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辽宁省名人>鞍山市名人>海城市名人

乔魁多

乔魁多人物照片

海城名人乔魁多介绍

高粱专家

乔魁多高粱专家,,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育成多个高产高粱品种和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主持撰写《中国高粱栽培学》、《中国高粱品种志》等专著,为发展我国高粱生产做出了贡献

乔魁多人物生平

1911年6月16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大河铺村(现辽宁省海城市东四镇大甘村)。

1926年12月,毕业于海城县第一高等小学。

1931年12月,毕业于海城县中学。

1934年12月,毕业于营口新制师范学校。

1938年12月,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农学系。

1939年—1944年,任奉天省立海城农科国民高等学校教员。

1944年—1945年,任奉天省实业厅、辽中县实业科技士。

1946年,任沈阳、长春青年复学就业铺导处及中学进修班教员。

1948年5月,结业于中共辽南行署辽海鞍教师研究班。

1948年5月年—1960年3月,任辽宁省熊岳农业科学试验所农业技师、研究室主任。

1960年3月年—1985年,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粱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农艺师、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物学会和沈阳市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5年,离休。

乔魁多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1924年到海城县第一高小读书,1927年就读于海城县中学。中小学期间,在颇有学识和社会名望的外祖父及大舅父的熏陶下,他系统地接受过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树立起求学问、讲礼仪、图报国的信念。1931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报考了免交学费的营口新制师范学校,回乡作小学教员。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被奉天农业大学录取,并靠公费读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到奉天省立海城农科国民高等学校任教。他边教书边开始初期的高粱品种改良研究。他发动学生广泛搜集高粱地方品种,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测产、混合留种的办法,在1942年从400多个大白壳高粱的穗行中选得茎杆坚韧、抗倒伏、耐水淹、产量高、食味好的一个新品种,分发给农户种植。直至1948年这个品种在海城沿河地区还有栽培,群众称之为“小白壳高粱”。品种改良的初始成功,使他对高粱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944年,日满统治者在东北教育界大肆搜捕有反满抗日思想的中国教师,在奉天农业大学岩诚鹿十郎教授的保护下,乔魁多幸免于难,来到奉天省实业厅和辽中县实业厅任技士。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失业了。为谋生计,1946年春他辗转于沈阳、长春担任中学生物教员。1947年他远程徒步回到家乡,此时,他一贫如洗,依靠亲友接济的一间草房和几亩薄地度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如一声春雷——给中国农村大地恢复了生机,也给乔魁多带来了希望。他被定为贫农成分,分得了土地,参加了农会。1948年初,经农会推荐到辽南行署举办的辽海鞍教师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被调至辽宁省熊岳农业试验站任农业技师,主持高粱研究工作。当时,研究人员奇缺,工作十分劳累,1950年冬终因以往动荡生活的摧残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病疼缠身、妻弱子小,处境极端困难。熊岳试验站党组织立即将乔魁多送到鞍山汤岗子疗养院治疗。1952年夏病愈出院后他怀着报答共产党大恩大德的激情,又起早贪黑地忙碌于高粱试验地里。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始终以中共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农业科学研究战线上勤奋耕耘。

1960年,他被调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直到1985年,先后担任过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他一面组织全所的科学研究工作,一面主持高粱育种、栽培和品种资源研究的国家和省重点课题。72岁时,他筹备组建了全国高粱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被任命为名誉所长。他还兼任历届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成员,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辽宁农业科学》编委会委员等职。

乔魁多主要贡献

育成多个高产品种和杂交

40年代

早在本世纪40年代,他就改良成功称为小白壳的高粱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50年代初

50年代初,他和育种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利用广泛搜集的辽南高粱地方品种作材料进行系统选育。先后从“盖县小黄壳”中经一次单株选择育成“熊岳253”,从“盖县早黑壳”中经连续混合选择育成“熊岳334”。从“辽阳早黑壳”中经混合选择育成“熊岳360”,分别于1957年和1962年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推广品种。其中“熊岳253”比地方品种平均增产20%,推广面积累计达1500万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改良品种,也是杂交高粱推广前辽宁省的主栽品种,在甘肃、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也有广泛种植。“熊岳334”和“熊岳360”也比地方品种增产10%以上。

