗志。他还自编一些故事、笑话,休息时讲给大伙听,有时还唱上两段地方小曲,以驱除同志们征途上的疲劳。

在执行运输任务中,他和民工们一起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把一车车粮食、弹药不断地送上前线,把一批批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为了支援前线,他们想尽办法节省粮食,他和队员们吃“三红”(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途中有时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的民工倒下了,唐和恩便和队员们立即把民工所运的物资分装在自己的车子上继续前进。遇上阴雨天气,他和民工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运粮的车上,宁愿自己淋湿挨冻,也不能使军粮受半点损失。满载着军粮的木轮小车艰难地行进在泥泞的路上,一拱一条沟,一步两个坑,运输队员深一脚、浅一脚,鞋拔掉了,脚磨破了,没有一个喊哭叫累的,仍然拼命拉,使劲推,大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争取早日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国。

大冬天跳河护粮食

一次,唐和恩拉的小车走到临朐一带,一下子陷进了泥坑,推拉了6次都没有效果,最后猛地一拉,绳子断了,他一头栽到泥坑里,摔得满身是泥,嘴角破了,牙齿也磕掉了一颗。有的民工要替他去拉,唐和恩爬起来风趣地说:“前方的战士身上穿个窟窿都照样冲锋,咱磕掉个牙算啥!”又继续和同志们并肩前进。冬季的一天下午,急速行进的小车队被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面挡住了去路,如果走桥,不光多走20里路,还要耽误时间,绕道过河,必须多走若干路,浪费两三个小时。这时,天又不作美,西北风夹着烟面子雪,打在他们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唐和恩望着眼前的河水,看着停在河边的一车车粮食,急得两眼冒火。这时,大伙也看出他的心事,异口同声地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都过来了,咱们还能被这条河沟挡住吗?”唐和恩一看大伙的劲,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立刻脱下棉衣扛起一包粮食,第一个跳下河去,在前面破冰探路。队员们有的扛粮,有的抬车,在齐腰深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跟着唐和恩徐徐地前进。这时,风更紧,雪更大,队员们虽然冻得唇青脸紫,直打哆嗦,但他们相互鼓励,彼此照顾,顺利地达到彼岸。可是,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国民党的飞机就来了,他和队员们迅速疏散,一口气跑了半里多路,避开了飞机的空袭,按时将粮食送到目的地。到了前面村上休息时,他找老乡打听一下村名,在小竹竿上刻下了“郭庄”二字。

小竹竿记载88个地名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曾多次完成支前任务的小支队长唐和恩坚定地向上级保证:“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那里;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运送什么。”他们和数百万支前民工一样,顶风冒雨,忍饥耐寒,日夜奔走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出色完成了运输任务。

在近半年的支前运输中,唐和恩小支队克服了无数困难。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紧张繁重的运输任务、崎岖不平的坎坷道路,都没能使他们停下支前的脚步。这期间,唐和恩随身带着一根长1米多的竹竿,每到一地,他就在上面刻上地名。在淮海战役期间,他们总计行程约4000多里,竹杖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村庄的地名。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联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支前路线图。他想将来把这根小竹竿带回家去,传给自己儿孙,让他们永远记住老一辈这段革命历程。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荣获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的“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他所领导的小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

这根竹竿真实的记载了唐和恩小支队艰苦而光荣的历程,记载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的不朽丰功,也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高歌猛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历史见证。它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车轮滚滚》中那位携带竹竿推着独轮车的主人公耿东山,就是以支前英雄唐和恩为原型编导拍摄的。

唐和恩补充介绍

  唐和恩(1911—1992),山东莱阳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参加支前,随- 战山东、江苏、安徽3省,行程4000多公里。先后被评为“特等功臣”“华东支前英雄”。

  “唐和恩”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