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吉林省名人>四平市名人>伊通县名人

关山复

暂无关山复人物图片我要提供名人图片

伊通名人关山复介绍

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关山复(1915-2010),原名关恩吉。吉林省伊通县人,满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1933年考入东北大学边疆政治学系俄文组。在郑洪轩、刘忠祥和曹靖华教授的影响下,萌发了革命思想,参加“俄文学会”。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东大分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市委宣传部长兼东大支部书记。1936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平北区区委书记兼东大党支部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关山复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撤离东大。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河北省武安县委书记,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副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吉林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德惠县县长,吉林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东北局宣传部部长,中党组书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关山复人物生平

关山复(1915—2010),男,满族,生于1915年3月24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家乡人,大学文化。

关山复少年就读于伊通县二旗小学,毕业后赴沈阳市读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于是1933年秋考入北平东北大学俄国文学系(翌年更名为法学院边疆政治系)。

1935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并参加了“一·二九”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1936年起先后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平北区区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共东北大学支部书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队部秘书(中共党团成员)。

1936年,为抵制国民党另立东北大学以分化瓦解抗日力量的阴谋,同邹素寒等组织策划并指挥震惊全国的“护校赴京(南京)”请愿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

1937年夏,毕业于北平东北大学法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曾任豫北新乡第六战区司令官(冯玉祥)公署民运部中共支部组织委员会和太行山东北抗日游击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支部书记。1938年起,任中共武安县委书记,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副秘书长。1940年到延安,为中央社会部训练班第七期学员和中央党校第一部、第二部学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任中共伊通县委宣传部部长。自1946年起,先后任吉林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德惠县县长、吉林省政府民政厅厅长、吉林省政府中共党组成员。

1950至1954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政法处处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战线工作部秘书长、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东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4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秘书长、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60年,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宣传部部长。

在任东北局宣传部长时,创办了东北文史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文史研究学术骨干。

1964年秋,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共党组书记、副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66年夏先后被停职“批判”,入“干校”劳动。1972年秋,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业务行政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以“复辟回潮”罪名,再次被停止工作。

1977年恢复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组成员。

自1978至1995年12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共党组成员、秘书长、副检察长、顾问。

关山复先后为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此外,还被聘任为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顾问和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顾问。

1996年1月,离职休养。离休后,继续担任着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0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关山复主要事迹

1935年秋,黄河决口,山东、河北遭受大水灾,北平的大中学校组成了“黄河水灾赈济会”,组织演戏、义卖等活动,为灾区募捐,然后由学生代表到灾区去慰问。参加东北大学水灾赈济会的有关山复、王振乾、杨旭、张金辉、郑洪轩、董学礼、戴昊等十几个同学。为了更好的领导学生抗日救国,1935年11月18日,在“黄河水灾赈济会”的基础上,北平市学联正式成立。

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北平市学联成立不到一个月,便率领爱国学生冲上了抗日的战场。12月3日,北平学联召开了会议,决定联络北平各大中学校,向华北最高当局发起大规模请愿,同步步进逼的日寇和卑躬屈膝的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2月8日,学联又召开了各校代表大会,会上除决定于12月9日发动各校学生到中南海向华北当局请愿和举行示威游行外,着重讨论并制定了行动计划和游行路线。确定于12月9日上午10时前在天安门广场集合,然后去新华门向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请愿,陈述人民坚决抗日、反对投降的要求。

12月9日清晨,当这座文化古城还在沉睡的时候,东北大学已经沸腾了!突然有同学报告:“学校被军警包围了!”他们不顾军警的威胁和学校当局的阻挠,在大礼堂召开了东北大学全体学生大会,传达了市学联关于和平请愿的决定。同学们群情振奋,一致拥护。当场选举宋黎做东北大学请愿队伍的总指挥。

关山复向同学们作了简短动员:东北沦亡,多少同胞无家可归,目前华北垂危,我们已无法安心读书,当务之急是动员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打回老家去,消灭日本侵略者是东北学生共同的强烈愿望。这些失掉了家乡、远离亲人、饱尝亡国之苦的东北青年们,再也不能坐视祖国的大好河山继续被日寇鲸吞了!关山复等人立即带领斗志昂扬、视死如归的同学们冲出了校门。

这时,燕京大学的交通员跑来报告:“进城的路上有密集的军警堵截,清华和燕京的汽车被扣了,现在同学们正徒步赶来,可能迟一点,请东大同学等一等。”紧接着又一位交通员骑车来报告:“西直门关了,同学们进不来了!”同时东大也发生了问题,学校当局勾结军警包围了崇元观五号,这更激怒了广大进步同学。于是东大同学决心孤军作战,不待外援,严密组织好队伍,四人一行,一列挨一列,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将女同学夹在中间行进。队伍一边前进一边齐声高呼:“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学生队伍很快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涌向街头。