勤于实践

在品种选育目标上,乔魁多强调生态适应性,主张为不同的生态地区选育不同类型的品种。在性状选择上,他重视综合表现,主张一个品种应兼具丰产、抗病虫、品质优良和经济实用等特点。他勤于实践,反复观察、精心比较,对品种的优劣有着深刻的洞察力。1970年春,他在海南岛山西南繁育种队的试验地里,逐区逐行地观察各种高粱试验材料。当走到一个杂交种小区前时,绕着这两个5米行长的小区转来转去。从穗到叶,从茎到根,边看边测数据,边琢磨,足有半个小时之久,神情异常集中。接着,他询问了该杂交种的父本系谱,并且认真地观察了父本系的表现。他指出该父本系是个很有价值的恢复系,希望在辽宁推广这个杂交种,这便是后来在辽宁西部广泛种植的“晋杂1号”。这个恢复系也是全国最著名的恢复系之一——“晋辐1号”。他从未向别人提起过此事,每当别人谈到时,总是报以淡淡的微笑。为解决辽宁省麦、油下茬夏种粮食的问题,他60余岁时仍亲自去昌图县金家科研基地蹲点,与基地同志一起选育出“金杂3号”早熟高粱杂交种和“117A”雄性不育系,对发展夏播粮食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在选育方法上,他十分注意吸收先进技术和选择新试材,以不断提高育种水平,1965年他赴罗马尼亚考察回国后,撰写出《罗马尼亚的杂交高粱发展概况》一文,建议我国重视高粱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得到农业部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从而推动了我国杂交高粱的迅速发展。1979年,他引进美国新育成的高粱雄性不育系“T×622A”等,果断地决定引种鉴定和直接利用同步进行,亲自去海南岛主持组配杂交种和产量鉴定。同时,将不育系的种子分发给全省各高粱育种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经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他指出“T×622A”是一个优良不育系,可以取代应用多年的“T×3197A”,作为春播晚熟高粱区的主栽不育系使用。在他的指导下,辽宁省各高粱选育单位相继育成“辽宁1号”、“沈杂3号”、“铁杂7号”“锦杂4号”等一批新杂交种。他适时地领导并主持了这批新杂交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中间试验,使它们以每年扩种几十万亩的速度在辽宁及邻近省份推广,并很快取代了原用杂交种,致使辽宁省高粱单产和制种单产提高到全国第一位。

栽培研究和推广

总结丰产栽培经验

早在50年代中期,他便积极总结劳动模范的丰产栽培经验,并将之整理成系统的技术资料,既可指导当时的高粱生产,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技术文献。60年代前期,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在辽南平原开展以创高产为中心的高粱样板田科学实验,由乔魁多主持技术工作。他亲临第一线,与作物栽培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专业人员一起,通过丰产田、试验田和种子田的实践把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964年,1615万亩高粱样板田平均亩产261.5公斤,首创了我国高粱大面积丰产的纪录。紧接着又将他们系统积累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以“精耕细作保全苗,因地制宜定密度,增施底粪巧追肥,加强测板防病虫,根据地力用良种”为中心内容的一整套高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把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以后的生产实践。为此,受到了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

乔魁多社会评价

1985年离休以后,虽然心脏病年年复发,又遭痛失夫人之苦,但他仍然心系高粱研究事业,参加力所能及的所内外技术指导工作。1986年以来,他仍在认真指导编写《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书,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他就象矗立在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顶着颗颗耀眼的肥硕饱满的丰收果实,与晚霞余晖交相辉映。

乔魁多发表论著

1 乔魁多.不同类型高粱开花习性的初步观察.辽宁农业科学,1963,(3):27—28.

2 乔魁多.辽宁高粱品种分布情况和因地制宜地选用高粱品种的经验.中国农报,1963,(4):26—30.

3 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 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5 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6 乔魁多,王富德.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91—201.

7 乔魁多主编.辽宁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沈阳:新农业杂志出版社,1985.

8 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乔魁多所获荣誉

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各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乔魁多补充介绍

  乔魁多,1911年6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1938年奉天农业大学毕业,历任辽宁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高粱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高级农艺师。兼任历届辽宁省科委农业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辽宁省和沈阳市作物学会理事长等。1949年至1985年,乔魁多主持省和全国的高粱品种选育、高粱0优势利用、中国高粱晶种资源等科研攻关项目,培育的"熊岳253””高梁品种比当地良种增产20%左右,属国内领先水平,获1997年辽宁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引进、研究、推广的"Tx622A、B"雄性不育系高梁配合力强,增产显著,获1986年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主持的"中国高梁品种编志"、"中国高梁品种资源编目"”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辽宁部分)"、"辽宁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编目"等4项合作研究科技成果,其中,前2项分别获1984年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项获1985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项获1988年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出版了《中国高粱品种志》、《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等4部书,发表论文50余篇。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乔魁多”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