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江西省名人>吉安市名人>安福县名人

王炎午

王炎午人物照片

安福名人王炎午介绍

南宋诗人

王炎午(1252-1324年),初名王应梅,字鼎翁,别号梅边,安福舟湖(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洲湖镇汶源村)人。南宋到元朝时期学者。

淳佑年间,选为太学生。临安陷陷,拜谒文天祥,竭尽家产捐助军饷,进入文天祥幕府。母亲得病后,返回家乡。元朝建立后,闭门著述,更名炎午,终身不仕。

泰定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三。著有《吾汶稿》、《梅边稿》。明朝嘉靖年间,受到首辅夏炎青睐,受祀大忠祠。

王炎午简介

王炎午(1252--1324):本名王应梅,号鼎翁,又号梅边,汶源人。

生于宋淳祜壬子(1252)年九月二十八日,殁于元泰定甲子(1324)年四月十五日,寿七十三。

炎午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刻苦读书,曾从事《春秋》研究。咸淳甲戌(1274)年,补中大学上舍生。

王炎午事迹

当时,正是宋朝危亡之秋,炎午跟随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颇多建树,深受文丞相器重,本拟留军重用,炎午因父死未葬,母又病危,是以辞谢而归。

后,闻丞相兵败被俘,炎午作生祭文以励其死,既历陈其有可死之义,又反复阐述古今所以死节之道,激昂愤发,约千五百言,忠肝义胆,凛然如秋霜烈日。

及至文丞相英勇就义,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不久宋亡,世移运改,因痛国家败亡,改名炎午,终身不仕。

奉母至孝,三十年如一日。母殁,守墓三年,不再远出。所著有《吾汶稿》、《梅边稿》。

明朝嘉靖年间,受祀大忠祠。

王炎午作品

沁园春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赏析】王炎午的词,仅存这一首,初见于《元草堂诗馀》卷下。王炎午是文天祥的同乡,临安陷落后,他尽出家资,以助军饷;文天祥被俘后,他作了“生祭文”。激励文天祥死节,自己也成了南宋的遗民。

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全词借伤春感怀,表达故国之痛。词的上片从春景入笔。以较多文字写春光骀荡。游人如醉;下片则转写感慨,抒发目前情怀。

词的上片由三层内容组成。起三句为一层,总写春色明媚。作者选取杏与柳作为描绘春光的代表。杏、柳都含有春的诗意。“脸”“芽”在这里作动词,是说杏花欲露脸。柳眼欲抽芽,正是新春景象。而作者在写春光之前,先着一句“又是年时”。是寓有感慨之意,即这番景象,与往年一样。寻春步远“至”看遍王孙七宝车“共七句,是第二层。写人们的游春、赏春活动。如果说前一层重在写”自然“的话,那么这一层就是侧重写”人事“了。这七句中有一条时间发展的暗线,包括了从早春到暮春的整个春天的游乐活动。内容很丰富;远郊的寻春,湖曲的马嘶,穿街过巷的卖花声,碧纱首里的唱歌人,暖暖的阳光,缥缈的晴烟,轻衣、罗扇以及王孙游春的七宝车,一句一景,目不暇接。这七句用一个”奈“字领起。意思是说对如此这般的春光。我该怎样去领受呢?显然,词人面对一派升平欢乐景象。深深地陶醉了,结处笔锋急转:”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从情景极妙处猛然跌入眼前凄风苦雨般的现实中。那十年之前的诸多美景化成了一场空梦,被历史的风雨卷到了海角天涯。

下片紧承“谁知道”三句,抒发词人十年来郁结于心的悲伤感慨。但词人却正话反说:“休休何必伤嗟!”好像在作自我宽慰,但他写上紧接着说:“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从一个“赢字上,我们看到了词人不可平复的悲愤。他为了挽救南宋危亡。倾家荡产,亲履戎行,出生入死,到头来南宋仍归于灭亡。盘盘皆输,步步艰难,他主观上想赢得的,全都落了空。他所”赢得“的,只有原来的黑发换成了花白!

“且不知”四句有遁迹避世和凭吊亡宋之意。“拼一笑”三句,则紧承“岁岁”句意,交代作者在眼下春光之中极度悲苦的生活情态。这与上片回忆中的春光行乐图形成了一个极强烈的对比。从这个对比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立场。他对故国的魂萦梦绕之情和不知燕子谁家的亡国之痛,就不言而喻了。

王炎午墓地

炎午死后,葬于洲湖乡汶源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六石湖边,墓高2米,宽7.5米,长7米。

墓前紧临六石湖,墓左右是旷野,丘陵起伏,墓后稍远是高山。

整座坟墓及墓碑基本完好,墓碑上刻:“敕褒宋忠孝名贤梅边王先生墓”。上款落衔是:“赐进士第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纂修《大明会典》总裁”。下款是:贵溪夏言顿首更题。

王炎午补充介绍

  王炎午,原名应梅,字鼎翁,号梅边,今洲湖镇汶源村人。宋咸淳年间补太学上舍生,加入文天祥幕僚,早年曾与文天祥、赵青山同游,志趣相投,结成忘年之交。

  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朝大将伯颜统率大军南侵,攻陷南宋首都临安。此时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宋室江山危在旦夕。就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举兵勤王,奋起抗元。炎午前往谒见,劝其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导士民助义之心。炎午自己回到家里也变卖家产,用以资助宋军军饷,同时,投笔从戎,动员乡民参军参战,扩充义军兵力。他到处宣传鼓动,激励各路军民奋起抗击元军,保卫宋室江山,后因老母病危归乡。

  由于寡不敌众,南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省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被元军押往大都(今北京)。炎午作长达17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与同邑名士刘尧举相与用大纸誊写数十份,字大如掌。自赣州至洪都,于沿途驿站、水铺、山墙、店壁张贴,希望文天祥能够看到。果然,文天祥在洪都码头看到了这篇《生祭文》,不禁热血沸腾,大为感奋。说:“非王君无此伟业,非王君无此奇文”。在狱中,文天祥为感谢家乡父老乡亲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作了一篇300多字的《谢王炎午生祭文》。

  元至元二十年(1283)一月九日,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噩耗传来,王炎午痛哭流涕,悲痛欲绝。他含泪做了一篇《望祭文丞相文》,高度赞扬文天祥“既是名相,又是烈士。如霜雪松柏,久而不易其节,其忠烈之气,直与天地间日月星辰相永久。”

  宋亡后,炎午回到老家汶源村,隐居不仕,致力于诗文。他忠义愤发,凛如秋霜烈日,并改名炎午以明志。事迹载《新元史·隐逸传》。著有《吾汶稿》(十卷)和《永思庵记》、《梅边集》。

  汶源村 汶源村位于洲湖镇南部,距离镇政府4公里,东与山湖村交界,西与南汪、毛田村相接,南与吉安县毗邻,北与中洲村接壤。全村有九个自然组,432户,1650人,拥有耕地面积2852亩,山林闽籍2200余亩。汶源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村民勤劳淳朴,历代文风鼎盛。近年来,文源村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富民强村为目标,积极向外争资跑项,充分调动村民主体作用,大力开展了村庄环……

  “王炎午”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