“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武装保卫华北”“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声响彻北平古城。队伍举起“一二·九”的旗帜,走上了西直门大街。大批军警早已布置好了封锁线,严阵以待。

冯静安、关山复等带领东大学生,利用军警各管一段的特点,声东击西,从北沟沿走到护国寺,顺利地转到西四北大街。迎面传来欢呼声,有二三十名北平大学法学院的同学来参加游行了!法学院被军警包围,校门上了锁,他们是跳过围墙跑出来的。当关山复他们走到西四牌楼前,二三百名武装军警横拦着,堵住了去路。同学们怒气冲天,紧挽手臂,迎着耀武扬威的军警,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张牙舞爪的军警,挥起棍棒,抡起大刀,向同学们袭击。这时,王敬桓同学被军警打倒在地,接着又有刘淑清、庙静淑、候淑彦等几名女同学被打伤。关山复发现军警去抓王敬桓时,立即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石灰包向军警脸上打去,他们迷了眼睛,这才撒开手。临危不惧的同学们怒吼着:“向前冲啊!”猛狮般地冲破了封锁线,雄赳赳地从府右街向新华门进发。经过艰苦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其他学校的同学也三五成群地赶到集合地点,陆续汇集到新华门前的请愿队伍约2000多人。

新华门是中南海的大门,国民党华北最高当局———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就在中南海里面的居仁堂办公。几天前,被日寇雇佣的汉奸、地痞流氓组成的“华北民众自治会”500多人,声嘶力竭地喊着“中日提携”“华北自治”“共同防共”等反动口号向何应钦“请愿”,何应钦笑脸相迎,待若上宾。今天,面对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他却如临大敌,新华门紧闭着,前廊排列着手持刀枪的武装军警,摩托车上架着机枪,真是杀气腾腾!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在场同学义愤填膺,人山人海的广场上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何应钦的秘书侯成才出来“抚慰”学生,说何代委员长不在北平,代表们提的要求可以转达。他要学生们“谅解”政府的困难,好好地“读书救国”。同学们要他下令打开西直门,让清华、燕京等校的同学进城参加请愿,他却支支吾吾地予以拒绝。

请愿不成,为了表达人民的抗日愿望,宋黎代表东北大学与其他学校代表紧急商量;当机立断,决定改为游行示威。由于东北大学参加的人数最多,整个游行队伍的总指挥便由东北大学担任了。宋黎招呼同学们把队伍整顿好,宣布:“游行示威开始!”顷刻,高昂的口号声、歌声直冲云宵。一路上不时有冲出军警包围的中国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师范大学、弘达学院、北平大学医学院、中法大学、女一中、女二中、志诚中学、成城中学等学校的同学加入游行行列。有的学校冲出来的人员少,没有校旗,临时到商店买布,做成旗帜,以便同学集合在本校的旗帜下参加游行。每经过一个学校,都有同学加入,整个队伍逐渐扩大到五六千人。

恣行无忌的军警,突然用水龙头对着人群扫射起来,水柱像一条条毒蛇窜到同学们的脸上、身上。关山复、宋黎和纠察队的同学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身上全被浇湿了。

关山复那天穿了件棉袍,一会儿的工夫就变成了“冰袍”。水龙不断地喷射着;刺骨的寒风也助纣为虐,但同学们谁也不示弱,大家紧挽手臂顽强地抵抗着。这时军警从队伍两侧包抄过来,赤手空拳的同学们蜂拥而上,纠察队的韩永赞、肖润和等数十名同学,英勇地夺过水龙头朝军警们反击,大家迎着棍击、刀砍与军警搏斗起来。刹时,军警的冲杀声,学生们的怒吼声和市民们的咒骂声混成一片。经过一阵巷战,学生的队伍从中间被打散了,有不少人当场被逮捕了,许多同学受了伤。

队伍被冲散后,关山复、宋黎立即通知:“同学们到北大三院集合去!” 当关山复赶到北大三院时,各校代表已经聚齐,大家商讨了下一步的行动,关山复站在台阶上向怒发冲冠的同学们宣布: 从12月10日起全城总罢课,要求严惩破坏学生运动的肇事者……。关山复领着大家高呼事先拟定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武装保卫华北!”“收复东北失地!”。回到学校后,关山复、宋黎代表指挥部去各宿舍慰问受伤同学。在这次游行示威中,同学们表现得很勇敢、很顽强,虽然受伤的较多,但没有气馁、斗争意志反而更旺盛了。

12月11曰,东北大学遭到了武装军警的搜捕,王新三、戴洪图、冯静安等6名同学被当场捕去。后经过同学们的坚决斗争。才迫使反动当局不得不把他们放了出来。

1936年2月初,冯静安、关山复、詹金全等同学,经北平师大学生王仁忱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关山复任团支部书记,冯静安任团小组长。4月中旬共青团北平市委通知接关系,决定关山复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东北大学共青团书记,冯静安、肖润和为支部委员。“五·一”以后,中共北平市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撤销共青团组织,共青团员都转为共产党员。冯静安、关山复等党员同学,带领进步学生,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了英勇的革命斗争。

