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名人关啸彬介绍
关啸彬(1918-1968),字金廷,孝感官家河人。1933年去汉口线铺学艺,因不堪店主虐待,回乡参加本地业余戏班学戏。1935年元宵唱灯戏,饰《大访友》中祝英台,初露头角。从此拜师彭秀山,留专业班。日军攻陷武汉,在汉口新市场内新舞台楚剧班演出,后辗转于乡镇码头。抗战胜利后,加入以沈云陔、李百川、高月楼,李雅樵等组织的戏班联合演出。
1949年后,加入国营武汉市楚剧团。1952年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李雅樵合演《百日缘》获奖。被挑选参加中南戏曲代表团,参加同年10月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又获奖。继之《白毛女》、《思凡》、《乌金记》、《三世仇》亦分别获省、市奖。并先后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防汛慰问演出,被评为模范、功臣,1968年1月18日去世。
关啸彬人物生平
关啸彬,字金亭,湖北省孝感市杨店区官家河人。著名楚剧演员,工花衫。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在唱腔上很有造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关派”。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十一岁丧父,在湾里给人放过牛,到武汉丝线铺里当过私人学徒。在乡间,他上过私垫,读书很勤奋,常在沙滩之上习字,学文化。十四岁时,他经常赶戏场,看灯戏,向老农学唱本,哼唱腔,直接受湾里灯戏(业余班)演出的熏陶,因而有“小戏迷”之称。
他十五岁开始学戏,十七岁初次登台演出,不久便成为业余灯班里的一位主要演员。十九岁那年,他正式搭班出江湖,跟随著名演员章炳炎、李百川同台演出于武汉、洪湖等地,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由于他有一副好嗓子,为人又聪明,深得前辈艺人彭秀山的喜爱和器重,被正式收为徒弟。此后,他二十四岁在武汉初露锋芒时又拜楚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沈云陔为师,得其亲授与指点,艺术上更是日渐成熟。
他的拿手戏《大访友》、《十里亭》、《吴汉杀妻》、《百日缘》、《乌金记》、《三世仇》等,都是脸炙人口,久演不衰的代表剧目。
解放后,关啸彬一直在武汉市楚剧团工作,1965年调往省楚剧团,继续从事舞台演出工作。
为了培养戏曲事业接班人,关啸彬先后收了傅连生、冷俊明、刘素琴、陈宝华四个徒弟。在戏曲艺术上,关啸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别于1952年、1955年、1956年获得中南区会演奖、武汉市第三届戏曲会演奖;在其他各项工作中他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于1951年、1954年、1956年被评为赴朝慰问演出“团体奖”、武汉市防汛慰问演出“防汛功臣”和武汉市甲等劳动模范。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惨遭不幸,于1968年元月18日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至死,终年五十岁。
粉碎“四人帮”以后,关啸彬的沉冤得到昭雪。省、市文艺界于1974年4月18日在武昌湖北剧场为他隆重举行了追悼会。
关啸彬人物轶事
位于杨店官家河湾附近的官家河上,有一座五孔石拱桥。是建于清代的古桥。该桥座落于孝感与黄陂两县交界处,为两县毗邻的湾村共建,鄂省著名的楚剧大师关啸彬是官家河人,原名官金庭。清末民初当地民间盛行一种“灯戏”(即花鼓戏后来的楚戏),逢年过节村村组织演唱,少年时官金庭跟着湾村组织的戏班子学戏,勤学若练,技艺日见提高。1935年元霄节,官河地方唱灯戏,在压轴戏《大访友》中饰祝英台主角,临场发病,班主心急如焚,小官自告奋勇代唱救场。他一出台亮相,斗水袖等微妙微肖的细腻表演便把观众吸引住了,他再亮出自己的洪润嗓音,有板有眼的唱腔,便把观众慑服了!赢来了全场观众的热情喝彩。他这一次“一唱胜出,一鸣惊人”,轰动了乡里,便被留在专业班,并成为专业班的主角。那时候,人们认为“世上只有三件丑,王八戏子吹鼓手”,族里的长辈个个都反对他当戏子。他随戏班在汉口唱戏时,便将姓名改成关啸彬,“啸”含有鸣之意。此后他便成为我省的楚剧大师。1981年,家乡民众为了纪念他,便将这座五孔石拱桥命名为关胜桥。“胜”含有他在家乡唱戏一鸣(啸)胜出的含意。
关啸彬补充介绍
关啸彬(公元1918-1968年)原名官金亭,杨店镇官家河人,楚剧艺术大师,生于1918年12月22日。自幼酷爱戏剧艺术,人送外号“小戏迷”,16岁时拜彭秀山为师,成为一名花鼓戏演员。后随章炳炎等到汉口演出,成为观众喜爱的楚剧名伶。24岁时拜沈云阶为师,艺技日趋长进。他主演的《思凡》、《乌金记》、《百日缘》、《宝莲灯》和现代剧《白毛女》、《三世仇》均获中南地区汇演奖。曾参加抗美援朝和武汉市防汛慰问团演出,并深入孝感、阳新、汉阳、武昌、鄂城等地为群众巡回演出,被评为“防汛功臣”、“武汉市甲等劳模”。“文革”中以“戏霸”、“三名高手”、“反动权威”等罪名蒙受批斗,1968年1月18日,被“造反派”破孩致死。1979年4月,湖北省、武汉市为他平反昭雪,并举行追悼大会。
“关啸彬”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