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名人饶毓泰介绍
饶毓泰(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名俭如、字树人,江西临川钟岭人,中国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
饶毓泰于1913年赴美留学;191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 ;1929年至1932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从事光谱学研究;1932年至1933年担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1933年至1968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33年至1952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1936年至1949年兼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1937年至1944年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4年至1947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 。
饶毓泰主要从事气体导电和分子光谱研究 ,他长期从事物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注重物理实验 。
饶毓泰人物生平
1891年12月1日,饶毓泰出生于江西临川钟岭 ,幼年在叔父和舅父教导下学习《四书五经》 。
1903年,进入抚州中学堂(现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学习。
1905年,废科举三年后,饶毓泰只身去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后转入中国新公学,他的高班同学胡适,曾在新公学教其英语。
1911年,从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1912年,回到故乡,进入临川中学(现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任教半年。
1913年,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初入美国加州大学,后转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
1917年冬,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1918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
192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22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研究低压电弧的电子发射速率的实验成果。同年8月返回祖国,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来到南开大学任教授,创立物理系并任主任(至1929年8月)。
1929年,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斯塔克效应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论文。
1932年,回国之后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33年9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 。
1935年,兼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饶毓泰先后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培养了杨振宁、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
1944年,休假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
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
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特派飞机接饶毓泰去台湾,但他不顾威胁利诱,断然予以拒绝,坚决留在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继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
1952年,北京大学院系调整时,饶毓泰辞去院、系领导职务。
1955年6月,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和迫害,饱受折磨 。
1968年10月16日,“清理阶级队伍”时,饶毓泰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上吊自杀身亡。
1978年,饶毓泰平反昭雪,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为饶毓泰平反昭雪的追悼会上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参加了追悼会 。
饶毓泰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饶毓泰是国际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在铷和铯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实验中,观测到它们的主线系的分裂和位移现象。20世纪40年代与合作者在分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记录了难以分辨的w3的转动光谱,为研究同位素气体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开辟了途径 。
指导学生
饶毓泰先后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中国国内外物理学家 。
讲授课程
饶毓泰先后为中、青年教师和外校进修教师开设了《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光的相干性理论》《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光磁双共振》等课程 。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48年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南京国民政府
1955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饶毓泰人物评价
饶毓泰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饶毓泰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光学学科的先驱者。他为中国的早期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饶毓泰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在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研究领域中有重要建树 。(北京大学校史馆评)
饶毓泰后世纪念
饶毓泰奖学金
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教研组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将他生前留下的5万元积蓄设立“饶毓泰奖学金”,以鼓励先进,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
饶毓泰基础光学奖
为缅怀饶毓泰先生,鼓励青年继承他的遗志,攀登科学高峰,献身于中国光学事业,《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于1991年饶毓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北京大学创立。该奖用以奖励在中国国内从事基础光学研究工作并做出突出成就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 。
饶毓泰物理奖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叶企荪)、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饶毓泰物理奖授予光学、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
饶毓泰补充介绍
饶毓泰(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名俭如、字树人,江西临川钟岭人,中国现代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1922年,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18),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1922—1929年,任南开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29—1932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从事光谱学研究。1932—1933年,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1933—1968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并兼任理学院院长(1936—1949)。1937—1944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4—1947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0月16日 逝世于北京。
人物生平
1891年12月1日,饶毓泰出生于江西临川钟岭,幼年在叔父和舅父教导下学习《四书五经》。
1903年,饶毓泰进入抚州中学堂(现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学习。
1905年,废科举三年后,饶毓泰只身去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后转入“中国新公学”,饶毓泰的高班同学胡适,曾在新公学教其英语。
1911年,饶毓泰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
1912年,饶毓泰回到故乡,进入临川中学(现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任教半年。
1913年,饶毓泰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初入美国加州大学,后转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
1917年冬,饶毓泰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1918年,饶毓泰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
1921年,饶毓泰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1922年,饶毓泰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研究低压电弧的电子发射速率的实验成果。同年8月返回祖国,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来到南开大学任教授,创立物理系并任主任(至1929年8月)。
1929年,饶毓泰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斯塔克效应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论文。
1932年,饶毓泰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33年,饶毓泰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
1935年,饶毓泰兼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饶毓泰先后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培养了杨振宁、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
1944年,饶毓泰休假到美国,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
1947年初,饶毓泰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
1948年,饶毓泰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饶毓泰拒绝去台湾,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1951年,继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
1952年,北大院系调整时,饶毓泰辞去院、系领导职务。
1954年以后,饶毓泰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届政协常委。
1955年,饶毓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66年,文革中遭到打击和破孩,饱受折磨。
1968年10月16日,“清理阶级队伍”时,饶毓泰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上吊 身亡。
1978年,饶毓泰平反昭雪
“饶毓泰”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