1937年7月19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东大学生在学生会的统一布置下,有组织地撤出北平,到了济南。在此住一段时间,学生们就分赴各地参加抗日工作。

参加太行游击队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关山复曾任豫北新乡第六战区司令官(冯玉祥)公署民运部中共支部组织委员会支部书记,八路军东北抗日游击第一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半个月后,蒋介石下令将第六战区司令公署合并到程潜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公署。经党组织决定,关山复等同学又去太原,找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工作。10月中旬,由彭真决定,让关山复等参加十八集团军东北抗日第一游击队工作。

1937年11月1日夜,关山复随东北抗日游击第1纵队从太原出发,开赴太行山区,准备收编东北军从平汉线溃退下来的散兵。部队经过徐沟到太谷,于1937年11月中旬到达和顺县油坊岭停下来休整。此后,他们又随部队经青城、松烟、桃树坪,翻越山岭,于1937年11月20日到达邢台浆水镇。

抗日战争爆发三个月以后,即一九三七年的十月中旬,当1938年2月12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开会。由彭真同志主持在辽县(召开了以建设抗日根据地为内容的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书记李雪峰、组织部部长何英才、宣传部部长徐子荣、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和秘书关山复等同志。会议就组织游击队、各根据地的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研究。会议决定把部队部分干部输送到地方任职。会议一结束,一二九师政治部把关山复同志介绍给冀豫晋省委,省委又把他介绍给冀豫特委。

1938年的3月初,特委书记张玺同志带关山复、王一伦,从辽县翻越十八盘来到武安。当时武安盗贼蜂起,溃兵称王,割据一方自称“司令”,全县出现过十八个“司令”,他们都对人民进行抢劫,再加上日寇来临,武安全县处于恐怖和惊慌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经张玺同志的介绍,关山复和全体成员见面,宣布中国共产党武安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关山复同志为武安县委第一任书记。武安县委的成立,是武安人民大喜的日子,它成为武安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转折点。因为有了共产党,武安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从被奴役的地位

转化成国家的主人;抗日的烽火也才能炽热地燃烧起来,打败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才有了希望。当时的武安县委还不健全,没有宣传和组织部,只有两个县委委员,一个是书记关山复,另一个是工作团主任张罕涛。当时县委仍处于秘密状态,对外仍称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关山复同志对外是工作团的秘书。除县委委员外,只有三名工作人员,一是王旭,一是范同济,还有一位叫张华。

1938年,关山复在党的指导下在管陶川一带建立起29个支部,发展党员300余人。从特委到县委都成立了“农民联合会”。关山复在担任武安县委书记时施行了深得民心的方针政策,使武安抗日根据地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起来。1938年的9月,县委书记关山复同志离开武安调到特委,任晋冀豫区党委副秘书长。1940年,关山复作为党的“七大”代表去了延安。在延安,关山复成为中央社会部训练班第七期学员和中央党校第一部、第二部学员。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关山复被派往东北地区开辟新区,任中共伊通县委宣传部部长。自1946年起,先后任吉林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九台县县长、山河县县长、德惠县县长、吉林省政府民政厅厅长、吉林省政府中共党组成员。

新中国成立后,1950至1954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政法处处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战线工作部秘书长、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东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4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秘书长、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60年,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宣传部部长。1964年秋,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共党组书记、副主任。

关山复补充介绍

  关山复,满族。1915年3月24日生,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家乡人。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少年就读于伊通县二旗小学,毕业后赴沈阳市读中学。“九·一八”事变后-到关内,1933年秋考入北平东北大学俄国文学系(翌年更名为法学院边疆政治系)。1935年投身革命,加入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参加了“一·二九”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起先后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平北区区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共东北大学支部书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队部秘书(中共党团成员)。1937年毕业于北平东北大学边疆政治系。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豫北新乡第六战区司令官(冯玉祥)公署民运部中共支部组织委员会和太行山东北抗日游击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支部书记。1938年起任中共武安县委书记、晋冀豫区委副秘书长。1940年到延安,为中央社会部训练班第七期学员和中央党校第一部、第二部学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任中共伊通县委宣传部部长。1946年起先后任吉林省临时参议会秘书长、吉林省德惠县县长、吉林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党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1950至1954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办公厅政法处处长,中共中央东北局统一战线工作部秘书长、副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东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4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秘书长、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60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1964年秋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党组书记。“文革”期间遭受破孩。1966年夏先后被停职“批判”,入“干校”劳动。1972年秋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业务行政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以“复辟回潮”罪名,再次被停止工作。197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组成员。1978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秘书长。1980年2月12日-1982年5月4日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1982年5月4日-1985年9月6日任最高人民检察院顾问。1996年1月离休(部长级待遇)。离休后任着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六、七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被聘任为全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顾问和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顾问。2010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关山复”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